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叫“国庆” 我叫“建华” 我叫“爱华”……

2024-10-01 05: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与你共成长的 海安发布

编者按: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我们身边,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叫“国庆”“建华”“国强”“爱国”“卫国”的人,他们的名字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寓意,承载着老一辈人的情怀,也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并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属于各自时代的奋斗故事。

据统计,截至今日,在海安叫“国庆”的有350人,叫“建国”的有609人,他们的成长过程,也映射着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身边,听他们讲述名字背后的故事和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历程,一起感受时代的光阴变迁,见证共和国75年的岁月荣光。

| 全文共3911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我是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我很自豪,我是共和国同龄人。75年来,我体会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馑岁月,也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

·

大集体时代,上河工是生产队青壮年每年冬季必做的活计,我从二十多岁就开始挑河,中心河、爱武河、北凌河、滩涂围垦……具体挑过多少河,也记不清了。看我们现在,到处沟河相通、旱涝保收,感觉当年吃的苦,也是挺值得的。

有多苦?现在的孩子们没法想像。那时根本没有挖掘机,只有土车、铁锹、扁担,还有自己的双手。随着河床一天比一天深,施工难度也一天比一天大,一天到晚扁担不离手,肩头最后能生出一层厚厚的茧。

那时候,出趟远门也是一件挺辛苦的事,砂石路不多见,柏油路更少,那个年代有“一碗米换不到一碗油子(柏油拌过的石子)”的说法。少有的柏油路也经常有筛子大的坑,我们都叫它簸箕塘,当时交通工具也只有自行车,我骑车去常州买猪苗,要大半天。

现在比过去好太多了。从我们小区出去就是快速路,国道、省道四通八达的,路面跟我家桌面儿一样平。

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身体还可以,虽说吃穿不愁,有时,我还会到附近的厂里打打零工,一天还能赚个百十块钱。过去怎么也不敢想,会有这么多的工厂,大家去工厂上班挣工资,也更方便了。

我以前是海安城东镇三角村人,2001年,三角村和丰原村合并成现在的三角村;2012年左右,三角村部分地区拆迁,我被安置到了现在的洋蛮河花苑。

以前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现在是“泥腿子”进了城,平时没事,打打牌、钓钓鱼、散步健身,我们小区就有好几处健身场所,晚上散步,外面路灯亮亮的,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这么多年,我做过很多行当,做过篾匠、开过拖拉机、挑过河、开过油坊,虽然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也吃过不少苦,但是生活确实是好了,而且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每次自我介绍,我都会很骄傲地说:“我叫韩庆,国庆节出生的,所以是国庆的庆。”我将把青春安放在基层一线,把汗水挥洒在乡间田野,把足迹遍布乡村小道,在乡村振兴路上奔跑出靓丽风采。

·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和“国庆”缘分不浅。

我是一名定制村干,与祖国同一天生日,既是难得的缘分,更是莫大的荣幸,而服务基层,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则是送给自己和祖国最好的礼物。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是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2017年高考结束,我选择了定制村干;2018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毕业之后,我根据组织安排,来到大公镇仲洋村工作,并当选为支委的一员;2023年,因跨村交流,我来到大公镇北凌村工作,可以把为党尽忠、为民尽心同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统一起来,我很自豪,两位村支书的接续培养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干劲。

唯有当下不可辜负,唯有坚守才有未来,“以青春‘小’我奔赴乡村振兴‘大’潮”,我将把青春安放在基层一线,把汗水挥洒在乡间田野,把足迹遍布乡村小道,在乡村振兴路上奔跑出靓丽风采。

父亲常说,“生在新中国,取个名字要跟上时代。叫国庆,希望他长大后成为建设国家的一份子。”我知道,我的名字包含了父亲对我不一样的期许。

·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物质生活条件还比较匮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家4口人住在茅草顶的三间屋内。过年有新衣服穿、过节有肉吃成了我儿时难忘的回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父亲通过养殖蛋鸡领着全家赶上了好生活,穷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海安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市化的生活品味在海安城区成为现实。

大学毕业后,作为党员的我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了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在盐城东台市安丰镇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志愿服务工作一年。从那时起,我内心里誓愿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勤务员。

工作后,我从事司法行政工作至今。当我看到邻里之间握手言和时、见证婚姻双方破镜重圆时、收到当事人送的锦旗时……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为平安法治海安建设添砖加瓦。

我的名字承载着父母对国家深厚的感情,在这样的熏陶下,我踏入了军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回到了农村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

·

我诞生于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下,我自小便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也是因着这份情感,1993年12月我踏入了军营。

在部队的日子里,我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1995年11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8年,我结束了军旅生涯,带着一身的荣誉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家乡,我成为了一名个体户,也逐渐在商界站稳了脚跟。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我始终心系家乡。2018年,我决定回到村里参与村务工作,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人生路漫漫,我深感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一名商人再到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村干部,我始终坚守着初心和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华,顾名思义,就是爱我中华的意思。家中长辈希望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这份纯粹质朴的深情与期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引领我不断向前迈进。

·

说起名字的由来,还别有一份深情。

我在家中本属同字辈,但我那“一颗红心永向党”的父亲,却要独树一帜为我取名“吴卫华”,后又在家中长者的建议下,经过深思熟虑,为我取名“吴爱华”,希望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

我的父亲、母亲年轻时都是文艺宣传队的成员,一个爱拉二胡打快板,一个爱唱歌跳舞。得益于这份基因,我5岁便登台演出,此后表演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我的工作重心始终聚焦文博和文艺两大领域。文博领域方面,我在海安市博物馆工作了17年,护佑文物,守护历史,传承文明之光;文艺领域方面,我担任海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海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海剧社副社长,扎根海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时光悠长,海安有挖不尽的故事。未来,我将继续把自己内心的这份幸福与自豪传递下去,用好博物馆这扇“窗”,让“文化味”与“烟火气”有机交融,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倾听者变为参与者,共同赓续文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我们这一代人,“爱华”“建华”比比皆是。我的名字看似有些“随意”,却包含着父母正直简单的想法,报效祖国,爱我中华!

·

“爱华”,这个名字读起来总能让人感受到别样的爱国情怀。让我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保持着对国家的热爱。

“爱华”也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这让我自己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作为仲洋村妇联主席,妇女儿童工作一直是我的工作重心。因为爱国也可以是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村里的妇女和儿童。我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和关怀。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2021年1月,我成了海安市大公镇仲洋村村委会副主任,我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到村子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让村子变得更加美好,每当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我就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现在,我已经工作了很多年。我深深地感受到,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华”、“爱华”是我和姐姐的名字,是两个极具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名字,建设中华!爱我中华!这是父母对我们的殷殷期盼。

·

我的父母是见证新中国成立的一代人,经历过苦难和贫困。姐姐和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所以我们的名字极具时代意义。

“建华”这个名字,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激励我,让我能始终心怀爱国之志,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998年8月,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06年9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45年来,我不断受到名字寓意的熏陶,努力践行教育使命,为教育奉献自己。我也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管理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各项事业中。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教师,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懈奋斗,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师者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人的名字里

不仅藏着时代的记忆

还包含着父母

对孩子的深爱和期许

你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分享~

▎融媒体记者:缪 凡 蔡 诚 李仁霞 许小健 管文雯 王春香 陆建宇

▎编 辑:王春香 管文雯

▎校 对:王春香

▎责 编:缪 凡 许小健

▎审 核:杨 鹏

▎声 明:凡“海安发布”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海安发布

了解更多资讯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海安发布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我叫“国庆” 我叫“建华” 我叫“爱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