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上海之声:忘却与纪念
“你的地方”平行活动第二场
上海之声:忘却与纪念
时间:2018年1月27日(周日)下午2:00-5:00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市花园港路200号)3楼小剧场
对谈者:
杨宁/古典音乐乐评人,译者。
殷漪/音乐家,艺术家。
墨墨/唱片收藏者,流行音乐现象研究者。
特邀对话:
小龙花/艺术家,爱乐者。
主持:
王昀/澎湃新闻
*活动免费,无需报名,请提前10分钟入场,欢迎空降
“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与第12届上海双年展共同发起的城市项目“你的地方”,已于上月广泛征集了多样的城市踏查与研究方案。在这些方案于线下和线上逐步发展期间,一系列平行开展的现场讨论活动也将从其他可能的路径,探讨如何“进入”城市和地方,以及地方和我们的关系。
本周日进行的第二场平行活动,主题为“上海之声:忘却与纪念”。
现下城市中能听到的声音,或源于社会文化风潮的催动,或来自日常的生产生活,最终都是经由不同的传播介质选择的结果。从那些被压制、忘却或忽略的声音之中,可以翻找各个时期的城市生活密码。
本次活动邀请了四位资深的艺术家、乐评人。他们热爱音乐和声音,开放地接纳听觉的趣味。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可以经由音乐这条线索,回顾不同时代下潜滋暗长的公众情绪,领略上海这座城市隐秘的历史片段,并思考声音与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通感是如何达成的。
现场以四位艺术家、乐评人轮流对谈,并插播声音与影像片断的方式展开。上半场将围绕音乐的本地化生产,回顾七十年之前在上海传播的古典乐、时代曲等,在中场休息过后,下半场主要从文化消费展开,聊聊近四十年以来上海的音乐产业,比如身体与音乐的关联、商业社会中的音乐,以及当下音乐的功用。
谈话者说:
“只有拆解了围绕着古典音乐的文字,才能讲出真正的故事。”
——杨宁
杨宁,毕业于复旦大学英语系,曾任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档案主管、《音乐地图》杂志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译者,关注古典音乐相关的社科议题,特别是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境遇。译著包括《莫扎特与纳粹》等。“在城市中,所有的声音都是人的行为的衍生,甚至可以说就是人的行为本身。”
——殷漪
殷漪,出生于上海。音乐家、艺术家,艺术活动策划。创作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声音、音乐、影像、装置。声音是殷漪艺术创作的核心之一。殷漪不仅关注作为媒介和材料的声音,还进一步探索作为感受、知觉、权力、 美学、文化属性的“声音”。
“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音乐我们都可以无时差地、极容易地、几乎不花钱地取得,但我反而怀念音乐资源非常稀少、要等很久、要花大价钱得到的那个时代,因为那时的音乐才得到应有的尊重。我想记录下那个时代的一切。”
——墨墨
墨墨,自由撰稿人、项目策划人。1990年代初成为唱片收藏者,收藏方向是地区版本和音乐载体演变。研究流行音乐产业及演出产业、实体音乐制品以及流行音乐文化现象。稿件散见于各平面和网络媒体,2019年将出版译作《音乐是怎么变免费午餐的》。“我的创作经常是与这座城市日常的事物相关,素材来源也往往是游走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的偶遇。上海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很多让人欣喜的“文化温床”,古玩杂货市场和电子音响市场是我最常去“狩猎”的地方,不同类型的产品在同一屋檐下交错、碰撞形成一种特有的通感。”
——小龙花
小龙花,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本次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你的地方”观察员。关于“你的地方”
“你的地方”,是第12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之一,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共同发起。
我们邀请七位社科及人文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成为观察员,并招募艺术家及公众,以1939年初版、1947年第二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为基底,对上海进行自主的调查,重新认识和表述那些与自身有关的地方,并发现和勾联起自我主体形成的线索,并增强人们对上海空间演变的不同脉络的理解。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文化与蓬勃发展的上海城市发生积极的对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始于2012年,是上海双年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携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补时、上生·新所、思南公馆、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澎湃·市政厅等合作伙伴,在城市各处设立展览馆、影院、实验室、发声场,出动历史考古队与地方行动者,为公众提供别样的观察生活视角,再次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