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庆假期的第一个旅游趋势,出现了

2024-09-30 17: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ID:DTcaijing;作者 / 孟萍萍@cq2731443、郑晓慧@mersailles、设计 / 戚桐珲、运营 / 苏洪锐、监制 / 郑晓慧。

租车,正在成为年轻人偏爱的新出行方式。

95后小K(化名)是有车一族,同时也是租车常客。长途出行的便利性和性价比是租车最吸引他的地方,租车三年,他现在已经是租车APP的铂金会员,去年一整年,几乎每个月都至少有一次租车记录。

飞猪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租车预订单同比去年增长约两成,9月28日至30日是国庆假期取车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关于“租车”的讨论,和租车的订单量一样增势明显。

根据数说聚合的数据,“租车”在主要社交、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声量除了在2023年第一季度有所回落,近三年都在平稳上升。

今年的第三季度增长尤其明显,9月还未结束,第三季度的总体声量就已经显著超过往年同期数据,同比增长280%。

国庆假期在即,《DT商业观察》试图以租车自驾游为切口,回答以下问题:

谁在租车?

比起其他出行方式,租车的吸引力在哪里?

谁在布局租车业务?租车业务到底赚不赚钱?

年轻人偏爱租车,越来越多的女性掌握方向盘

到底谁在租车?

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查询了携程旅行、神州租车、哈啰租车等租车平台的最新数据报告,试图勾勒出更具体的租车用户画像。

首先,从年龄段来看,80、90后是租车的主力军,00后的占比在快速增长。

据携程《2024年暑期租车自驾游报告》,携程租车自驾游用户80、90后分别占比39%、37%,累计占比超过七成,通常是和亲朋好友一起自驾出游。

与此同时,00后租车自驾游的占比也在持续增长,从去年的近10%,增长至14%。

从2023年到2024年暑期,神州租车、哈啰租车和滴滴租车也都指出,租车自驾游的用户正越来越年轻化,尤其是90后和00后用户增幅明显。

2023年,哈啰租车90后、00后用户订单占比七成,分别占比46.3%、26.1%;2024年暑期,滴滴租车数据则显示,00后对租车服务的需求尤其旺盛,同比涨幅达70%。

除了年龄结构的变化,租车市场还迎来了“她经济”——女性用户正成为租车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携程《2024年暑期租车自驾报告》显示,近五年暑期,女性租车订单占比持续增长,今年暑期女性用户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72%,在所有订单量中占比41%,首次突破四成大关。其中90后女性自驾热情最高,占女性订单总量的37%。

如果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女生、租车”,也可以看到很多女生分享“女生自驾川西”“两个女生自驾呼伦贝尔”等详细攻略,感慨“租车真的太爽了吧”。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租车呢?

年轻人为什么爱上租车?

我们查看了小红书近3个月来和“租车自驾”相关的近2万篇笔记和评论区,发现大家最关心三类问题:和目的地相关的、和收费/价格有关的、和平台/车型有关的。

先看目的地。

被高频提及的城市中,既有像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像新疆、成都/川西(不少人会从成都出发自驾到川西)、乌鲁木齐、西藏、拉萨和贵州这样的热门旅游城市。

这其实对应着当下两种旅游趋势和需求。

一方面,短途周边游需求持续增长,带动租车需求也保持涨势。

马蜂窝《2024上半年自驾游数据报告》显示,与2023年同期相比,短途周边游的需求持续增长。对打工人来说,与其等到长假期或者攒好年假再旅行,不如充分利用每一个周末,去“短逃离”。

就以上海为例,不少小红书用户都在“上海自驾周边游”的笔记内容中提到“建议租车或者自驾”“基本上2-3天就能搞定一个地方”。

另一方面,近年来户外大热,像新疆、川西、西藏等地的中长途自驾游也越来越火。

但对很多人来说,新疆、川西、西藏等地开车过去太远,而且景点比较分散,所以大家更倾向先通过飞机、火车等方式抵达,再在当地租车自驾。

95后张瑶(化名)去西北旅行时,提前在携程上租车,“飞机落地后,直接在机场提车,坐上就能出发,回程的时候在机场还车,整个过程非常丝滑”,后续也可以自己把控时间,自行选择路线,想去哪就去哪,想休息就休息,J人和P人看了都说好。

此外,年轻人出行偏爱租车,也和成本、车型有关。

尤其在中长途自驾游中,人们会优先选择能应对各种复杂路况的车,也会综合考虑租车在旅游淡旺季的价格变动、油耗支出和异地还车费等。

以小红书上被高频提及的车型坦克300为例,因为外型硬核、内饰好看、空间宽敞、能应对多种路况,把公路自驾的情绪价值拉满了,所以在新疆、川西等自驾游中格外受欢迎。

如果在淡季或者旺季之前和旅游搭子一起提前预订,价格也相对划算。假设四个人一起从成都自驾7天去川西,全程2500公里,每天租车的价格大约400元/天,保险约为50元/天,再加上油费等其他费用,最后平摊下来每人2000元左右。

张瑶去西北旅游时就租了坦克300,“我们还多买了500块的保险,这样车磕着碰着我们不用管,对方全包”。

小K也有相似的经验,“3000元以下的小刮小碰,平台每天50元的保险就覆盖了”。因此,相比开自己的燃油车,他更喜欢租车出行,不用担心保养、维修等琐事,开车几乎0压力。

租车虽好,但也存在乱象

比起其他出行方式,租车出行就像是一场自由与性价比的完美邂逅,但这并不意味着,租车不会踩雷。

我们在黑猫投诉上整理了近两个月(7月7日-9月19日)的865条相关内容,消费者对租车的差评和诉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找客服没用、想退钱无门。

尤其是退钱,涉诉金额都不算少。超过5成的涉诉金额在100元-1000元之间,还有超过3成在1000元-10000元之间,足够去一次短途游了。

大额的租车押金、繁琐的退款流程、潜藏在使用说明和保险里的“坑”、良莠不齐的汽车质量等问题,让不少租车人成了“劝退党”。

有人表示自己通过在抖音购买的券租车3天,即使提前还车还是收到神州租车的缴费提醒:“用车2天,超时2小时,需要付超时费”;有人投诉自己被一嗨租车以违章为由扣款500元,但实际罚款只有100元;有人表示自己租用联动云的车,在没有任何违规的情况下,被平台扣押2000元的押金一年多,客服也一直没回复……

这些乱象背后,和它们各自的生意模式有关。

结合新时代文旅研究院《2024年中国自驾游报告》来看,目前市场上大致可以分为租车公司、垂类平台、OTA平台、聚合平台和汽车品牌自营这五类。

以神州租车、一嗨租车为代表的租车公司,通常为直营模式,公司拥有大量车辆,靠汽车租赁、车队租赁和卖二手车赚钱。

这类公司想要争市场份额,通常得“烧钱”拼车队、车型以及自营点的数量,且难以回避车辆折损的风险,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在实际的运营中,不仅要管线下门店和员工,还要跨区域调配车辆、处理异地违章等。

要是调度不及时,就可能没法满足用户需求,甚至不能如期履约,出现“明明提前预订了A车,提车时只有B车”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文提到的对黑猫投诉的统计中,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恰好是被投诉最多的两个平台。

这或许也和它们线上的市占率有关——根据《2024年中国自驾游报告》,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领先。市占率越高,用的人越多,“黑红”的概率也越大。

在线上市占率排第二梯队的,则是携程和飞猪这类OTA平台(在线旅游平台)。

和神州租车这类企业不同,垂类平台(悟空出行等)、OTA平台(携程、飞猪等)和聚合平台(滴滴、高德等)采取的是轻资产化的扩张路径。

它们通常不购车、养车,而是和神州租车这样大大小小的第三方合作,赚第三方的入驻费、网点保证金和交易佣金,目的是覆盖多个地区,依托平台的大数据,完善“租车+旅游+酒店”的一站式服务。

但问题是,平台扮演的角色是“中介”,最终直面消费者的还是四散全国的租车公司。即使平台前期对入驻的公司有审核,实际情况可能鱼龙混杂,让消费者的体验得不到保障。

比如一位消费者表示自己在飞猪上租了一辆车,提前一小时送达,但“并未当面交付,且车辆划痕严重,车轮标都掉了一个,跟废品车一样”,最终只能申请退款。

至于那些逐步开放租车服务的汽车品牌,比如蔚来和极氪,它们暂时还不靠租车赚钱,只是多了一条转化潜在客户的途径:比起4S店二三十分钟的试驾,租车出游两三天,可以获得更深度的体验。

写在最后

相比于欧美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汽车租赁市场,我国的汽车租赁行业依旧有很大增长空间,但如何在规模化的路上完善网点运营、提高服务质量、明晰收费和保险要点,不是易事。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占据租车订单的“半壁江山”,租车平台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群爱尝鲜、爱冒险、爱分享的用户,也是一群理性消费、重视消费权益,并敢于表达的消费者。

如何才能长久地俘获年轻人甚至是其他年龄段用户的心,是租车平台甚至是汽车品牌需要持续思考和重视的。

这不仅关乎着年轻人租车后分享的是“好评”还是“差评”,也关乎着租车平台的生意是“一次性的”还是“可持续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