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昊美术馆第七年:开启AI数字艺术策划系列
2017年9月,上海昊美术馆落地张江,并带来了开馆展“宣言”后,带来了博伊斯、白南准、阿尔轩等一系列先锋性的多媒体艺术大展。
2024年9月28日,昊美术馆迎来了七周年活动,推出了多媒体艺术展览“未来生命档案”,并宣布了开启AI+数字艺术年。在昊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凯梅看来,美术馆希望以主打AI的方式走出一条新的路。
昊美术馆外观
上海昊美术馆迎来七周年
七年前的9月,在一场瓢泼大雨中,上海昊美术馆拉开了帷幕。当时的开馆展是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个展“宣言”,上千名观众未因雨天而消减热情,他们沉浸在展厅内,观看一部由十三个屏幕组成的空间影像作品。
屏幕中,时而吟唱,时而独白,澳大利亚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的精湛演技、艺术家罗斯菲德镜头中的诗意、经典文本传达的文学之美。这是作品《宣言》,亦是昊美术馆开馆展的同名作品,在当时的美术馆馆长尹在甲看来,这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也是反映了对于这个消费文化盛行的世界的深刻反思。
昊美术馆开馆展海报
罗斯菲德《宣言》 2015,©️Julian Rosefeldt
艺术家罗斯菲德作品《宣言》的文本引用自激浪派开创者乔治·麦素纳斯(George Maciunas)于1963年提出的《激浪派宣言》。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重要的前卫艺术家都参加了激浪派,包括约瑟夫·博伊斯、迪克·希金斯、小野洋子、白南准、罗伯特·瓦茨等。他们的背景都是多元的,有作曲家、设计师、视觉艺术家、诗人,每个人用自己本身所熟悉的媒材创作,然后将这些不同的创作进行融合、交流,是跨媒介的。昊美术馆也是国内呈现这一艺术流派最为全面的艺术场馆,美术馆创始人郑好也收藏了超过300件博伊斯的作品。
隔年(2018年),美术馆举办了大展“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呈现两位先锋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并深入探讨他们在20世纪艺术浪潮中的合作与密切关系。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馆长、格雷格·杨森(Gregor Jansen)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他们之间既是合作关系密切的艺术家,又是亲密的朋友。他们的作品都运用了偶发装置、音乐、材料等等的形式,有一种革命的精神在里面。在1960年代,他们试图改变整个社会,他们是时代的反叛者。他们不相信任何东西,只相信人类本身,这是最重要的。”
约瑟夫·博伊斯,革命就是我们,1972,印在聚酯板上的照片海报,手写文字,盖章
白南准,博伊斯之声,1961-1986,尺寸可变
或许是出自博伊斯收藏的底蕴,昊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就举办了不少先锋的多媒体展览,以及莱安德罗·埃利希、丹尼尔·阿尔轩,以及日本艺术家空山基等人的个展。同一个美术馆的不同展览,无形中也在探讨美术馆的意义和价值。做网红打卡的人气展,还是做晦涩的艺术探讨,要做美术馆,还是游乐园,同一个美术馆的不同展览,无形中也在探讨美术馆的意义和价值。
阿尔轩作品《未来已写就》
此外,昊美术馆在开馆之初就创立了“夜间美术馆”的对外开放和运营模式,希望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周中仍有机会于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
在举办了97个展览后,历经沉浮,2024年,昊美术馆迎来了七周年。
开启AI+数字艺术年
2024年9月28日,昊美术馆一楼展厅推出了多媒体艺术展览“未来生命档案”,并宣布了开启AI+数字艺术年。与开馆展“宣言”一样,此次展览也强调了美术馆的理念与态度——以创新的态度在中国当地艺术领域发出独立的声音。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未来生命档案”由昊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CAUP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共同打造,并展出19位艺术家的23件多媒体艺术作品,围绕人工智能,硅基生命,物质迭代等热门话题进行探讨。
昊美术馆七周年推出了多媒体艺术展览“未来生命档案”,展览海报
昊美术馆执行馆长、展览联合策展人王凯梅在前言中写道:“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研究者本·戈策尔博士,用开放的态度描绘了生命和思维在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人类与技术融合的程度会越来越深,我们将发展感情和意识的上传技术;智能生命将主导宇宙演变。人类用科技手段自我升级……后人类的身体和脑库存直至影响我们与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关系。”
在展厅中,舞蹈的身体以图像为皮肤,持续流动出抽象的形态;光滑的硅基生命实时渲染出生动的人脸表情;仿生义肢传递机器对人类的人道关怀,用温情建立起人类与机器的亲密关系……展览中的作品皆是围绕着数字时代下的发问。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2024©HOW昊美术馆
对于数字艺术的独特之处,策展人于朕说,“其实数字艺术的优势在于它跟产业、跟科技的拥抱性是非常强的。例如作品《后人类·赛尔》就是以艺术家的逻辑去研究,去呈现一个数字生命的状态。历经版本迭代,这一作品已经打包成一个产品,未来将运用在新能源汽车,或者一些空间当中,去承担数字领航员的角色,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数字主持人的角色。”
在展览开幕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执行馆长、展览联合策展人王凯梅。
对话|昊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凯梅
澎湃新闻:从七年前开馆“宣言”,再到之后的一系列展览,可否概述下美术馆这七年的发展历程。
王凯梅:如你所说,7年前,尹馆长挑明了一条民营美术馆应如何利用所处区域来办美术馆。我们位于张江科技区,上海最大的科技产业集中地,一个美术馆处在这样的地方,那么最好的在地性就是连接科学技术与艺术。这一点已经在我们的基因中。
昊美术馆最初的开设的展馆在温州,成立于9年前,做了不少国际性展览,包括与艺术科技、游戏、NFT、元宇宙等相关话题展示。7年前,昊美术馆在上海落地,而回顾美术馆的发展,可以看到的一条线索就是新媒体艺术。
今天的当代艺术应该作为反映社会的真实现象,作为反映人类处境的一个最先锋的媒介,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当代艺术出现了一种困乏无力之感,艺术总是和现实之间,与人们心理之间存在落差。现在,全世界的人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人类和机器的联系,人类和技术的关联。所以,无论是美术馆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创始人本人对当代艺术的挑战,就如同我们的开馆展“宣言”一样,我们要致敬,我们要开启。现在,我们要把美术馆当作 AI数字艺术年的开启年。
“未来生命档案”开幕现场, 2024©HOW昊美术馆
澎湃新闻:开馆至今,美术馆就呈现了不少新媒体的展览,与不少新媒体领域的艺术家有过合作。这些年与艺术家合作的心得有哪些?美术馆挑选艺术家的标准又是什么样的?
王凯梅:总结来说,我们与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包括美院的新媒体系,再到发展成 AI技术的数字媒体创作团队等都有较紧密的联系。我们联系的艺术家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钻研精神,愿意去尝试新的媒介。例如,上月开幕的展览“问题如何演绎”目前在二楼展出。该展览由艺术家沈少民策划。沈少民做过纪录片,曾深入中国东北探索俄罗斯族后裔的生活故事等,这些工作与数字媒体、流媒体有关。十几年前,他来到深圳,对当时的AI、机器人研究所感兴趣。他成了驻场艺术家,跟着科学家,看他们在做什么,逐步产生了如今的“问题如何演绎”展,展现的其实是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碰撞,即艺术家如何在尊重科学本身的同时,将这些科学世界艺术化。沈老师年近70了,但他心态年轻,有着好奇心,他很跨界,愿意去挑战知识的壁垒。
“问题如何演绎”展览现场
“问题如何演绎”中展出的作品《意识场域》
澎湃新闻:如何阐述这次多媒体展览“未来生命档案”?
王凯梅:展览“未来生命档案”,英文名字叫“life after life”。life说的是生命,也是我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定义生命。在地球,以人类为中心的上万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对生命的定义通常是关于呼吸、心跳等话题。而after life,可以讲是关于“死亡”,也可以说是“未来人”。人死了之后是否还有生命?怎么去定义生,又怎么去定义死,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现在讲的“后人类主义”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叫“超人类主义”。一些“超人类主义”的理论家通常是一些疯狂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希望超越人类在自然的界限。比如,死亡是一个自然界限,人总有一死。但是,如果我们替换身体部件呢?这已经不是幻想了,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心脏替换技术。假设我们腾空大脑,上传大脑呢?如果依靠大脑,人的身体被重新制造,那么新制造出来的人,就是原先人类的2.0版、3.0版,这也是一种超人类主义的认知。这个话题听着很玄幻,但类似马斯克这样的人,其实也在执行着这些事情。他们在探究的是如何去增强人类的能力。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柳迪《自我的重量》©HOW昊美术馆
澎湃新闻:展览中,有哪些作品最贴近、反映我们当下社会问题?
王凯梅:一进门,是艺术家柳迪的作品,也是展览主视觉。在一块大屏幕上,你可以看到大自然,但它又不是完全的大自然,而是被数字艺术重塑的大自然。随着镜头的向上推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人的背影,给人一种压力。这件作品名叫《自我的重量》,这里的重量不单指物理性的,而是比较哲学的精神性重量。观众站在它的面前,会被震撼到,会瞬间失语,会进入到了一个带有恐怖和喜悦的交叉感情。
再走进去,可以看到几件接近我们生活的作品。比如,孙世晟的《爱之眼》,那是艺术家触及陪伴仿生人的话题。他创作了一个仿生人眼睛来凝视我们。现在,当你老了,是否需要一个仿生人的陪伴,又或者,当你有仿生人男朋友/女朋友时,你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这件作品是一个仿生人的眼睛(窗口),我们又从中能看到什么呢?
孙世晟《爱之眼》
来自同济大学的作品《塑心》类似于一个研究项目,讲述着今天的AI能为我们做什么。我们会说,创造AI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需求,如义肢取代假肢,未来的假肢能达到仿生水平,那是否就说明了机器人是为人类造福。
艺术家黄锐的作品,看上去像《星球大战》,强调的是人类对宇宙的赞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到新疆、内蒙古的大草原上,看到辽阔的草原时,会抒发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赞美。如果我们有一天像马斯克一样,去太空看星球,是否也会有一种对宏大宇宙浩瀚力量的敬仰和赞美呢?另外,我们只是浩瀚宇宙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些图景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种崇高感。总之,这一切的核心就是人类,展览关于的是未来的人类。
“未来生命档案”展览现场,作品《塑心》
澎湃新闻:这几年来,美术馆的展示格局有哪些变化?
王凯梅:美术馆一层,就像今天的展览一样,注重数字艺术展示。原先二楼是一个博伊斯常设展,后来一些院校向我们借展品后,这批展品就在外巡游了。现在,我们会在二楼展出一些重要的、能在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家展。三楼的规划和过去一样,是一个保持和青年艺术家产生关联的平台,呈现青年艺术家、青年策展人的项目。另外,我们在这一层还提供美术馆服务,做一些画廊、艺术机构项目。
七周年活动 音乐现场
七周年庆祝 艺术BBQ
澎湃新闻:历经七年,昊美术馆不光是举办展览,也开出HOW store商店的艺术+商业模式。现在,随着数字艺术计划的发布,美术馆的运营模式,或者说“自我造血功能”是否会发生改变?
王凯梅:美术馆“自我造血功能”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家民营美术馆,我们要创新,要有敢为人先的信心。开馆“宣言”展震撼了艺术圈和非艺术圈的人,今天,我们希望AI数字艺术能作为我们未来的一个指向,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地处张江,希望和张江科技园里的科技公司、专家等直面交流。如果看不懂展厅里摆放的当代艺术,那么,我们或许会放一个科技园的某实验室里正在研发的项目给你看,让观众感受艺术与科技的关联。目前,张江高科与我们已有合作的倾向。关于机器人研究领域,我们国家也在强调这方面的发展,而我们美术馆也需要用艺术的方式去链接这些东西,也希望能得到支持,打通壁垒。
开启的AI数字艺术年是一次启程、一次试水,未来,我们希望把美术馆打造成一个数字艺术美术馆。以当代艺术为载体的美术馆从来都不会只在旧有的成功模式中来回反复,而是要不断创新。现在最新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要去尝试做一下。这也是我们想向外传递的信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