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PSA12周年——回看过去,展望可期未来

2024-09-29 07: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时间的暗流里,十二代表着周期或是循环,它是岁月轮转的标志,也是迎接未知的起始。在历史的记忆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所走过十二年岁月,也曾蹒跚学步,也曾彷徨踌躇,但更多地是她坚守初心的信念,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她成长为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当代美术馆之一,并以开放且包容的姿态向公众传递着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上海这座城市共同生长。在这十二年间,她所举办的近130个国内外展览中,80%为艺术家在中国大陆境内的首次公开展示,总共呈现超过50个国家逾1600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与近60家机构就展览以及公共教育项目进行了交流与合作。随着展览的开展,PSA的藏品也在不断丰富,425件(截止2024年)馆藏作品不仅丰富了PSA的收藏目录,也从系统且理论的视角梳理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同时,6600余场公教育活动拓展了展览的边界,为观众搭建了通向当代艺术的重要的桥梁,逾百万的社交平台(B站、小红书、抖音等)粉丝数共同见证了PSA与观众之间并肩成长的友谊。86本出版物,让展览沉淀下的思考与创造融入生活。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十二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来回看艺术电厂的过去,也在其中展望她无限可期的未来。

PSA馆外立面

一、 一种坚持理念的态度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于开馆第二年(2013)成立,它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汇聚全球多元声音,邀请国际顶尖的策展人、学者、艺术家、艺术机构馆长、建筑师、设计师等通过表决制对PSA的事业发展、学术研究、展览安排、作品收藏等重大事宜进行决策。它从学术高度支撑展览,保障项目的公开、公正与公平,并确保藏品选择符合国际一流标准。

在过往的12年间,PSA学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四轮换届。这些学术委员会包括:李旭、栗宪庭、李向阳、张永和、丁乙、费大为、冯原、高士明、侯瀚如、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马克·维格利(Mark Wigley)、唐娜·德 ·萨尔沃(Donna De Salvo)、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埃玛努埃尔·考克西亚(Emanuele Coccia)、汪建伟、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林天苗、刘擎、阮庆岳、杨福东和龚彦。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学术委员带来了多种观察艺术与社会的视角与最前沿和专业的学术指导,这种坚持理念的态度让PSA得以不断拓展展览的形态与可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地组织、落实国际大型展览的场馆,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策展人培养平台与机制,并不断拓展文献、藏品的定义,塑造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全新关系。

二、 一座集结艺术的城市

上海双年展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首次举办、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国际双年展,也是亚洲最具权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2012年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接过这一历史使命,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场馆,并将这一以城市为命名的艺术盛事推向国际舞台,她于2018年被评为全球前12名双年展之一。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首创“城市馆”,主策展人邱志杰与联合策展人一起,让展览溢出美术馆,共生在上海各处的历史建筑之中,也与更广阔的世界保持紧密联系。首次全球共有24座城市积极参与了这个项目,将上双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拓展到新的高度。

2014年,上双改革了策展人制度,由学术委员会来推选策展人,赋予了外籍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以充分的主导权与发挥空间。这是上海双年展继迁址之后进一步迈向国际化多元性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使得上双成为国际策展人、创意者和学术人员每两年一次的重要艺术之约。

2016年,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组合Raqs媒体小组担任总策展人。在高度互联的全球语境之中,第11届上海双年展着重于探寻“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的可能性,意图呈现一个兼容并蓄且具有发散性的艺术世界。策展人更从展览策划理念延伸策划了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和城市项目,如理论剧院、51人项目和月亮会谈,使得上海双年展融入城市文脉,并同时也向它提问。

2018年,由历史学家夸特莫克·梅迪纳担任总策展人的上海双年展首次大规模地展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以中国古代道教仪式的“禹步”步法,以徘徊于进退之间来超越西方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艺术话语体系,关注多元话语的同时,上双的成长与世界当代艺术史的成熟不谋而合,向世界展示了上海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

2020年,上海双年展经历了24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型展览都停摆的时候,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成为了唯一一个按期举行的世界级展览,并成为了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连接最为广泛的一次。

2023年,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80位参展艺术家,PSA转变为一座探讨天人关系的“电影院”,艺术家通过更为复合全面的方式来思考当今世界的挑战,并向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传统致敬。

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三、 一株茁壮成长的青苗

“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致力于寻找与培养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籍及华裔新生策展力量的学术品牌项目,竭力呈现多元化的社会声音与艺术生态,十一年来已助力五十余位青年策展人,实现了28场实体展览和2场线上展览。

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青策计划”不论背景、鼓励冒险。PSA每年从公开招募的投稿方案中评选二至三组优秀策展人,提供每组最高30万元的展览经费,以及展览、宣传和公共教育方面的支持,帮助获选策展人实现展览,也将中国新生的策展力量展现给国内外当代艺术界。十一年来它已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策展人的重要平台。

通过学术委员会的遴选、答辩,年轻的策展人得以通过多维视角审视初始提案的不足;通过实地展览的落实、维护,年轻的策展人又得以切身积累构思到落地的宝贵经验。2016年、2017年,“青策计划”帮助获奖策展人完成海外游学计划。2019年, 项目将展厅从5楼移至1楼1号展厅,扩大展览面积,并增设“青策大奖”,引入“专家”“院校”“媒体”与“观众”四个面向的评审制度,从获选两个项目中“二进一”,给予人民币5万元的额外奖励,用于支持策展人后续的研究和创作。2020年,项目不设实体展厅,以期专属于网络世界的崭新展览体验,同时鼓励策展人、艺术家与程序员进行跨学科的创作共谋。2022年的“青策计划”邀请了世界各地的历届获选策展人再出发,以该项目秉持的不设限制、鼓励冒险的原则“群策群力”,通过一次重新集结来梳理创立至今的各种工作。“青策计划2023” 作为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城市项目的一部分,和“宇宙电影”这一主题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话,借由与不同背景、专业的观众的碰撞,重思展览的公共属性,展示“策展人”在公众范围内的角色和意义。“青策计划2024”回归PSA7楼展览空间,再次展开关于策展、策展人的发问,回归关于艺术追求最为朴实和真切的原动力,缔造多元化的社会声音。

十年以来,在“青策计划”中的获选策展人已成为国内年轻策展群体和艺术院校学术研究的核心力量,其中不乏已在国际重要展览中多次崭露头角。而他们在各个不同岗位上所形成的的合力,正在逐步丰富当代中国策展人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养分与全新可能。PSA也通过对新生策展力量的发掘与助力,保持着自身的开放与活力。

四、一条不断延伸的脉络

PSA的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是中国大陆美术馆首创的展览品牌,主要遵循两条线索,一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二是基于PSA典藏工作的阶段性系统展示。由两条线索入手,收藏系列展一方面从本土艺术家入手,进行深入的个案梳理研究和呈现,一方面以高质量高水准的系统性捐献作品来扩充馆藏,并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展示与研究,为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脉络奠定基础。对本土当代艺术的深入研究,拓展了PSA的藏品与展品的门类,从纸面、布面,到织物、装置、影像、声音、新媒体、植物等等。

个案研究系列于2015年首展“大同大张”,时年正值大同大张逝世15周年,该展览呈现了大同大张短暂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艺术探索和思考,还有他那尖锐的思想光芒。2017年,该系列呈现了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余友涵先生彼时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全面的回顾展,展出其绘画作品、手稿和文献两百余件,展示了其在中国先锋艺术史中开创性的抽象绘画语言,与艺术家那颗不拘一格与勇于尝试的心。而艺术家李山的个展,首次大规模聚焦于艺术家的生物艺术主题创作,引发了一场从生物艺术到人类命运的大讨论。9周年特展“梁绍基:蚕我,我蚕”更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梳理艺术家与“蚕”共谋而成的“自然系列”作品,并回望其创作脉络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展览还呈现了梁绍基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定空间创作的装置作品,以及与生物学等领域发生跨学科关联的新作品。2024年,“天天问——胡项城个展”遴选艺术家1970年代至今各个阶段的绘画、影像、雕塑作品及资料,并呈现他根据PSA建筑历史与特定空间实现的多件大型装置新作。

2019年,“客人的到来”馆藏展则是第二条线索催生的思想之花。它以一种“进行态”首度梳理了2012年以来的馆藏。展览以 “开放库房”为始发点,邀请观众从藏品的照料、复原、运输、研究等多方角度走近艺术,在自由流动的线索中激发探索,产生革新的对话。2020年的“海浪——历届双年展回顾及作品展”更是通过两条互文的线索,展现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历届上双参展作品,将个人记忆汇入历史叙事,以回望激发对未来的思考。

目前,PSA收藏了包括蔡国强、大同大张、李山、余友涵、博伊斯、尤纳·弗莱德曼、坂本一成等艺术家在内的425件/组的作品。种类涵盖了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水粉、设计、摄影及多媒体以及装置、影像装置及综合材料。PSA将在未来进一步深化藏品常设制度,将常设展厅拓展为“常设展示区”、“主题性藏品展区”、“放映厅”和“开放阅读区”。“常设展示区”包含绘画、装置等作品的展示区和投影区,空间分隔、展墙布局和投影设备相对固定,仅对藏品进行定期轮换展出。

五、一间驻留生命的衡宇

“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始于2014年,它的出现使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国内最早将建筑和城市纳入展示和研究范畴的当代艺术机构。通过重新拓展“建筑”的定义,PSA打破传统视野下被割裂的“建筑”和“艺术”领域,将建筑视为综合社会装置,从生活经验和身体尺度切入,探讨个体与空间、机制之间的错综关系。通过迄今为止的19场展览,该系列已然成为PSA独具一格的展览方向,更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点燃了关注建筑艺术的热情。

普利兹克大师展诸如矶崎新、让·努维尔、伦佐·皮亚诺、伊东丰雄、坂茂等向观众展示了当代建筑领域公认的里程碑式成就。而除去普利兹克大师展之外,PSA更从自身的视角与使命出发,延展出两条交织的建筑策展线索。

其一为“多样的现代性”。这条线索按视野的远近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从PSA对在地建筑与文脉的探索出发,呈现上海乃至中国的建筑实验如何成为城市文脉的构型者与乘载者。2016年的“市民都会”展览便是这样的一次建筑探源,它将上海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的先锋实验悉心剖析,并呈现给观众。这条建筑的第二个层面将视线拉远,展现西方现代性对亚洲板块文化形成的影响,反思民族性与现代化、传统与西方建筑逻辑的近代纠葛与冲突。该系列的首展“篠原一男”揭示了从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再到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之间,日本建筑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纠结的历程。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 便从这一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反思。该展览是他的作品第一次集结在印度之外进行展出,而展览之后,多西也赢得了普利兹克奖。

第二条线索旨在发掘那些从非物质层面进行畅想性思考的建筑大师,包括“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 以及 “超级工作室 50年”等。被喻为乌托邦建筑师的尤纳·弗莱德曼始终保持与主流建筑的疏离关系,其理论不仅超越了建筑范畴,而且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建筑的本质、使用者的身份、公民社会的机制进行发问。他自2004年开始“街头博物馆”计划,邀请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尽情展示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的物件,旨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秩序与权威,呼唤充盈着情感与无秩序的日常精神。“超级工作室50年”聚焦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激进建筑小组,尝试通过海报、幕后摄影、档案手稿以及装置形式重现这一传奇建筑团体,展现其对建筑的可能性与限制性的无穷想像,和以建筑为载体的有力的现代社会批判。“约翰·海杜克:海上假面舞”丰富而翔实地呈现了20世纪建筑史中的独特个案约翰·海杜克的绘画、装置、手稿、影像、文献资料,以及由东南大学师生为此次展览特别重建的大尺度“结构体”,引领观众逐渐揭开其神秘的面具,逼近海杜克的精神腹地与自治世界。

2020年起,“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正式并入“设计中心”板块。这一方面体现了PSA在不断的学术积累与实践中对“建筑”的独到思考,应和并深化了psD设计中心成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PSA拒绝僵化,保持与时俱进地去思考并呈现思考的当代精神。

 

“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展览现场

 

“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展览现场

六、一座搭建友谊的桥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与海外多个国家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回溯到2013年的开馆初展览“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既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季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法国蓬皮杜中心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展览。在此后十二年,PSA已经展出来自全世界近五十个国家的艺术创作,以艺术交流串起友谊的桥梁。

“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展览现场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别呈现三档中法友谊不同面向的大型展览。“时尚宣言|嘉柏丽尔·香奈儿”是时尚设计师嘉柏丽尔·香奈儿在中国的首个作品回顾展,通过200余件作品,以全新视角向中国观众介绍嘉柏丽尔·香奈儿创造的经典风格。“安奈特·梅莎吉:杂念”是法国重要艺术家安奈特·梅莎吉的中国首次大型个展,借助逾70件绘画、摄影、雕塑、装置以及艺术家根据PSA空间再次演绎的大型装置作品,呈现法国女艺术家横跨半个世纪创作生涯。11月艺术季,PSA还将展出旅法艺术家江大海近五十件/组绘画作品,这也是艺术家自2005年后再一次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大规模个人展览。展览将集中呈现其近四十年来对绘画的内在结构以及绘画精神性的探索。

2024年,也是中国与巴西建交50周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邀请了巴西传奇设计师组合坎帕纳工作室(Estúdio Campana)于三楼展厅举办“无常:坎帕纳工作室四十年设计展”,是工作室在亚洲的首次大型展览。借助逾五十件开创性的作品,重访工作室的思想与行动历史——设计师极富前瞻性的艺术活动与设计方案,以及他们对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的紧迫思考。

 

“安奈特·梅莎吉:杂念”展览现场

七、一种开放且包容的心态

十二年间,PSA与世界几十家最独特且坚守学术的美术馆保持合作,并不断开拓全新的领域与合作对象。PSA是国内最早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法国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瑞士设计中心、伊夫·克莱因文献库、加拿大建筑研究中心、罗马MAXXI博物馆、德国Vitra设计博物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合作的美术馆。此外,PSA更与香港M+达成战略合作,一同拓展当代艺术的全新可能。

202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法国顶级时尚品牌香奈儿宣布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该长期合作聚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楼空间及内容升级更新、烟囱及裙楼可持续修护、丰富馆藏及研究三个方面。在PSA三楼数千平米空间和内容提升、对烟囱及裙楼的可持续修护及特别内容策划之外,香奈儿的赞助资金用于PSA全方位、系统性地丰富馆藏及学术研究,夯实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学术力量和研究基础,奠定PSA在全球范围内美术馆界的综合实力和专业水准。同时,本次合作将加速推进PSA藏品的数字化建设、安全管理、保养修复、以及在出版、教育活动、巡展方面的内容再生产。双方将携手合作,在馆藏方面持续保持开放的文化态度,共同为全球当代艺术收藏领域提供来自中国的样本。此次双方的合作,将大力推动大烟囱焕新,践行艺术对城市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愿景的链接力量。

八、一份不断为公众服务的决心

成立十二周年以来,PSA公共教育从服务展览的传统职责中,成长为一套目标明确,具有自身独立思考的知识生产体系。学术研讨会/论坛/圆桌、讲座与对谈、工作坊、导览、儿童/亲子活动、展览互动区、城市行走等一系列以学术性、体验性、主题性、综合性强的教育活动策划,不仅兼顾了当代艺术的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同时也在努力弥合它与大众之间理解上的隔阂,使市民大众感受多元的城市文化生活,培养终身学习的意愿和习惯,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声音实验 - 1噸半,剧场表演 - 聚裂,艺术狂欢马拉松- 电场12小时等一系列特色品牌的开展,向公众传递了当代艺术的态度与温度,也拉近了个体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同时,自2013年起创设发展的“小蜜蜂导览员”,也是国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早开创的青少年艺术讲解活动。“小蜜蜂导览”团队由12岁至18岁青少年组成,他们在传达准确信息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与展览和作品相关的艺术知识,用各自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精灵古怪的观展角度,与观众探讨当代艺术。

十二年间,这些多达6600余场的多元教育活动,不断生发和进取,它的目的不但是消除艺术与其他学科门类、与日常生活的藩篱,更重要的是解放被工具理性绑架的灵魂,并激发反程式化的思考。这一理想促使公共教育成为PSA精神文化的又一策源地、生产地。

九、 一块黑夜里亮起的标识

2012年建馆之初,设计师沈浩鹏(Studio Hopesun)根据PSA建筑的形象,撷取了其建筑外观及标志性的大烟囱,以汉字“当”设计了视觉标志,凸显了PSA作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身份。2013年,荷兰­­­­­­设计团队thonik为PSA扩充了新的字体排印和视觉语言,将“当”字笔画分解成5个条状图形,并将这5个条状图形与来自不同展览和项目的图象结合,从而形成简洁的与幽默感兼具的PSA标识系统。自此,PSA成为了国内首家设计标示系统的美术馆。

2020年,PSA推出全新官网,继续由thonik操刀视觉设计。随着由logo演变的网格线不断重组,新官网的导航通过多样的方式重新排演网站信息。新官网如同一座有趣的线条迷宫,在不同屏幕之间有效地再度焕活了PSA的设计标示系统。

十、一座建于空中的花园

2024年夏季,PSA五楼露台的“空中花园”正式对公众开放。PSA将每年邀请不同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一起不断打磨这座美术馆的花园。作为花园的启幕之作,设计组合坎帕纳工作室与中国景观设计师圆正合作,创作装置作品《火》(Pyro)。这件由竹子和钢组成的超大型结构,如同光芒四射的星星,点缀在五楼2000余平方的平台之上,与上海的天际线遥相呼应,与优美的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十一、一卷被风拂过的册页

2023年3月10日,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的对对对书店(dododo book)正式启用。对对对书店由设计巴黎书报亭的法国女设计师玛塔莉·卡赛特(MataliCrasset)特别设计。书店以单轨列车与放射线为灵感,形成了不同功能的缤纷空间,为书籍与生活创作新的展览,让美术馆的触角延伸至黄浦江步道,并为孩子和年轻人们带去想象和讨论的乐趣。书店中的咖啡店do CAFE不定时推出特制菜单与咖啡,为观众提供能量补给以及交流与沉思的空间。为孩子们开辟的专属亲子活动区域do REMI通过多样的绘本、工作坊与活动,努力成为孩子们想像力与创造的起点。此外,do NOTHING则提供PSA的全部展览衍生品,以及全新文创品,激活并留存关于艺术的热爱与记忆。

十二、一盏点亮艺术的电灯

PSA的建筑前身是初建于1897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也是上海第一家华资电厂。在这里,曾成功试开了第一盏电灯,标志着国人自主发电的开始。1935年,华电公司开始在半淞园修建新电厂,诞生了现今PSA建筑的雏形。

自开馆以来,PSA不断将这座具有城市记忆的地标性建筑进行空间更新,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期盼与需求。2016年设计中心(power station of Design, psD)成立,是PSA的创意衍生空间。这一空间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改造完成,以中国传统沿街店铺为概念,激活这一地处博物馆建筑临街位置的空间。通过五个金属盒将内外连接,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欢迎通道,邀请观众从此处走向博物馆纵深。咖啡、甜点,展厅,工作坊,大师班,博物馆空间与活动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打开。psD也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将目光和学术力量投向综合设计领域。以人的尺度重新定义 “合适”的标准,并由此延展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5场设计展涵盖家居、设计、珠宝等主题,从“游珠戏宝:瑞士当代珠宝展”到“乱了乱了:大卫·史瑞格里”再到“捷克玩具奇遇记”,通过“日常”将更广泛的人群引入博物馆,更是将“日常”与“设计”背后的“以人为本”精神与关怀潜移默化地植入社区与城市,以艺术的力量,为这座城市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与人文精神的市民。

2020年,建筑师柳亦春对PSA五楼空间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好的五楼空间将在未来用于举办常设藏品展,并与其他各层形成空间和情感的串联,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提供更高品质的展示空间和创作环境,为观众提供更亲密舒适的观展、休憩和交流氛围,成为一座“PSC/电厂小城”。

202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宣布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该长期合作将聚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楼空间及内容升级更新、烟囱及裙楼可持续修护、丰富馆藏及研究三个方面。届时,这里将拥有国内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图书馆”,一个为全球艺术研究人员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不同梯级学术和信息服务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库”,一个集呈现国际著名设计师作品的展厅、各领域设计师的交流平台、当代设计移动学院为一体的“设计中心”(psD),一座与观众之间有着多元连接关系的小型“艺术剧场”,一个让全年龄段观众感受艺术的灵动空间“临江平台”。此外,烟囱及裙楼在改造升级之后将变身为独立的艺术空间,为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创作提供更多表达。

十二已至,万物复一。回看不仅意味着重拾集体记忆,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起点。十二周年之后,让我们共同期待PSA的全新征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