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第五届长三角文化论坛在沪举行

2024-09-28 06: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为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区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重要指示,持续发挥长三角文化论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积极作用,9月26-27日,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文史研究馆共同举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松江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文汇报社协办的第五届长三角文化论坛在上海松江举行。本届论坛还邀请了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共同参与,共收到38篇高质量论文。

会议现场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松江区委书记王华杰、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副司长杨文军、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赵英、馆长汪胜洋、副馆长王开峰,上海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一级巡视员蔡桂其,松江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大章,松江区副区长陈容,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白和平,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周通,以及来自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的馆领导以及馆员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汪胜洋主持。

王平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中央文史研究馆和12家地方文史研究馆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沪苏浙皖文史馆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己任,携手打造长三角文化论坛这一品牌活动,五年来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不竭的文化动力。今年3月,上海专门制订《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着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方案特别提到要实施“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引领促进工程”,推动长三角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活力增长极。新时代新征程,本次论坛不仅是长三角地区文史馆的相聚,更是全国文史馆系统的大团结,相信全国文史馆系统将为推动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王平

王华杰在致辞中说,历史上长三角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也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举办长三角文化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行动,也是擦亮“人文松江”品牌、推进“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的重要举措。松江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松江样本,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王华杰

杨文军代表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举办主题为“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汇聚各方智慧,群策群力,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识,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对整合全国文史馆系统优势资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彰显文史馆崇文鉴史的特色,亮点突出,很有意义。全国文史馆系统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不断增强“两个结合”的自觉性坚定性,走好“两个结合”这个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扎实开展文化方面资政建言。

杨文军

姜玉峰在致辞中回顾了长三角文化论坛的历史,并展望未来。他指出,沪苏浙皖文史研究馆自2019年起,共同建设长三角文化论坛这一省域联动的协同发展平台,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拓展了长三角区域文史协作的内涵和外延。本届论坛是三省一市文史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积极举措,更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时代命题的探索实践。论坛将跨省域文史协作向全国其他省(市)兄弟馆延伸,助力全国室馆大联合和大联动。三省一市文史研究馆将进一步夯实党的文化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史协作平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设,谋划长三角区域文史发展的新篇章。

姜玉峰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市文史研馆副馆长王开峰主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何勤华、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林超民、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亚非、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舒大刚、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范金民、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建华、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翁飞作会议发言。

8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论坛主题进行了精彩的阐释和解读,就深入发掘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发表了真知灼见。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对“江南文化”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江南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中原,并非江南地区古代文明延续的产物。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其发展与人口南迁正相关,正是江南优美抚媚的自然环境和富足丰饶的物质条件使中华文明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形态,发展得更丰富多彩。

葛剑雄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何勤华聚焦中华法治文明。他指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由中华法治文明孕育而来,因此我们欲理解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来龙去脉,就必须探本溯源,从文明的起源说起。新时期的法治现代化应当立足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千年法律传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精要,在西方法律革命成果与苏联社会主义法学模式中汲取自身所需并保持独立自主,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实现具有独创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世界法治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

何勤华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林超民认为,中华大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生活在中华大地的的蛮、夷、戎、狄与中原炎黄形成相互依存的“五方共和”的整体。秦统一中国后,郡县天下,两千多年的郡县体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的制度保障。中国历史上经过三次大的民族交流融合,凝聚成不可分离的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一个整体,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做出超迈前人的理论贡献。

林超民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朱亚非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内容丰富,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学术流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提出了一些颇有政治智慧的见解,历代统治者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或多或少的制定出一些政策或采取了一些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值得认真总结,其包含的价值观对于不断推进今天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履行国际义务、建设现代化强国仍具有现实意义。

朱亚非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舒大刚畅谈儒家经典与“第二个结合”。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粹的内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理念的主要载体,也成了涵养中华民族“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教科书,至今仍然具有超时代、超地域的实践价值。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第二个结合”),自然应当从经典入手。

舒大刚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范金民研究了明清时期洞庭商人在长江运河沿线的经营活动。他指出,明代中后期起,各地地域商帮开始形成,大约与徽州商帮形成的同时,在今苏州城西南太湖中的吴县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也形成了一个地域性商帮。洞庭人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乡是全国最为重要的丝绸、棉布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又利用江南水乡便利畅达的水道,循着全国最为重要的运河和长江两大商品交流大通道,从事江南与华北、华中地区的商品交流活动。洞庭商帮从业求稳,不用险招,谋求稳定可靠的商业利润,但并不迂执保守,而能与时俱进,适时转移活动地域和经营行业。当上海崛起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后,当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家乡后,洞庭商人特别是东山商人及时地将资本转移至上海,在外资银行和洋行中担任买办,在控扼百业的金融业钱庄中长袖善舞,并创设了诸多近代工业企业及新式行业。

范金民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建华关注数字文明建设。他认为,数字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文明现代的新形态,数字文明的建设将有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长期以来,浙江在数字化、数字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为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另一方面看,当下也有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一是要关注网络原生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与实际困难。二是关注低龄网络主体文明修养的培育。

王建华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翁飞寻根历史,考证了春申君治水对长三角区域文明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他认为,战国时期楚国东扩,徙都寿春,春申君献寿春而转封吴墟;上溯春秋末期楚国另一重臣伍子胥奔吴,筑吴都、开胥江,开发江东。而春申君到吴地后,带去他积累的财富和声望,更带去了楚人擅长的治水经验。在太湖流域治水过程中,他加速推进并完成了吴楚一体化,更以其人格魅力和治水成就的影响,使其成为上海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从这个意义上,历史上的吴楚一体化是今天长三角一体化的肇端。

翁飞

论坛还分组进行了交流研讨,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中华文明起源演进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地域文化与中华文明孕育发展、江南文化等重要课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碰撞思想、凝聚共识,为传承弘扬长三角区域文化,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言献策。

论坛闭幕式上,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作学术总结。本次论坛收到的38篇论文中,上海馆5篇,江苏馆5篇,浙江馆7篇,安徽馆5篇,北京、内蒙古、山东、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宁夏各2篇。内容主要涉及三大类:关于长三角文化研究的,关中华文明研究的,以及其他专题性的、地域性的研究。论文大都是作者长期探索、思考、研究积累的成果,也不乏与时俱进的新观点、新见解,有些论文更对全面复兴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他总结道,在前四届论坛的基础上,第五届长三角文化论坛的学术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取得新的成果,论坛获得圆满成功。最后,论坛还举行了第六届长三角文化论坛的交接仪式。

长三角文化论坛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文史研究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搭建的研究长三角文化的重要平台。首届长三角文化论坛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2019年承办。五年来,三省一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专家学者,聚焦文化建设主战场,溯源历史文化轨迹,梳理现实发展道路,展望文化强国愿景,为文化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献计献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