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罗丹《思想者》初稿来沪展出,世博会法国馆更名为罗丹中心
走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经过主干道,再转个弯,就能看到曾经世博会的法国馆。9月28日,这一场馆经过多年改造后,终于重新开馆,成为了全新的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并呈现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
澎湃艺术在现场看到,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经典作品,包括首次离开法国的《思想者》初稿,以及《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和《加莱义民》等均在展出之列,展览还呈现了与罗丹密切相关的艺术家,如罗丹的老师、好友、学生、助手、情人和追随者等的作品,共有百余作品,这也是国内首次展出如此多的罗丹代表作。
世博文化公园中的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
原法国馆改造而成的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
澎湃新闻了解到,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位于上海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内,该场馆的主体建筑由法国著名建筑师雅克·费里耶(Jacques Ferrier)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改造而成,占地8000余平方米,拥有展览空间4200平方米。
全新的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为公众带来了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呈现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汇集雕塑 、绘画、陶瓷、影像等106件作品。
罗丹博物馆馆长艾美丽·斯密耶(Amélie Simier)告诉澎湃新闻,“此次艺术中心的开馆也是罗丹博物馆首次授权给海外机构成立艺术中心。我们和中国的缘分在30年前就已经有了,而我们筹备现在这个艺术中心花了8年的时间。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很多罗丹的代表作,包括《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和《加莱义民》等。”
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内部广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者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罗丹凭借其对于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以及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
罗丹肖像
罗丹在拿破仑三世(1808—1873)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4 岁时进入了有“小学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 1860年,罗丹创作了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他的父亲让- 巴蒂斯特·罗丹的半身肖像。
他先后师从雕塑艺术家安托万- 路易·巴耶和阿尔伯特- 恩涅斯特·卡里耶- 贝勒斯,并于1864 年进入后者的工作室学习和工作,一名才华横溢的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在罗丹的雕塑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典主义作品优雅的线条、理性的手法与神学的题材,也可以透过外形感悟其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奥古斯特·罗丹青年肖像,1862年
罗丹曾说:“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我只是重新发现。”他遵从自然,亦是自然的再发现者,自称为“真理的猎手和生命的守望者”。
1875年,罗丹前往意大利,并在1876年完成了他的意大利学习之旅。这次旅行给罗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对人体自然和真理的表达,给罗丹带来了重要且持续的启发和影响。罗丹总是从真人模特开始创作,从裸体研究开始将生命和真理赋予雕塑。
罗丹《青铜时代》
1877年,其作品《青铜时代》正是这些启发与影响以及他坚持的这一创作方式具像化的典范,以及他对古典和近代神话题材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诠释中有所体现——爱神阿芙罗狄忒在自然中绽放,巨人波吕斐摩斯因爱而不得而嫉妒和残杀,以及酒神的放纵和享乐、皮格马利翁对加拉特亚不可思议的痴情、美狄亚的愤怒和报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 这些古今神话中的人物在罗丹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罗丹《巴尔扎克》
罗丹《皮埃尔·德·维桑》
罗丹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不止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适度的夸张和进一步的诠释来深入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更加深层次的表达和呈现人物的本质。经过罗丹之手塑造的这些人物来自不同时代,有《圣经》人物施洗者圣约翰、十七世纪的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等。
从《地狱之门》到《思想者》《吻》
罗丹热爱并擅长处理悲剧主题,比如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地狱之门》。1880年,法国美术总局请求罗丹为法国曾经装饰艺术博物馆制作迎宾用的前门,并由罗丹自由订立主题。罗丹选用的主题是地狱之门(法语:La Porte de l’Enfer),灵感来自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著长诗《神曲》中《地狱篇》。
罗丹在他的工作室
罗丹给该群雕命名为《地狱之门(英语:The Gates of Hell)》,取意“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该群雕共塑造了186个痛苦的形象,每一座雕像都分别代表该史诗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出人物的情欲、恐惧、痛苦、理想、希望、幻灭和死亡等感情。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狱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
罗丹《地狱之门》(第三版)
罗丹花了很多年创作《地狱之门》,而这项委托后来衍生了他最伟大的两件雕塑作品——《思想者》和《吻》,并以崭新而激进的方式推动了雕塑的界限。
《思想者》,这件塑像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罗丹的群雕《地狱之门》的龛楣上,后来罗丹及其学生用青铜或石膏重塑了该塑像——他俯首而坐,右肘支在左膝上,右手手背顶着着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视,陷入深思。
罗丹《思想者》(中尺寸版本) 1880年,彩色石膏
展览现场,罗丹《思想者》
1903 年,青铜雕塑《思想者》问世,这也使得这件作品走入大众的视野。区别于浇铸的青铜雕塑,此次展览中展出了《思想者》的初稿,是罗丹亲手捏出来的雕塑。在这尊雕塑上,我们能够看到拼接的细节,罗丹坚信 “艺术即感情”,这件作品很好地诠释了罗丹的创作理念,传达出强劲的生命力和丰沛的感情。
奥古斯特·罗丹说,“我的《思想者》能有思考的模样,是因为他不仅用他的大脑来思考,亦动用了他紧皱的眉毛、膨胀的鼻孔和紧闭的嘴唇来思考,更用他胳膊、后背和腿上的每一块肌肉来思考,他紧握拳头与紧绷着脚趾来思考。”
罗丹博物馆文物押运员
《思想者》,场馆内开箱过程
据悉,这尊雕塑初稿于9月20日落地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上海海关和上海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与罗丹博物馆的押运员一起完成点交工作。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吴静说,“想想自己何德何能,居然今天能够把他带回中国,一切都是天意。”
在展览尾端,观众则可以看到著名的《吻》。这是罗丹取自《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他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在此次展览中,主办方特意为《吻》打造了一个浪漫的展示场所。
罗丹《吻》
展览现场
罗丹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此外,此次展览还将特别呈现了16件罗丹本人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其中包括他十分珍爱的观音像,以及隋唐陶俑、青铜器以及明清瓷器等。艾美丽·斯密耶说,“这里是一个中国厅,展现的是罗丹的收藏。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深厚兴趣的收藏家。他的一些作品运用了非常简洁的线条。我们觉得他可能是受到东方,中国元素的一些影响。虽然这一话题并没有在已有的文献中有明确的记录,但他的创作中的确能够看到一些东方的精髓。”
罗丹与他的中国艺术藏品
展览现场,罗丹的中国艺术藏品
除了罗丹外,此次展览还呈现了约30件作品来自17位与罗丹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例如罗丹的老师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 (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以及他好友、学生、助手、情人和追随者等,例如艾梅-儒勒·达鲁(Aimé-Jules Dalou)、儒勒·德布瓦(Jules Desbois)、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 Aristide Maillol)、安托万·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 路易·马西特(Louis Mathet)、珍·巴尔德 (Jeanne Bardey)、阿尔弗雷多·皮纳 (Alfredo Pina)等。这里还有罗丹同时代的法国艺术家费尔南德·柯罗蒙、皮埃尔- 阿德里安·达尔佩拉特、菲力克斯·苏莱斯等。虽然他们与罗丹的私人交集不甚密切,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艺术创作中看到他们彼此的联系和影响。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勒斯《酒神女祭司》
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勒斯《春》
罗丹《费纳耶夫人头像》
适逢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此次展览为“法中文化旅游年”和“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项目。
据悉,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是拥有罗丹雕塑藏品所有权,自主运营的文化机构。作为上海美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将以罗丹真迹为主的常设展为基础,举办国内和国际特展、研讨会、论坛等文化活动,致力于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