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懂城市|潇洒似江南,济南如何坐稳“好客山东”C位

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
2024-09-27 11:5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文旅 >
字号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济南的自然资源可谓天赐,集山、泉、湖、河、城为一体,早就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情,在李清照、元好问等诗词大家的笔下,济南不仅有极致的风景,还有着温婉的浪漫。连老舍先生都给予济南极高的荣誉:“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济南大明湖是一座泉水湖。“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号 图

然而,虽然有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等一系列称号,但放眼山东全省,“好客山东”响亮口号下的山东文旅资源优越,百花齐放,不仅有山海相拥的青岛,亦有被称为最宜居城市的威海,还有一朝因烧烤而名满天下的“后起之秀”淄博。

作为省会城市、拥有“北方江南”之姿的济南,该如何坐稳“C位”,让游客提起山东,首先想到的就是济南?

“潇洒似江南”

乘坐高铁来回京沪,一定会经过济南。地处京沪交通要冲,济南每天都会迎来送往数万走南闯北的人。如果说,要在这条高铁线上找寻一座兼容南北气质、富有“诗与远方”特色的多元城市,那一定绕不开济南。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城里房前种柳,湖中栽荷,泉水叮咚,“山、泉、湖、河、城”拥抱交融,塑造了这位颇具江南风情的“北方佳丽”。诗人黄庭坚曾留下“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赞美。

济南人是热情的,首先体现在对泉水的分享。32岁的张林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济南工作,成为一名新济南人。他经常邀约外地的朋友来看济南的泉水,“这是我们泉城的‘特产’,独一份的美景”。

闲暇散步的时候,他喜欢围绕黑虎泉、大明湖兜一圈,听听泉水叮咚,看垂柳摇曳。泉水是济南的城市灵魂,全市共有泉水1209处,名泉950处,“七十二名泉”更是风姿绰约,淙淙的泉水滋养着这座城市,抚慰着济南人的心。

秋天,济南的泉水正进入了最佳观赏期。享有“天下第一泉”称号的趵突泉,注定成为焦点。在游客的相机取景框里,三股泉水形成三个碧色圆形水涡的轮廓,翻腾于水面之上,这就是文人墨客笔下“趵突腾空”胜景。

济南趵突泉。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泉水翻滚,一年四季,昼夜不停,似乎不知道疲惫。像极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历经千年风霜依旧恣意潇洒。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如此形容趵突泉:“设若没有这个泉,济南一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除了文学史上留下的对趵突泉的偏爱,帝王对其也独有宠溺。

趵突泉的导游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讲述了一段故事:清代康熙皇帝为趵突泉题写了“激湍”二字,赞美趵突泉的壮丽;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南巡至济南,又作《再题趵突泉作》,刻于康熙碑文背面,趵突泉因此有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双御碑”。

距趵突泉不远处,由珍珠泉、孝感泉、芙蓉泉等20多处泉水汇集而成的大明湖,是世界上大城市中唯一的泉水湖。站在大明湖畔,似乎依然可以找到济南名士李清照词中“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风景。

对济南人来说,大明湖就是城市大公园,散步、遛弯、唠嗑、喝茶,所有构成济南舒适生活的事件,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对游客而言,在大明湖畔漫步,荷花垂柳红墙的风光搭配,仿佛能穿越时光,与古人一起体验泉边嬉戏、湖中泛舟。

除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三大名胜以外,济南还拥有齐长城、四门塔、灵岩寺等屹立千年的文明古迹,以及南部山区、方特、融创等休闲娱乐景区。随着大观园、老商埠、超然楼、明水古城等一批网红打卡景点崛起,古老泉城获得了新的活力,游客既可以体验到“清泉石上流”的古典美,也能感受到济南独有的文化气息。

“济南名士多”

来济南,怎能不去看看文学史上最出名的“济南推荐官”老舍先生?

1930-1934年,老舍在济南住过整整四载。他的第一个孩子就出生在这里,直接起名为“济”。他在书里这样描述济南的友好:“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

在济南,他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作品。他说:“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老舍与济南陈列馆前老舍先生的塑像。 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摄

正所谓“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李清照、李杜、欧阳修、曾巩、二苏、元好问、赵孟頫等名家都曾在济南或生长、或旅居、或为官,留下数以万计的传世名作。不过,老舍与济南的情缘故事,却最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一个重要缘故,就是老舍笔下呈现了更多色彩的济南。除了赞誉济南的湖光山色,他还给大家展现了济南文脉的剖面。他说,“济南似乎真是稳立在中国的文化上”。有如此深厚的人文魅力,在山东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

济南有两座老舍先生的纪念馆,一处是大明湖中的老舍与济南陈列馆,另一处就是南新街58号的老舍旧居,他驻济任教期间与家人多居于此。

老舍先生在写下济南的文章时,大约也想不到会带来如此大的“流量”,有不少游客是因为老舍的“推介”来到济南,甚至有人因为其笔下的济南选择定居于此。

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大明湖,心心念念的就是“老舍与济南陈列馆”。院子不大,小小的四合院有老舍家乡北平的风味,一抬头就能看到他笔下响晴、碧蓝的天空。展厅里总是挤满了游客,细说着老舍在济南的故事。

有小朋友看见屋外墙上石刻的《济南的冬天》,在现场就朗读了起来,让听的人思绪也回到了童年学习这篇课文的午后。

文化根脉,是城市的灵魂。今年,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8号老舍故居重装开放,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顺势就推出“跟着老舍游济南”研学旅行线路。从老舍旧居出发,以老舍作品为轴线穿越济南多个核心景点的研学路线,游客将体验到济南独有的文化风情。

老舍不仅为济南的风光所迷,他还是位十足的戏迷,与朋友相聚时时常会唱上几曲。勾栏瓦舍、梨园春秋,曲艺是古人夜间的重要娱乐消遣,而济南的戏曲基因是饱满的。

济南“曲山艺海”之称全国闻名。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三回中,就写过明湖居听书的桥段。“王小玉说书自下午一点一直持续到五点,众人皆以为天时尚早,王小玉必定再唱一段,未成想仅有其妹子敷衍几句便匆匆收场。”可见当时济南人说书听曲的夜生活已经深入人心。曲艺演出火爆,深受民众欢迎,夜间表演也是常事。

趵突泉边的泉水大碗茶铺坐满了游客。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近代以来,在济南古城之中,南丰戏楼、大观园、晨光茶社、明湖居、北洋大戏院等演出场所相继开张,戏曲文化吸引了全国的曲艺大家登台献艺,戏迷票友得以一饱眼福。

当下的济南,将“曲山艺海”与时尚演出相互交融,明星演唱会接连不断,脱口秀、话剧音乐剧、相声专场、戏曲专场、文物展览、livehouse、非遗体验等等,让游客在流光溢彩的演艺盛宴中感受时尚。

泉城的进击

济南是一座融通中外的开放之城,开放、包容、前进是这座城市的“基因”。1904年,千年古城济南自开商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自开商埠的内陆大城市,今年正好是济南开埠120周年。

一直以来,济南都坚持“好客山东”的开放内核,“来了就是一家人”,期待着世界各地的人来感受这座千年古城。

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山水风光,让济南成为了游客的“宠儿”。从2023年开始,济南常年稳居全国周边游热门目的地Top10之列。比如,携程发布的《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指出,济南暑期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30%,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0%,位列全国十大热门周边游城市第六位。

不过从全国文旅大盘来看,西安把汉唐文化谈到极致,成都把市井休闲文化运营红火,杭州把精致休闲融入肌理,济南该如何做得更好?

作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坐拥如此优越文旅资源的济南,显然是不甘现状的。

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上,济南已开始蓄力提速。《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十四五”时期,到2025年,“文化济南”基本建成,实现旅游年收入突破1700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3亿人次以上。

游客在济南老商埠。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济南还注重和周边城市文旅联动,打开更广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坚持“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发展战略,增强济南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辐射带动力、增强凝聚力。

比如,济南联合泰安、济宁两市,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发挥山东省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作用,联合省内沿黄其他8个城市,构建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协作示范带。

济南还邀约大学生成为城市推荐官,用他们年轻的视角,发现济南、展示济南。

2023年,济南推出 “大学生读城计划”,用贴近青年群体的互动形式和传播方式,带动文化活起来,对吸引青年人才来济留济,形成文旅推广“强磁场”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今年的大学生推荐官发布了“12小时spring walk”“24小时听龙山的呼唤从章丘传来”“禁止‘蕉绿’,南部山区48小时治愈之旅”“@天命人,灵岩寺通关文牒请于72小时内确认收货”等四条微旅游产品,在网络上颇受欢迎。

十一假期临近,济南聚焦国庆文旅消费热点需求,将开展“逛贺国庆·城市漫步”“悠贺国庆·山野寻欢”“趣贺国庆·乐享亲子”“乐贺国庆·文化探秘”“艺贺国庆·演艺随心”“赛贺国庆·燃动泉城”等主题活动。

此外,济南还将持续开展“金秋漫游季”“读城计划”等主题活动,推出寻泉之旅、文艺潮流之旅等“City walk”主题线路,带游客用脚步感受泉城之美。

“济南的秋天”,已经准备好了。

祝碧晨 设计

    责任编辑:王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