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9年,阿里影业能从“喝汤”到“吃肉”么?
2017年召开的第20届上海电影节产业高峰论坛曾发生一段小插曲。
彼时要为电影产业赋能下一个十年的阿里影业还是个“三年级生”,“老班长”俞永福还担任着集团的董事长兼CEO,他构建好了阿里影业的发展方向,在论坛上强调称要做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公司,要做产业用户和内容的服务平台,“因此我们与从业者是服务的关系而非竞争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场的光线影业总裁王长田不客气地“刚”了回去,说“永福也许哪一天会收回他今天说的话”,“我觉得有一天也许我们还是会竞争的,因为这个行业其实很小,大家做着做着就做成一样的公司了”。
四个月后,阿里影业换帅,曾在支付宝快捷支付上立下汗马功劳的的樊路远接棒俞永福。此后一年多,在樊路远的主导下,立志做“水煤电”的阿里影业进行了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市场探索,而王长田曾经的一番预测,如今正慢慢变为现实。
从下游到上游,阿里影业“商业卡位”发生变化
1月15日,有媒体爆出阿里影业战略投资韩寒主控股的亭东影业,随后,阿里影业向媒体确认了此消息,表示双方就“锦橙合制计划”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将在电影合作投资制作、宣发、衍生品、艺人经纪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
作为双方合作的抓手,“锦橙合制计划”早在去年11月就已经推出,阿里影业宣布未来五年将在贺岁档、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四大档期内推出20部合制电影。引发市场关注和热议的,是阿里影业强调将在“锦橙合制计划”中“以主投、主控或主宣发的身份,和制作团队合作,扶持青年导演、编剧”。
“锦橙合制计划”推出的第一部电影为《小猪佩奇过大年》
对阿里影业有所关注和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成立前期,这家公司背靠阿里的资本优势和阿里大文娱构建的生态优势,以数据+生态为驱动,打造了“水电煤”工程——如票务平台淘票票、宣发平台灯塔、衍生品授权和开发平台阿里鱼、影视金融娱乐平台娱乐宝。前端产品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阿里影业在电影行业传统意义中更为核心的内容端则“失色”许多。
从2017年至今阿里影业(包括上海阿里影业)、光线影业、华谊兄弟、淘票票、猫眼参与电影项目总体数量上的差距不难看出,阿里影业近两年在电影市场上游内容端的“参与度”低于传统的头部电影公司和“宿敌”猫眼,“产出”实则未能匹配市场预期。
除“参与度”外,阿里影业的“存在感”也不算强烈。传统电影公司及猫眼将资本和精力主要投入在“吃肉”的制作、出品、发行上,对投资占比低、只能“喝汤”的联合出品和联合发行则兴趣缺缺。阿里影业的出手则截然相反,并不在乎主投主控,反而对“联合”兴趣更大,主要“产出”集中在有着平台优势支撑的“联合发行”上。这种既不“广撒网”也不抢“C位”的布局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阿里影业在上游市场的投入较为谨慎,二是其在内容制作上的短板。
如此看来,在“锦橙合制计划”释放阿里影业加码上游优质内容的信号后,阿里影业战略投资亭东影业则使得这信号更为明确和强烈,从中不难看出,阿里影业在电影市场的“卡位”正在发生变化,从发行端的“联合”向内容端的“主导”迈出了一大步。
长期“量”的积累,已到谋求内容质变的时刻
“内容”被阿里影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怎么做,成为了一个问题。
阿里影业这样既用互联网思维做电影产业、又用电影产业反哺互联网发展的公司,于市场而言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其有着传统制作公司梦寐以求的数据优势,但在电影行业,数据既无法驱动创作,也无法凌驾于创作之上,这或许也从侧面决定了在当下阶段,最适合阿里影业的方式,是以投资入股方式加深与上游内容制作公司的捆绑,同时保持和继续挖掘自己数据驱动下的宣发优势。
在笔者看来,经过了几年“量”的积累,阿里影业已经到了谋求质变的时候。
首先,阿里影业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市场经验。原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2015年表示以后将不请专业编剧,认为“IP、明星、概念”才符合“屌丝购票心理学”,这番言论曾引发巨大争议。“IP+明星”影视剧模式的全面扑街,也说明早期的阿里影业缺乏预测未来市场的能力。而随着经验的积累,阿里影业的市场判断能力正逐步增强。
2016年,淘票票参与联合发行的电影中,成绩最好的一部电影为张一白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票房为8.13亿,位列当年全年票房的第13位;2017年,其联合发行的《战狼2》票房56.83亿,位列全年票房第1位;2018年,其联合发行的《红海行动》票房36.5亿,同样位列全年票房第1位。换句话说,阿里影业“命中率”大增,市场眼光已经养成。同时,其参与电影的口碑和质量也在提升。据2018年豆瓣年度电影榜单,10部评分前十的华语电影中,阿里影业或淘票票参与的就占了6席,包括《我不是药神》《红海行动》《狗十三》《无双》等。
其次,阿里影业的产业闭环已经形成。在线票务、智能宣发、衍生品授权和开发、影视金融……阿里影业的“一条龙”服务配合阿里大文娱内的其他版块,市场根基难以撼动。
再次,大规模的市场“铺路”阶段已经过去。据阿里影业发布2019财年中期财报,其营业收入为15.32亿元,同比增长29.4%;净亏损为1.5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收窄64.1%。值得注意的是,其互联网宣发业务已经扭亏为盈,实现经营利润0.64亿元。换句话说,取消票补后,阿里影业的经营压力陡降,如内容制作能“补位”发力,财务状况势必向良性发展。
最后,阿里影业的市场声量正在增大。笔者认为,这正是基于其独一无二的互联网传播优势形成的。针对同一部电影,传统影业公司想要造成“刷屏”现象极难,对背靠阿里产品矩阵的阿里影业来说却轻而易举。如前两天朋友圈流传的《啥是佩奇》,实则是阿里影业出品、将在大年初一上映的《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也成为了一次互联网思维下推广、造势、做“声量”的经典尝试。
综上所述,对阿里影业而言,现在正是发力内容、走入“主场”的好时机。
导演韩寒能请马云“吃肉”么?
此前,阿里影业为完善影视布局,入股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三家公司,去年2月,阿里巴巴成为万达电影的第二大股东,不难看出,阿里系对上游内容制作公司的选择集中在老牌的“五大”之内。而韩寒在2015年成立的亭东影业,又为何获得阿里影业的青睐呢?
笔者认为,阿里影业与韩寒,有着高度的相似性——阿里影业在电影市场是一个特殊存在,韩寒同样具备着这样的“特殊性”。
大众对这个高二就退学的叛逆少年,曾经有着两极化的支持和质疑,在他当赛车手和“为人父”的几年里,又转化为空前的理解与宽容。在韩寒晋升为导演之后,这种种情感,转化为行业内一种“稀缺”的驱动——票房号召力。
韩寒2014年导演的第一步作品《后会无期》斩获了6.29亿票房,排名年度票房第10位,豆瓣评分7.1;2017年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乘风破浪》累计票房10.46亿,排名年度票房第14位,豆瓣评分6.8。相比于投入,前两部作品在票房上可算大获成功,在口碑上也是中等偏上。
目前,韩寒的第三部作品《飞驰人生》已定档大年初一,猫眼显示其预售总票房近4600万,相较于同档期上映的其他作品,仍可“窥见”观众买单的意愿。
除韩寒的个人作品外,亭东影业参与制作、出品、发行的电影包括《天空制造》《解忧杂货店》《万万没想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杀破狼·贪狼》,虽不是头部项目和票房爆款,但也未出现明显的“失手”。
入局亭东影业,或许正是阿里影业对韩寒个人号召力及运营风格认可之下,下的一步稳棋。
在上个月召开的2018年中国新文娱新消费年度峰会上,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曾提出要以“人、货、场”概念重塑并升级影视行业。笔者认为,所谓“人、货、场”,实际上就是“数据+生态”模式的扩充,“人”对应的就是此前的“数据”,“场”对应“生态”,“货”则为阿里影业如今大力聚焦的影视行业内容层面,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拉动阿里影业增长的第三驾马车。
曾经的叛逆少年在电影产业中找到了归宿,曾经奋发的青年也进入了叛逆的老年生活—— “HHB音乐酒吧”近日开业,马云从此有了个呼朋唤友喝小酒的地方。这一次,马云有酒,韩寒能带他上电影市场“吃肉”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