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摄影家细江英公去世,享年91岁

2024-09-26 13: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细江英公(1933—2024年)

细江英公的神话世界

文 | 莉娜·弗里奇(Lena Fritsch)

译 | 尹洁

校 | 赵逸伦

传说中,镰鼬妖怪的形象与鼬鼠相似,它乘着旋风在天空中飞翔。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只无形的野兽拥有锋利强劲的爪子,它会突然袭击并从受害者的伤口中吸取血液。

一只半裸的镰鼬在一群好奇的农家孩子面前高高跳起,它的衣袍在风中飘扬。一颗女性的头颅出现在男性的手臂下,眼睛瞪大,直勾勾地盯着观者,这是阴暗而超现实的一幕。一个雌雄同体的身影穿越东京街头。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肖像画和哭泣的半身像之间深思。这些场景以鬼魅般的诗意和高对比度的描绘,讲述了人的身体、性欲和丰富多样的情感。这些影像出自日本传奇摄影师和电影制片人细江英公(Eikoh Hosoe)之手,它们低语、倾诉并呐喊着奇幻的故事,充满表现力、主观性和神秘感,深深地铭刻在观者的心灵中。

Eikoh Hosoe, Kazuo Ohono, a visit to the home of Yutaka Haniya III, 1995

Eikoh Hosoe, Sawako Goda II, Artist, 1972

细江英公生于1933年,他在父亲担任神职的神社长大,从小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借用父亲的相机开始了他的摄影之旅。二战期间,他的父亲在节日和毕业典礼上拍照,以此增加收入。1951年,年轻的细江英公在富士摄影大赛首届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并凭借 1960 年在小仓广相片画廊举办的个展《男人和女人》(Man and Woman)首次在摄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其风格化的裸体作品反映了他对人体的长期关注。细江对身体形态、动作和情色的迷恋,也在他最著名的作品《蔷薇刑》(Ordeal by Roses,1961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组戏剧性的照片以作家、演员和极端民族主义者、且热衷于推广自己名人形象的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为主角,传达了一种黑暗的情色之感。几年后,三岛选择了以切腹这种仪式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系列让我名声大噪,我开始在纽约光画廊工作。”细江英公最近告诉我,他卖给海外的照片使他“过上了好日子并与心爱的人结婚。”他回忆道,“三岛来参加了我的婚礼,并发表了一段相当讽刺的演讲。”

在同样令人瞩目的系列作品《镰鼬》(Kamaitachi,1965-1968)中,细江英公与当代舞踏创始人之一的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进行合作。该作品与摄影师童年的战争记忆紧密相连,那时他被疏散到东北地区的农村。在那里长大的土方巽化身为传说中在稻田里出没的镰鼬妖怪。这些充满活力的镜头展示了舞者在田野中奔跑、剧烈地跳跃、躲藏,甚至“偷走”当地农民的婴儿。同时,这些场景也反映了细江英公的亲身参与,他会在奔跑中或者从独特的视角中捕捉这些镜头。时至今日,村里的老人们依然记得那些拍摄的情景。

不久之后,细江英公与另一位舞踏的创始人大野一雄(Ohno Kazuo)开始了一段长达四十多年的合作历程。细江英公作品中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系列是《西蒙:私人风景》(Simmon: A Private Landscape,1971年),以艺术家和演员四谷西蒙为主角,这个艺名来源于他对妮娜·西蒙(Nina Simone)的音乐和东京四谷地区的喜爱。这位妆容精美、气质柔弱的演员是唐十郎(Juro Kara)领导的前卫剧团(新国立剧场)的成员。在这个系列中,细江英公在东京的各个地方,包括浅草寺周围,拍摄了四谷西蒙的照片。他活力四溢的姿势和表情与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模糊了真实城市与行人、表演与摄影叙述之间的界限。这样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美学,将表演者内在的“私人”一面与外在的“风景”相连。与《镰鼬》相比,细江英公将这个系列描述为他回到东京后的青春回忆:“我创作的作品基于我与拍摄对象的特殊相遇。那时,我遇到了四谷西蒙,他唤醒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东京记忆,我将这些记忆转化为了艺术作品。”

Eikoh Hosoe, A Private Landscape #13, 1971

细江英公的作品传达了记忆与个人现实,挑战了传统的摄影观念。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日本,他的作品代表了对主流社会现实主义的反抗,体现了对主观性和实验性摄影形式的渴望。这种渴望在1959年由他与其他五位成员共同创建的摄影师组织“VIVO”中得到了体现,其名称取自世界语中的“生命”一词。与细江英公一样,包括川田喜久治(Kikuji Kawada)、奈良原一高(Ikko Narahara)、佐藤明(Akira Sato)、丹野章(Akira Tanno)、东松照明(Shomei Tomatsu)在内的五位成员,都曾参加了由摄影评论家福岛达夫(Tatsuo Fukushima)在小仓广相片画廊举办的《十人之眼》(Eyes of Ten)群展。在东京的东银座里,VIVO的艺术家们共享着一间办公室、一个经理和一个暗房。尽管这个办公室只存在了两年,但它却成为了新主观摄影风格的中心,其参与者很快被称为“图像一代”(Image Generation),对日本摄影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评论家饭泽耕太郎(Kotaro Iizawa)所写的,VIVO的成员们"赋予了图像独立性"。

无论是单独呈现还是作为系列,亦或是在展览和摄影书中[通常由日本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如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和横尾忠则(Tadanori Yokoo)设计],细江英公的照片都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引领他们进入一个电影般的世界。这些作品没有明确的开头、结尾或故事情节,但大部分照片都传递出了强烈的叙事感。那所讲述的故事是谁的呢?这些作品在合作过程中诞生,并记录了特定的时空。这种叙事性基于细江英公在拍摄角度、透视、光影、背景和暗房印刷技术等方面的艺术选择,也源自于拍摄对象的面部表情、自发的姿态和动作。细江英公创造了一种鼓舞人心的氛围,在其中表演者和摄影师进行了一场奇幻的乒乓比赛,彼此交流和传递思想。

在中森康文(Yasufumi Nakamori)最近编辑的专著《细江英公:1945年后日本摄影的先驱》(Eikoh Hosoe: Pioneering Post-1945 Japanese Photography)中,策展人克里斯蒂娜·杨(Christina Yang)提出一个观点,即将细江英公的扩张性摄影实践视为“精致的世界创造”。她主张将这种“创世”的行为归功于细江英公以及镜头前的人物,这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细江英公最著名的作品中,拍摄对象都有着强烈的个性,无论是舞者、演员,还是三岛由纪夫这样通过健身锻炼改造体态的公众人物,都善于运用身体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这些并非巧合。在创作过程中,细江英公意识到了拍摄对象的力量。与其他摄影师不同,他将土方巽、三岛由纪夫、四谷西蒙等人视为他的合作伙伴并感激他们,还与许多人成为了朋友。几年前,我问细江英公他最喜欢摄影的什么,他指向了他的拍摄对象回答说:“摄影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被摄者的简单快乐。我着迷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细江英公的摄影叙事建立在摄影师与被摄者之间一个难以言喻的幻想世界上,在活跃的思想交流中,相机捕捉下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时间和情感的瞬间。

Eikoh Hosoe, Kamaitachi #17, 1965

Eikoh Hosoe, Man and Woman #33, 1960

今年三月,细江英公将迎来90岁的生日。他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开创性的合作方式,以及在日本推广摄影方面的不懈努力(包括教育和版权保护等方面),早已成为战后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并激励了他的同行以及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川田喜久治同样是一位传奇摄影师,以他的实验性摄影书《地图》(The Map, 1965年)而闻名,他将细江英公描述为一个"以视觉探索新思维世界”的人,在“极具摄影魅力和诗意的构图中,创造出戏剧性的证据和意想不到的故事。”有趣的是,细江英公在童年时期曾渴望成为一名外交官,并在东京市首届英语演讲比赛中获胜。他选择使用日语的“ei”字母作为他的笔名“Eikoh”,这个字母也出现在日语的“eigo”中,意为“英语”,这暗示了他的国际化视野。川田喜久治表示,如果没有细江英公,就没有VIVO办公室,也不会有现在的东京摄影美术馆。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曾在自己的东京摄影生涯初期协助过细江英公,他认为在细江出现之前,日本的摄影界被一种“强烈的纪实感并严格避免任何摆拍”的方式所主导。细江英公通过与拍摄对象的合作,创造了戏剧性的摆拍照片,挑战了这种传统,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自1950年代末以来,细江英公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将摄影视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合作形式,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然而,尽管他的作品在美国和欧洲早已引起了关注,但并未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大规模展出。细江英公极具戏剧性和梦幻般的作品,拥有着激进、强大且感人的力量,值得被更多的全球观众,包括当前和未来的所有摄影爱好者所发掘。

文章

https://aperture.org/editorial/eikoh-hosoes-mythic-worlds/

作者

莉娜·弗里奇(Lena Fritsch)是牛津大学阿什莫尔(Ashmolean)博物馆现当代艺术策展人,也是《乌鸦与口红:1945年以来的日本摄影》(Ravens & Red Lipstick: Japanese Photography since 1945,2018年)一书的作者。

译者

尹洁,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