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国首个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在上海徐汇设立
【编者按】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澎湃科技,深入上海各区,调研上海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即日起陆续推出 “集群·新工业”上海新型工业化 “一区一特”系列报道。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澎湃科技记者日前从上海市徐汇区获悉,为进一步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区在今年上半年的机构改革过程中,组建了区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下称新工办),这也是目前全国首个新工办。
虽然处于上海中心城区,但徐汇区在工业领域优势明显。近五年来,徐汇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23亿元,位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位,制造业已初现回流趋势;工业门类齐全,涵盖工艺精品(如老凤祥)、电子信息(如:捷普科技)、集成电路(如:先进半导体、贝岭)、化学化工(如:液化空气)、生物医药(如复宏汉霖)等行业。徐汇区也提出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四个产业集群外,重点围绕高端制造业,打造新的第五个产业集群。
据介绍,新工办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底层技术、具身智能、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工业上楼”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打造人工智能千亿产业集群 推动工业升级
“近年来,工业发展已经从依赖土地等传统要素转向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数字创新等新兴要素,为此中心城区也具备了探索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可能性。”徐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自2017年起,徐汇区便抓住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机遇,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标杆区域。在9月24日上海刚刚发布的首批11个“市区协同”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就涵盖了徐汇区主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千亿产业集群。
模速空间
为了推动大模型产业发展和应用赋能,通过市区联手,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徐汇西岸落户,目前已经拥有大模型重点企业超过200家,徐汇区内的备案大模型达到了23个,集聚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通用大模型、商汤的“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稀宇科技的MiniMax-ABAB大模型、阶跃星辰的阶跃大模型等底座基础大模型。“模速空间”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前沿阵地,成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的全新名片。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底层技术、终端制造等集聚效应,进而带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譬如在能源领域,达卯科技参与徐汇大模型+虚拟电厂建设;在智能终端领域,浦江实验室与极氪汽车开展多模融合的车域大模型研究。据了解,在徐汇区的漕河泾开发区内,很多先进的新兴制造业正是得益于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产业的结合,譬如医疗机器人等。
在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上,徐汇区积极抓落地,完成首期“AI大模型+”场景需求与解决方案征集,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大模型+工业、医疗等领域供需对接活动近50场。
“一企一策”推进工业上楼 集聚产业上下游
推动工业转型,让先进制造业安家落户,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能够为企业提供适合的工业载体。
从工业用地看,徐汇区虽位于中心城区,但拥有成片工业用地资源,存量工业用地及仓储用地约318公顷,主要分布在国家级的漕河泾开发区区域,特别是仍保有成片工业用地约130公顷,具备有别于郊区工业园和其他中心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不过随着产业升级,工业载体也面临许多挑战。
以漕河泾开发区为例,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已经在推动“工业上楼”,但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早年建造的工业载体也出现了一些短板。漕河泾开发区徐汇事业部总经理周羽向澎湃科技记者介绍说,“譬如部分企业虽然办公、研发、测试等环节在开发区,但因没有合适的生产载体,部分产线已外迁;也有的企业虽有产线,但因载体不融合,产线与办公研发分散、没有集中。”
随着更多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诞生,办公、制造一体的载体需求更加突出。生物医药与器械、检验检测、精密仪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对载体的功能需求涵盖了研发、检测、组装、生产等多方面。这类企业对楼宇的承重、层高、震动、柱间距、电容量、垂直运输动线、气体排放、污水处理、燃气等硬件条件,以及租金都有相对固定的需求。
通过存量更新和产业上楼,可以打造新型空间,适配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内产业链完整闭环,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目前,徐汇正加快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再开发,完善“工业上楼”常态化工作机制,向集约要空间,加速吸引上下游制造业回归和产业集聚发展。
“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所以我们在推进‘工业上楼’过程中也是‘一企一策’,根据不同情况制订解决方案。”徐汇区新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区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在推进“工业上楼”,“如果企业自身拥有厂房,并符合工业上楼条件的,我们会鼓励企业自行厂房改造;如果企业自身对于投入厂房改造意愿不大的,我们也会推荐合作方一起投入改造,譬如漕河泾开发区与区内企业合作的工业上楼项目便属于此类;还有一类,我们希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上下游集聚,比如将研发机构的用地和孵化企业的制造生产混合。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工业上楼建成一批高标准、高品质,同时租金相对更有吸引力的工业载体给在地企业,帮助制造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通过工业上楼满足制造业用地需求“应保尽保”,目前工业上楼项目在徐汇区已经开始启动并有了阶段性成果,老凤祥项目作为中心城区第一个工业上楼标杆,获评中心城区首个智造空间优质项目,打造成为时尚消费品制造业新标杆。同时徐汇区新工办还在研究推进中心城区第一个外资企业工业用地上楼、以及中心城区第一个科研工业混合产业综合用地(M0)等项目,不断强化高端引领,推动产业集聚,助推实体经济稳进提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