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8岁女童被打,暴力背后的冷漠值得反思
甘肃庆阳市宁县8岁女童遭欺凌事件,有了官方通报版本。核心有二:其一,事发时班主任肖某某不在教室,也没有唆使打人。其二,肖某某是农村家庭出身,并无复杂的“社会背景”。
相较于之前那份寥寥数语的通报,最新的修正版官方通报,信息无疑要丰富得多,也完整得多。对于舆论质疑的焦点,不是继续回避,而是采取直面态度,进行了许多解释和说明。尽管有些疑问仍然待解,但这样的姿态是公众所乐见的,也有利于打消种种质疑。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份姗姗来迟的通报,虽然通报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逻辑性,但由于之前官方对于欺凌事件的草率处理,通报对于关键事实的躲闪和回避,以及证据链条的付之阙如,使得当地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受到了无可避免的损伤。现在再想修复公众的信任,恐怕只能是事倍功半。一味被动、挤牙膏式的舆情处理,代价不菲。
梳理此次事件,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冷漠”。面对婷婷的生命和尊严,两个年仅7、8岁的施暴男孩,表现出了惊人的冷漠。其他在场的同学,同样冷漠地看着暴行发生,既未见有人上前制止,也没有人赶紧向老师求助。这触目惊心的一幕,简直难以让人置信。面对校园欺凌,这样的集体性冷漠,比施暴本身更可怕。
那么,是什么造成孩子的冷漠?对欺凌的司空见惯,恐怕是重要原因。此前有报道提到,婷婷因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离家出走,家境是全班最差的,平时便受到同学的欺凌。这种对于弱者的歧视和欺辱一旦成为日常之恶,也就使得孩子的神经逐渐麻木。而马某某、赵某某之所以毫无顾忌,敢做出令人发指的暴行,很大原因也在于此。
冷漠的不仅有孩子,也有老师和学校。女童在校长期遭受欺凌得不到有效保护,作为老师和学校无疑是失职的。甚至可以说,里面不排除有默许乃至纵容的成分。
通报中说,班主任肖某某发现其放在宿舍桌上的口红不见了,就把矛头指向婷婷。但通报没有说明,为何班主任东西一被偷,首先怀疑的是婷婷,她有没有相关证据?如果没有,是否也说明她对女童也有歧视和厌恶的心态?来自老师的歧视和厌恶,是不是女童悲惨境遇的又一催化剂?
婷婷遭受的暴行是令人发指的,但恶总是一点点累积,所以,这样的暴行绝不可能突然发生。因此,比谴责、追究暴行更重要的,是找出暴力的根源所在,找出冷漠的根源所在。
女孩和她的同学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暴行发生之前,女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老师和同学对她做过了什么,暴力是怎么一步步升级的?两个施暴的男生是成长于什么环境之下,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恻隐之心,心中充满了暴虐与残忍?……这一切都需要答案。
毫无疑问,在校园欺凌事件多发、高发的当下,庆阳女童遭欺凌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剖的麻雀。治理校园欺凌,关键在于止恶于微,告别集体冷漠,让孩子不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让老师和学校对于欺凌问题有着更敏锐的触觉,让教育唤醒孩子心中的爱和善,这才能构筑起防范校园欺凌的牢固防线,让孩子的世界远离恐惧和伤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