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野孩子》:王俊凯演出了一代人的无奈与凄凉
插图 | 鉴片工场 电影剧照
当一个从小被父母遗弃,在流浪中长大的孩子,遇到一个被父母遗弃不久、想去流浪的孩子,将会碰撞出怎样的故事?
坐在电影院里,本以为,这是两个“边缘人”的故事,与我无关。
然而,他们与我相关——当看到大孩子马亮(王俊凯 饰)明知会被警察抓捕,依然把小孩子轩轩(关子勰 饰)送到了学校,在紧张的追捕中,在逼仄的人群中,马亮狂奔,一直跑到了江边,跑进蓝天、芦苇与波涛之间……
我确实感觉到自己也在奔跑,整整跑了半生,才知脱离秩序之难,融入秩序更难。可脱离与融入,并不是我选择的结果——没有人能选择,我们来到人间,便被告知:要么做,要么滚。没有解释,也没有为什么;等后果到来时,一切已结束。
《野孩子》聚焦于“社会困境儿童群体”,却触痛了我的内心。
《野孩子》剧照
生而为人,我们都没有选择
《野孩子》的故事不复杂,王俊凯扮演的“野孩子”马亮靠偷窃,在街上混生活,偶遇万分机灵的小孩轩轩,便让他帮自己销赃。轩轩和捡废品的爷爷一起生活,受尽虐待。他一直想念着妈妈,妈妈说桂花香了的时候,就会来接他。但妈妈一直没来,轩轩渴望更自由、更美好的人生,而他能看到的好世界,就是王俊凯。
王俊凯想摆脱轩轩,但每次都因一份不忍之心,半途而废。因为,王俊凯童年时也曾被父母抛弃——父母进城打工,把他扔在农村,由老人带大。他依然记得,年幼的自己追逐着长途车,一遍遍呼喊,希望父母带上他,却无济于事。
王俊凯不想让自己的生命遗憾,也落在萍水相逢的轩轩的头上。
王俊凯混生活的地界,有个“黑老大”,王俊凯本想一走高飞,但逃出爷爷魔爪的轩轩和他同住,轩轩怕妈妈回来找不到自己,不愿离开。王俊凯迫成了“黑老大”的马仔,一边承受着良心的责备,一边期盼轩轩能健康成长,不再去当贼。
然而,轩轩却养成了偷窃的习惯。
王俊凯几经折磨,终于明白,只有让轩轩回到学校,回到正常秩序中,才可能永远避免和自己一样的人生悲剧。可王俊凯没有身份,无法给轩轩办上学手续。当学校打来电话,表示可以上轩轩上学时,他知道,警察在布局抓捕他。
牺牲自己,成全轩轩;还是带着轩轩,一走了之,永远去做“槛外人”?王俊凯选择了前者,当他把新衣服给轩轩穿上,轩轩敏感地意识到,王俊凯要甩了自己,因为当年妈妈甩掉自己时,也给他买了新衣服。
不是王俊凯不想甩掉轩轩,而是义不容情,生而为人,我们其实都没有太多选择可言,命运将一切都悄悄标注了价格,曾经的自由与快乐,曾经的逍遥与狂野,最终总要通过一种方式埋单——王俊凯只是独自承担了下来。
《野孩子》剧照
每个95后,都能从王俊凯的表演中看到自己
想了好几种可能,如果换别的演员来演“野孩子”马亮,结果会如何?但想来想去,依然觉得王俊凯最合适。
从《断·桥》,到《麻雀》,再到《野孩子》,王俊凯的表演越来越细腻,也越来越有个性,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呈现出95后青年的独特风貌——既在场,又不在场;既认真,又迷茫;既真诚,又虚伪;既单纯,又多虑……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复杂。
以《野孩子》中的马亮为例,虽是滥仔,却相对斯文,作恶同时,又充满犹疑。王俊凯初期厌恶轩轩的纠缠,但除了甩脱,或将其扔出门外,并无太多过激动作,他几乎不解释自己的行为,也很少说服。在他看来,告诉对方边界,便已足够。
对于老一代人来说,呈现自己行为的逻辑性,至关重要。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海量信息中,已无法合理将自己讲成一个故事,他们可能5分钟前刚刚暴怒,5分钟后又暖如春风。让他们烦恼过的人如此之多,甚至永远无法全部拉黑屏蔽,这让他们越来越相信,生活并无永远,它只是一个个瞬间。决定自己瞬间应对的,是捉摸不定的心情,以及对边界的设定。
马亮不会告诉轩轩,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也不会说他期待怎样的生活,乃至他的生活计划,他的梦想……当这些都呈现为虚无缥缈,随时有又随时无的状态中,则王俊凯便把马亮演活了——马亮不是英雄,他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负责,他甚至不太能想明白自己,他的眼神总是充满迷茫……
有两个细节是标准的王俊凯式的。
当马亮偷偷存钱,被“黑老大”没收,王俊凯几乎是本色表演,他愤怒地说:我存的是我应得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神情中的无辜、愤怒,非95后很难体会。
此外,当“黑老大”逼马亮埋葬同伴尸体时,马亮终于崩溃了,当场说:“我不干了。”他知道“黑老大”会偷袭他,但他用不设防,来表达自己沮丧、放弃的心情,这也是95后标准的反应方式,被王俊凯准确拿捏。
王俊凯在《野孩子》的表演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准确、真实。
《野孩子》剧照
敢与世界平行,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除了自然主义的呈现之外,马亮还有一点感动着我,就是他身上隐藏的英雄主义。
95后很少是“振臂一呼”式的英雄,毕竟时代场景改变了,战争年代重“粗豪”,和平年代重细腻,表演者偷没偷懒,要看他对后者的把握。
在《野孩子》中,王俊凯呈现出“犹豫—包容—献身”的性格组合。与普通的“野孩子”不同,王俊凯呈现的马亮是一个犹豫者,他对自己所作所为高度怀疑,他始终希望回归正常,他梦想着“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们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在“黑老大”的阴影下,他严禁轩轩参与,他愿意忍受节俭的生活,只为了逃离。
因为充满怀疑,马亮的心未脱敏,未因看多了暴力、背叛、欺骗,而觉得那些都是“必要的恶”,不因为自己受益,便觉得这些可以持续。
王俊凯用表演,很好地呈现了这种游离状态——马亮总是无精打采,小心地与同伙拉开距离。但“不在乎”的背后也有很在乎的一面,当同伴出于私怨,在做案时背叛他,他会狠狠予以回击——王俊凯抓住了马亮的性格弱点,最狠别人出卖他、抛弃他,他童年时的恐怖经历并没过去,而是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他。
正是因为对抛弃的恐惧,所以马亮在愤怒时,告诉轩轩,他已被妈妈抛弃了。其实,轩轩早已想到这一点,只是他太小,不愿意接受真相,他需要谎言来支撑自己活下去。有了这层铺垫,就能理解,为何王俊凯明知警方已经布网,他还要往网里钻。只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地治愈自己内心的恐惧,并给轩轩一个明确的未来。
王俊凯阐释的是一个95后的英雄,没有剪影,没有讲演稿,甚至外人不太能理解他的行为逻辑,但只要他自己知道,自己付出了牺牲,那就足够了。他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坚持着,因为他有勇气与世界并行。
《野孩子》剧照
生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爆炸式展开
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现代观众接受的审美教育来自理性主义,它强调“三一律”,即: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比较极致的表达,就是契诃夫所说的:如果舞台男主角的墙上挂着一把猎枪,那么他今后就必须死在这把猎枪下。
理性主义试图将生活理解为一个“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紧密相连的故事,可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生无法讲成故事,回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没有太多逻辑,我们大多数的人生选择,是在偶然情况下做出的。
在我看来,人生经常是片段,却很少是故事。
可我们把片段串联成一部电影,必然会引来各种指责,认为情节“不合理”、讲述“不够概括”……这就给写实性、追求真实的影片的推广,带来一定困扰。记得在《断·桥》中,充满仇恨的女主角马思纯情绪失控,而扮演流浪儿的王俊凯试图阻拦她,二人在纠缠中,突然意识到,彼此相依为命,他们同样被世界背叛,同样深感无力……然而,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这个桥段。
对于95后来说,生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爆炸式展开,它由一个个片段,一次次激情,一个个失控的瞬间构成,这些不合逻辑的点串联起人生,它们是珍珠,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部分,而不是串联珍珠的线索。
对抗日常生活的“伪合理性”“伪逻辑性”,将一个个相遇的瞬间点燃,这才有真实性可言。喜欢《野孩子》中,王俊凯木讷,甚至平静到有些冰冷的日常表现,它们的下面其实是一片海洋在翻腾,它们随时可能冲出堤坝。
在克制与发泄间苦苦煎熬,说实话,真想不出谁能比王俊凯把握的更好——这个把握,一下就和天天坐在格子间中的我的内心联通了起来——是的,这也是我的日常,是我曾遭遇的种种折磨,我只不过是每天暗示上下班的“野孩子”而已,我也有太多不能挣脱的,太多渴望挣脱的,所以我也渴望被一次自我牺牲而感动,因为那里有我们一代人共同的无奈与凄凉。
声明:此篇为爆点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s://www.baodianwenhua.com/sys-nd/45.htm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