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男子穿越8省回川与老父团聚过年,路遇大雪封路目睹6次车祸

封面新闻
2019-01-21 10:57
直击现场 >
字号

就回四川老家,他总想起年轻时的事。

18岁的他,拎着一把铁锤,爬上天台边沿,脚下直发软,“砰!”铁锤重重砸向墙体,干苦力、拆楼。

1月9日,晚高峰的沈阳有点堵,李军驾车出门,买东北特产、到汽修店修车、排女儿的课程、行李堆成小山。

在东北打拼22年,但他觉得,我是一个四川人。

1月10日,李军一家四口从沈阳出发,穿越8个省、19座城市,自驾2400公里回四川农村老家,和老父亲团聚过年。

上有老需要回家看望,下有小还得上学补课,四川和沈阳相隔甚远,但两边,他都得顾着,半个月内,他要往返三次、行程七千公里。

2019年春节期间,封面新闻将持续跟踪报道李军的故事。

1月9日,李军在公司的工地上,22年前他刚到东北,便是从干苦力拆楼做起 本文图均为封面新闻 图

四口之家在异乡

“噶哈?让我画两个点(小时)的画?爸,你知道我不喜欢画画。”

“这不也是为你好吗?这不那啥,你同学不都在补习吗?”

两个女儿自小在东北长大,李军和女儿之间的对话,总是一口浓浓东北味儿。

在东北打拼22年,他的口音早已变了,但厨房的泡菜、豆瓣酱、窗户上的腊肉,总会提醒他“是个四川人”。

他的老家,位于四川东北部,巴中市万安乡盐井村,红色革命老区,GDP排名四川倒数第三。

“没办法”、“穷”,是他频繁提到的两个词。

他的第一份“工”,是抡大锤、砸墙拆楼,东北的冬天冷,打工的小伙子都没钱,大家凑钱买了一床厚被子,挤在工地角落里。

李军夫妻俩相识于沈阳,都是巴中人,从干体力活做起,在东北摸爬滚打22年,如今开上了奔驰。

他归结于,“我们四川人吃得苦”。

自驾2400公里回家

1月9日,出发前,李军的妻子在收拾一家人的衣物

两个女儿,已经是地道的北方女孩,但李军坚持把孩子带回去,“不能忘本。”

2400公里为何不坐飞机?在农村老家,没车极为不便,过去6年,一家人都是开车回家。

出发之前,两人专门买了榛子,一种东北干果;长途行车,又给爱车做了保养;收拾行李、忙前忙后。

1月9日,回家前,夫妻俩在清点给老家亲戚买的东北特产榛子
10日早上7时,天已大亮,晴空万里,李军夫妻及两个女儿,一家四口,踏上自驾回家路。
堆成小山的行李,让七座旅行车变成了五座,满满当当,夫妻俩坐前排、两个女儿坐后排。

1月9日,一家人的行李塞满了后备箱
从辽宁沈阳到四川巴中,车程约2400公里,疲劳驾驶很危险,夫妻俩轮流开车,几小时就换一班。
回家路上,两个女儿照常斗嘴,“姐姐在学画画,是不是要学美术专业?”妹妹向妈妈发问。

听到小妹“插手”自己的事,姐姐不乐意了,“你可管好你自己吧,眼睛都近视了。”

后排的人在斗嘴,前排的夫妻俩,时不时聊起小舅子的婚礼,“弟媳妇是山西人,婚礼都准备好啦。”

家长里短,折射出家的温度。

1月9日,长途行车前,李军把车开到汽修店做保养

18岁打工少年

九十年代,从四川到沈阳,没有复兴号动车组,只有慢腾腾的绿皮火车。

“巴中没有火车,要先坐汽车到广元,赶火车到北京,中途在北京转车,整整两天两夜。”初到沈阳时,李军身上只有70多元。

可就是这70多元,也是父亲到处向亲戚借来的。

“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只有干体力活。”恰好赶上沈阳旧城改造的风口,他跟着老乡一起上天台,抡大锤砸楼。

没有机械化设备,砸楼全靠人力,用大锤使劲砸碎墙体,剩下可以卖钱的钢筋,“就算在五楼顶上,也不系安全带,没那个意识。”

而在老家村子里,几乎每年,都会传回“打工摔下楼”的噩耗,从楼上摔下去的,轻则断腿、重则没命。

“危险?但又有啥子办法呢?不出来打工,在老家种田,一辈子穷死。”他说。

从18岁到28岁,整整十年,李军干的,都是抡大锤的苦力活。

“还是那句话,吃得苦。”到东北的第十一年,有了积蓄,他开始承包小的项目,慢慢做大。

1月9日,李军在公司的工地上,22年前他刚到东北,便是从干苦力拆楼做起
大雪封路又堵车

回家的路,总是曲折的。

路上的第一个上午,沿着京哈高速,从沈阳到北京六环,从早上7点走到下午2点,开了7个小时。

1月上旬的东北、京津,没有暴雪和低温,天公作美、阳光普照,中途只在山海关稍作休整。

从下午2点到晚上10点,8个小时,一家人沿着京昆高速,从北京走到了山西运城。

长途开车,不仅是开车的人疲惫不已,两个女儿年纪还小,不太耐得住性子,妈妈一路都在宽慰。

“开车时间太长,腰酸背疼,眼睛也疼。”夜间驾驶很危险,一家人在山西河津留宿一晚。

1月11日,因为大雪天气,回家必经的高速路封闭,李军一家在高速路口等待
11日早上,山西境内一场大雪,封闭了回家必经的高速公路,一等,就到了中午。

虽然上了高速,但从山西到陕西,走走停停,“看到了五六起车祸,下雪以后路很滑,开慢一点。”

2400公里路程,原本要开两天,但大雪封路和长距离堵车,到家的时间被迫延后。

11日晚,一家人在陕西汉中留宿,距离巴中老家,只剩下最后200公里。

1月12日,李军一家行驶在四川巴中老家村道上
农村老家的情结

夫妻俩放不下的,是农村老家的父亲。

“母亲去世得早,父亲78岁了。”他尝试过多次,想说服父亲一起到沈阳生活,但都被拒绝。

劝过几次后,李军明白了,老父亲一辈子在农村,耕田、种菜、赶集……

大约五年前,一栋两层小楼拔地而地,公路修到院里,屋旁有一个鱼塘,几块零散的菜地环绕屋旁,老父亲闲不下来。

1月10日,年关将近,当其他人陆续回村后,习惯独处的老父亲,坐不住了,多次向同村人打听儿子的事。

老父亲手有残疾,背愈发驼了,一个月前,耳朵听不见,去医院开了药,但并没有效果,说话要非常大声,他才能听到一丁点。

“儿子苦啊,出去打工的路费,都是借的。”他说。

时不时,老人会在家挑粪,打理一下菜地,有白菜、芹菜、包菜,老人想着,儿子回家有现成的,不用再买。

闲暇时,老人喜欢坐在院子里,倚着柱子,用泛黄的烟枪,抽上一杆叶子烟,“抽不惯纸烟,还是本地叶子烟好。”

与父亲无言的交流

归心似箭,12日早上8点,一家人离开汉中,途径中国第二长公路隧道——米仓山特长隧道。

上午10时40分,当“柳林”两个字映入眼帘,也意味着家快到了,车下高速、再走四公里山路,便到了村里。

老父亲上了年纪,手有残疾,不会用手机,耳朵也听不到,李军只能通过姐姐,向老父亲转告路上的行程。

上午11点,当李军一家回到老家时,老父亲并不在家,到村里转悠去了。

得知儿子到了家,老父亲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寂寥的村道上,一个驼背瘦小、但疾步快跑的老人,分外显眼。

1月10日,在巴中老家,老父亲向记者聊起儿子李军
但是,老父亲耳朵很不好,即使说很大声,也听不见,父子之间的交流很不畅。

每说一句话,李军都要凑到父亲的耳旁,几乎零距离,大声地说话,“你跑到哪儿去啦?吃饭了没?”

儿子说的话,老父亲只能一知半解,只是帮着拿行李下车,自顾自地说,怎么开了这么久车?

父子之间,更像是“无言的交流”。

记者手记

世上最美的风景 便是回家的路

18岁时,李军孤身前往东北打工,打拼22年有多苦?只有他自己明白。

回家的路,足足有2400公里,穿越8个省和19座城市,53个小时,足够艰辛,但他放不下老父亲,以及乡土世故。

然而,在参加完小舅子的婚礼后,两个女儿还要继续补课半个月,公司尚有事,他要带着女儿坐飞机回沈阳,待女儿补完课后,再在春节前夕回家。

上有老、下有小,四川和沈阳相隔甚远,但两边,他都得顾着,半个月内,他要往返三次、行程七千公里。2019年春节期间,封面新闻将持续跟踪报道李军的故事。

春节快要到了,世上最美的风景,便是回家的路。(原标题: 七千公里返乡记|穿越8省19市回川过年 路遇大雪封路目睹6次车祸)

    责任编辑:李寿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