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题】“根”“魂”“梦”赓续爱国爱乡情怀——35名华人华侨青年的独特上海行
编者按:
2024年6月29日至8月31日,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首次主办的“海外华人华侨青年学生实习计划”在上海顺利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该计划围绕暑期实习和参访体验两条主线,为青年们提供锻炼专业技能、体验中华文化、感受上海城市发展的机会。
认识上海,发现精彩。8月31日,为期2个月的“2024年海外华人华侨青年学生实习计划”正式落下帷幕。
此次实习计划,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为指导单位,市欧美同学会首次主办,静安海外联谊会为共同主办方,上海香港联会、市欧美同学会青委会及留美分会等多家单位全方面合作支持,面向在中国境外大学在读的本科、硕士、博士华裔青年学生,为来沪学生们提供一份实习岗位,体验上海工作环境,感受海派风土人情。
经过三轮面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瑞士、匈牙利、瑞典等国的35名学员加入本次实习计划。
学员们周中分散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20家会员企业实习。
学员们周末则摇身一变“体验官”探访上海:“走进市人大”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步入未央学宫,穿上汉服,学习礼仪;登上上海之巅,领略浦江两岸景色;走进消防站、乒乓球学校,与消防战士、小运动员一同挥洒汗水;探访非遗文化馆、玻璃博物馆,沉浸于文化之美;深入智慧建筑、电竞产业园区,开启科技探索之旅;在红坊文化与集团董事长、浙江商会与青年企业家面对面交流。
40多天的实习生活,帮助学员们在职场规则、岗位技能、工作理念和思路、解决问题的路径等方面都有了收获和提高,对中华文化、对上海的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成绩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悟。
上海市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李霞在结营仪式上表示,学员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学生的风采和力量,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希望学员们始终保持初心与热情,将所学所得融入未来生活,创造精彩人生。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学员们用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身实习岗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本领、磨砺意志,实现了从书本到现实的转变,提高了站位、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收获了成长和进步。希望学员们回去以后,能带着这份实习中积累的宝贵财富,继续坚持学习,既要登高望远、仰望星空,了解大局大势,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能历史地、辩证地、长远地看待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在助力国家和上海发展的同时,个人也能更好地追梦圆梦。
希望学员们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华人华侨青年具有双重文化背景和语言优势,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实习过程中,学员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以及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和无限魅力。希望学员们回去以后,要将自己在中国和上海的所见所闻、真实感受,以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方式传递给海外的亲朋好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不断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希望学员们保持与祖(籍)国的联系,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好融入祖(籍)国的发展。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青年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希望学员们回去以后,无论身处何方、从事哪种职业,都要时刻铭记自己是华人华侨、炎黄子孙,积极牵线搭桥,以“根”“魂”“梦”为情感纽带,赓续爱国爱乡情怀,共筑民族复兴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字说
2023年11月开始筹备
面向市欧美同学会全会开展岗位征集与招募带教老师
面向海外华文学校、海外学联等组织发布招生通知
共募集到20家会员企业提供的87个岗位,其中9位学长参与日常带教工作,收到14个国家的297名学生的报名申请。
经过三轮面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瑞士、匈牙利、瑞典等国的35名学员加入到本次实习计划,入选率11.78%。
学员自6月29日来沪入团,到实习计划结营,参加了1次开营仪式、5次参访活动、4次合唱排练、1次分享荟演出、1次长三角考察以及2个月的工作实习。
学员说
“实习为我打开一扇神奇大门”
学员:陈喜霂(来自意大利)
我参与这次实习计划,可算机缘巧合。今年2月,同校好友拿着海外华裔学生实习计划报名表找到我,商讨填表的事情,我由此得知这个实习计划。
当时,我也在四处努力寻找实习机会,看到如此难得的实习机会,便立即填表报名。4月初,我收到顺利通过面试的通知,并于5月中旬得到立信的实习确认。
7月1日,我来到立信报到。立信根据我的专业特点,安排我在咨询部实习,工作任务也是根据我的海外背景量身定制,如海外市场研究、企业出海PPT制作等。
实习期间,我跟随咨询团队参与了数个不同领域的公司调研与行业分析、不同国家的国别调研以及多个企业社会责任(ESG)调研,制作了一系列PPT调研报告材料。同时,我还参加了具身智能的科技论坛,了解AI科技对千行百业的影响。
通过实习,我零距离了解了咨询行业的工作,也逐渐完善自己职业规划的摸索。基于对管理咨询工作的兴趣,我打算在8月底实习计划结束后申请延长在立信咨询岗位的实习时间,希望在未来几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或企业管理人员。
这次实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也开启了三段美好的旅行。一是开启了一段实习求知之旅,感受了国内的工作氛围,学到了业务实操知识;二是开启了一段文化体验之旅,体验了上海的文化魅力,感受了中华的文化底蕴;三是开启了一段交流友谊之旅,结识了世界各地的华裔和港澳台的同胞、组织机构的老师和实习企业的同事老师,体验到了温暖大家庭一般的感觉。
“这不仅是一次职业体验,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学员:程杰克(来自西班牙)
我是通过我的中文学校校长的推荐,了解到这次令人心动的实习计划。
在报名过程中,我的导师就跟我说:“这不仅是一次职业体验,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确实,这次实习计划让我回到中国,深入了解我的文化根源并在职业领域获得实习经验。
我目前就读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药物学专业。在上海泰坦科技实习期间,通过与中国同行的合作,我了解到了最新的药物研发技术,这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潜力,也看到了自身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这个实习计划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我计划在回国后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以后能在中外合作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实习也让我对上海的现代化和多元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上海的高楼大厦和便利的交通设施让我感到惊讶,尤其是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氛围,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与我在西班牙生活的城市相比,上海有一种独特的中西融合的风格。
我也更加深入地体验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穿上汉服的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中国,感受到了古人的优雅和风范。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被祖先们的智慧深深折服,他们的技艺和匠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传承”。
我还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我希望未来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这样的计划中,体验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受祖国的文化魅力。
“交流和联系是宝贵的收获”
学员:蔡天马(来自瑞士)
我是中瑞混血儿。我的妈妈来自天津,我的外祖父母也住在那里,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几乎每年都会回到中国。不过参加这次实习计划是我在疫情之后,第一次回到中国。
我今年的暑假比较长,于是我妈妈帮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在暑假期间做的事情。当她把这个链接发给我后,我就报名,随后参加了面试,并如愿来到了上海。
我的大多数朋友都还不知道我来上海实习,如果我告诉他们,我想他们也都会感叹这样机会是如此难得。
我有自己的品牌代理公司,因此我已有一些为初创企业制定品牌战略的经验。这次实习计划让我有机会在一家中国公司工作,使我能够从内部了解情况并看到工作文化的差异。
虽然本次实习已经结束,但我还继续与这家公司保持联系,并获得了为该公司做自由职业者的机会。
交流和联系是我在此次实习中的宝贵收获。在上海期间,不仅有朋友之间的交流,还有职业和专业上的交流学习。我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上海相知相遇,虽然我们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作为华裔和同龄人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非常感谢能够获得这次机会,这次实习完美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友好的特质。
“这是我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员:陈诗瑶(来自西班牙)
我一直坚信:勇于尝试,或许失败;但放弃尝试,则注定失败。
我的成长经历,让我更加懂得努力,并且目标明确,行动果敢。一直以来,每当有机会,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参与,这次踏上上海实习之旅,也是如此。
我通过中文学校获知了这次机会,来到了上海律所实习。在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如接触仲裁案件、审查合同、翻译文件等,还让我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这些经验无疑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习期间,我有幸跟随何律师进行工作。何律师不仅在业务上非常精通,对每一个案件的处理都展现出他的专业素养和细致入微的思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他总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深感钦佩。更重要的是,他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出的谦逊与睿智也深深影响了我。无论在多么紧张的工作环境下,何律师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和对他人的尊重,给我树立了典范。他的耐心指导和悉心栽培让我受益匪浅,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风范与操守。
这次实习还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优秀同事和朋友,更让我体会到多元文化碰撞带来的无限可能。每一位我遇到的人都拥有各自的闪光点,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也无形中开拓了我的视野。
感谢这次实习计划给了我这么多珍贵的机会,让我不仅在专业上得到提升,更在人际交往和个人成长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样的经历无疑将成为我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参与者说
国际传播中的“城市代言人”
徐晓语(解放日报记者)
这次“2024年海外华人华侨青年学生实习计划”中,我参与采访了两次活动,记录活动之余,还认识了一群有趣的灵魂。学员们身上有几点特质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他们对中国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很熟悉。尽管大部分同学自幼浸润于海外的教育生态系统之中,有些母语并非中文,却能在探讨国内经典音乐作品、影视作品乃至时下流行的文化段子时,展现出游刃有余的表达与见解。
交谈后我了解到,在国外生活时,他们也会频繁使用微信、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在我看来,这不仅展现了他们跨文化的高适应能力,还有他们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难怪许多同学会面对镜头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其次,他们对回国就业的兴趣很浓厚。35位华人华侨青年中,有初涉校园的新生,也有进入求职季的应届生。相同的是,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已有一些明确规划。对于就业城市,上海是多数同学的首选。尤其是游览了各种中西合璧式楼房建筑后,已有设计专业的同学开始物色合适的上海建筑事务所。
最后,我想强调平台的重要性。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静安海外联谊会作为此次实习计划的重要推动者,无疑扮演了“桥梁”与“灯塔”的双重角色。通过实习计划让海外青年才俊回到中国,是为桥梁;通过策划代表性的企业机构和地标景点参访活动,给予青年了解中国变化及职业发展空间的窗口,是为灯塔。
而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我也洞察到华人华侨青年群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使者”与“城市代言”角色。他们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以及对上海的喜爱与向往,就是对这座城市硬实力(经济基础)与软实力(文化底蕴、社会治理)的有力佐证。
“上海体验”尽显中华魅力
王政钦(我会静安分会副秘书长,实习计划带教老师)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今年的海外华人华侨青年学生实习计划。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我的感受,那便是感动。
首先,感动来自于主办方的付出。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办方对华裔青年们的热忱和真心。在近40度的高温天里带领大家进行参访活动,所设计的参访路线有很多巧思,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更多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另一份感动来自于华裔青年朋友们的家国情怀。作为带教老师,我有机会与学员广泛接触。有学员告诉我,父母虽远赴海外定居,但依然非常注重中华文化传承。很多学员们周末要上中文学校,汉语要考到最高等级,很多同学成年可选国籍时,选择了中国。在结营仪式的表演环节里,他们弹奏了中国传统音乐《梁祝》,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中文诗歌,还用中文表演了脱口秀,脱口秀里不乏中文语言环境里的梗和包袱。
谈到中国,学员们都称为“回国”,他们青春洋溢、阳光自信、多才多艺、独立思考,他们展示出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深受感动。
这次活动是一个“真心换真心”的过程,主办方、志愿者对学员们的真诚付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祖国、祖籍国的温暖。
很多同学告诉我们,他们将这段“上海体验”分享给家人朋友后,很多人问以后还有没有这种活动,如何报名参加。许多同学在实习过后更加坚定了到中国发展的信心。
作为志愿者,我们积极践行“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在活动中,我们同样开阔了视野、增进了才识。
与主办方老师们的开会交流、头脑风暴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对于提高自身工作技能有很大帮助。同时,参与本次实习计划,也增强了我在上海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会让我们更加热爱上海、爱护上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