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年蜕变,憧憬未来

2024-09-24 14: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2年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对外开放。百年前的南市发电厂在历经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后,以中国大陆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馆的身份,重新发电。这座年轻场馆的出现,补全了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当代坐标系,激活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

开馆至今,PSA举办国内外大型展览共97个(包括5届“上海双年展”),其中一半以上均为自主策划。年参观人次从开馆年的12万上升至疫情前2019年的70万,高峰期每日参观人数逾万。上海参观人数前十位的展览中,有一半以上都由这支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打造。5000余场公教育活动拓展了展览的边界,并逐步消弭当代艺术与观众的隔阂,54万微信公众号粉丝与520万官网总浏览量见证了当代艺术爱好群体的不断扩容。引发万人空巷的大型国际展览如“挑战的灵魂:伊夫·克莱因、李禹焕、丁乙”大展,已成绝唱的“波尔坦斯基·忆所”,还有现象级的艺术事件“九级浪”驶过黄浦江抵达PSA,不断成长的展览、活动不断刷新着这座城市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坚持严谨的学术追求、坚持高度自觉的使命、坚持积极开放的合作,PSA用9年完成了一次自身的蜕变,从一座初生的场馆,成为了一张响亮的上海文化名片。

▲ PSA过往展览与公教活动现场

 

在这9年的蜕变中

始终离不开PSA的学术决策机制:

学术委员会制度

2013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成立,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邀请国际顶尖的策展人、学者、艺术家、艺术机构馆长、建筑师、设计师等通过表决制对PSA的重大事宜进行决策。它从学术高度支撑展览,保障项目的公开、公正与公平,并确保藏品选择符合国际一流标准。

在为PSA带来国际前沿视角的同时,学术委员会制度也让世界熟悉了这座年轻且充满抱负的中国当代艺术馆。正是依托强大的学术委员会,PSA才得以不断拓展 “上海双年展”的形态与可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地组织、落实国际大型展览的场馆,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策展人培养平台与机制,并不断拓展文献、藏品的定义,塑造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全新关系。

▲ PSA学术委员会肖像

在这9年的蜕变中

PSA打造出了二大学术品牌:

之一: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最权威的国际双年展,也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双年展之一,2018年被评为全球前12名。2012年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战场。

除去场馆展览面积、体量的大幅增长外,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首创“城市馆”,主策展人邱志杰与联合策展人一起,让展览溢出美术馆,共生在上海各处的历史建筑之中,也与更广阔的世界保持紧密联系。首次全球共有24座城市积极参与了这个项目,将上双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拓展到新的高度。

 

2014年,上双改革了策展人制度,由学术委员会来推选策展人,赋予了外籍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以充分的主导权与发挥空间。这是上海双年展既迁址之后继续迈向国际化多元性发展的重要一步,它使得上双成为国际策展人、创意者和学术人员每两年一次的重要艺术之约。

2016年,来自印度的艺术家组合Raqs媒体小组担任总策展人。在当下高度互联的全球语境之中,第11届上海双年展将着重于探寻“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的可能性,意图呈现一个兼容并蓄且具有发散性的艺术世界。策展人更从展览策划理念延伸策划了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和城市项目,如理论剧院、51人项目和月亮会谈,使得上海双年展融入城市文脉,并同时也向它提问。

2018年,由历史学家夸特莫克·梅迪纳担任总策展人的上海双年展首次大规模地展出拉丁美洲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以中国古代道教仪式的“禹步”步法,以徘徊于进退之间来超越西方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艺术话语体系,关注多元话语的同时,上双的成长与世界当代艺术史的成熟不谋而合,向世界展示了上海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

2020年,上海双年展经历了24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型展览都停摆的时候,上海双年展成为了唯一一个按期举行的世界级展览,并成为了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连接最为广泛的一次。

从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7月25日,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双年展打破传统“展览”形式,联合艺术家、研究者、行动者、机构和社区,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它邀请观众、学者、思考者与实践者在艺术家创作与展览孕育的初期内就开始介入,通过熔炉式的跨界对话与辩论,为艺术家提供在地性的视角与灵感,并将这种充满活力与思辨的对话延伸至线上线下的各个角落,合力促生双年展的机制创新。

本届双年展更尝试从 “当下”维度出发,消除时间壁垒,将古代作品、历史文献、考古遗迹,和当代艺术并置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作品之间超越时空的对话和共鸣,也让艺术的振动波扩大到过去与未来。

之二:青年策展人计划

▲ PSA过往“青策计划”展览现场

“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的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四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16场实体展览和2场线上展览。

秉持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青策计划”不论背景、鼓励冒险。PSA每年从公开招募的投稿方案中评选二至三组优秀策展人,提供每组最高30万元的展览经费,以及展览、宣传和公共教育方面的支持,帮助获选策展人实现展览,也将中国新生的策展力量展现给国内外当代艺术界。七年来它已逐渐成为中国青年策展人的重要平台。

通过学术委员会的遴选、答辩,年轻的策展人得以通过多维视角审视初始提案的不足;通过实地展览的落实、维护,年轻的策展人又得以亲身积累构思到落地的宝贵经验。2016年、2017年,“青策计划”帮助获奖策展人完成海外游学计划。2019年,项目更是将展厅从5楼移至1楼1号展厅,扩大展览面积,并增设“青策大奖”,引入“专家”“院校”“媒体”与“观众”四个面向的评审制度,从获选两个项目中“二进一”,给予人民币5万元的额外奖励,用于支持策展人后续的研究和创作。

7年以来,在“青策计划”中的获选策展人已成为国内年轻策展群体和艺术院校学术研究的核心力量,其中不乏已在国际重要展览中多次崭露头角。而他们在各个不同岗位上所形成的的合力,正在逐步丰富当代中国策展人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养分与全新可能。PSA也将通过对新生策展力量的发掘与助力,保持着自身的开放与活力。

在这9年的蜕变中

PSA创建出了二大特色展览系列:

之一: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遵循两条线索,一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二是基于PSA典藏工作的阶段性系统展示。由两条线索入手,收藏系列展一方面从本土艺术家入手,进行深入的个案梳理研究和呈现,一方面以高质量高水准的系统性捐献作品来扩充馆藏,并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展示与研究,为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脉络奠定基础。对本土当代艺术的深入研究,也让我们拓展了藏品与展品的门类,从纸面、布面,到织物、装置、影像、声音、新媒体、植物等等。

▲ PSA过往“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展览现场

个案研究系列于2015年首展“大同大张”,时年正值大同大张逝世15周年,该展览呈现了大同大张短暂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艺术探索和思考,还有他那尖锐的思想光芒。2017年,该系列呈现了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家余友涵先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全面的回顾展,展出其绘画作品、手稿和文献两百余件,展示了其在中国先锋艺术史中开创性的抽象绘画语言,与艺术家那颗不拘一格与勇于尝试的心。而艺术家李山的个展,首次大规模聚焦于艺术家的生物艺术主题创作,引发了一场从生物艺术到人类命运的大讨论。9周年特展“梁绍基:蚕我,我蚕”更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梳理艺术家与“蚕”共谋而成的“自然系列”作品,并回望其创作脉络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展览还呈现了梁绍基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定空间创作的装置作品,以及与生物学等领域发生跨学科关联的新作品。

▲ 2019年“客人的到来”展览现场

 

▲ 2020年“海浪——历届双年展回顾及作品展”展览现场

2019年,“客人的到来”馆藏展则是第二条线索催生的思想之花。它以一种“进行态”首度梳理了2012年以来的馆藏。展览以 “开放库房”为始发点,邀请观众从藏品的照料、复原、运输、研究等多方角度走近艺术,在自由流动的线索中激发探索,产生革新的对话。2020年的“海浪——历届双年展回顾及作品展”更是通过两条互文的线索,展现51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60余件历届上双参展作品,将个人记忆汇入历史叙事,以回望激发对未来的思考。

之二: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

“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同样始于2014年,它的出现使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国内最早将建筑和城市纳入展示和研究范畴的当代艺术机构。在迄今为止的17场展览中,该系列的参观人次最高可占到全年总参观人次的40%,位居各类型展览首位,已然成为PSA独具一格的展览方向,更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点燃了关注建筑艺术的热情。

通过重新拓展“建筑”的定义,当代馆打破传统视野下被割裂的“建筑”和“艺术”领域,将建筑视为综合社会装置,从生活经验和身体尺度切入,探讨个体与空间、机制之间的错综关系。

▲ PSA过往“普利兹克大师展”展览现场

普利兹克大师展诸如让·努维尔、伦佐·皮亚诺、伊东丰雄、坂茂等向观众展示了当代建筑领域公认的里程碑式成就。而除去普利兹克大师展之外,PSA更从自身的视角与使命出发,延展出两条交织的建筑策展线索。

其一为“多样的现代性”。这条线索按视野的远近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从PSA对在地建筑与文脉的探索出发,呈现上海乃至中国的建筑实验如何成为城市文脉的构型者与乘载者。2016年的“市民都会”展览便是这样的一次建筑探源,它将上海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的先锋实验悉心剖析,并呈现给观众。这条建筑的第二个层面将视线拉远,展现西方现代性对亚洲板块文化形成的影响,反思民族性与现代化、传统与西方建筑逻辑的近代纠葛与冲突。该系列的首展“篠原一男”揭示了从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再到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之间,日本建筑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纠结的历程。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 便从这一角度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反思。该展览是他的作品第一次集结在印度之外进行展出,而展览之后,多西也赢得了普利兹克奖。

第二条线索旨在发掘那些从非物质层面进行畅想性思考的建筑大师,包括“移动建筑:尤纳·弗莱德曼” 以及 “超级工作室 50年”等。被喻为乌托邦建筑师的尤纳·弗莱德曼始终保持与主流建筑的疏离关系,其理论不仅超越了建筑范畴,而且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建筑的本质、使用者的身份、公民社会的机制进行发问。他自2004年开始“街头博物馆”计划,邀请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尽情展示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的物件,旨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的秩序与权威,呼唤充盈着情感与无秩序的日常精神。“超级工作室50年”聚焦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激进建筑小组“Super Studio”,尝试通过海报、幕后摄影、档案手稿以及装置形式重现这一传奇建筑团体,展现其对建筑的可能性与限制性的无穷想像,和以建筑为载体的有力的现代社会批判。

▲ PSA过往“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展览现场

在这9年的蜕变中

PSA孕育出了作为自主策源地的公共教育项目:

在9年的实践中,PSA公共教育从服务展览的传统职责中,成长为一套目标明确,具有自身独立思考的知识生产体系。它认定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但是消除艺术与其他学科门类、与日常生活的藩篱,更重要的是解放被工具理性绑架的灵魂,并激发反程式化的思考。这一理想在9年中,促使公共教育成为PSA精神文化的又一策源地、生产地。

它架构完备,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准备了包括讲座、表演、工作坊、导览、放映、儿童艺术体验活动在内多元形式的教育活动5000余场,平均每年举办的艺术教育活动逾400场,辐射约20万艺术爱好者。

▲ PSA过往公共教育讲座活动现场

公教不断反思传统公共教育中最核心的讲座体系,拓展其全新实现可能。发生在这里的461场讲座中,讲座场所从封闭的空间,扩展到了挑高26米的一楼大厅;讲座的形式从传统课堂听讲式,延伸到了多人多学科论坛。

2020年自主策划的“Archigram”论坛,邀请20世界60年代主流建筑界的搅局者“建筑电讯”小组,致力探索建筑如何配合瞬息万变的生活以及不断翻新的流行文化,并着眼于推动观众从社会层面理解建筑实践。同年双年展的“湿运行”更是将引入了围坐辩论,既消除了讲授者与听讲者之见的单向度对话模式,也鼓励积极思考与平等提问。“青策充电站”通过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合作,将艺术实践与理论思辨相结合,以多维的视角及敏锐的前沿研究为青年策展人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支持,开启思辨的实验与碰撞。2020年疫情年间,更是推出了线上对话“洒洒水”,形式更为活泼,也为被疫情阻隔的年轻灵魂们提供了对话的平台。

为展览量身定做的公教活动更是囊括了包含工作坊、亲子活动与系列放映在内的多种形式,更是为展览打造了专属的亲子导览册,鼓励孩子在浏览展览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激发好奇与思考。

▲ PSA过往自有公共教育品牌活动现场

也正是努力成为第二策源地的信念,催生了一系列PSA自有的公共教育品牌。自有实验性表演品牌“聚裂ReActor”通过36场有节制的策划,鼓励观众进行更为主动的探索游戏。而同样是自创的剧场品牌“1噸半”在2020年疫情期间发起“寻谣计划-上海站”,线上线下联动,以搜寻文献的精神和毅力复活日渐被淡忘的童谣。国内首创“小蜜蜂”导览系列,由12岁至18岁青少年组成的小蜜蜂导览团队承担着采集并传播展览知识的当代艺术小使者,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解释、发问,现已成为PSA的一大亮点。2021年上海双年展期间的“水文漫步”充分运用城市地理测绘技术,将35个城市水文节点植入一张1920年的上海水系地图中,邀请观众与市民通过实地行走在历史水系中留下当下足迹,解锁虚拟站点,并通过“亲子·拍拍看”活动将站点与水系路线的实地影像记录下来,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触角深入至城市、社区、与家庭之中。

▲ PSA过往儿童、青少年活动现场

在这9年的蜕变中

PSA通过通过持续的国际合作进行碰撞与新生:

▲ PSA过往国际合作项目展览现场

9年来,PSA与世界几十家最独特且坚守学术的美术馆保持合作,并不断开拓全新的领域与合作对象。2012年的“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是国内最早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藏品引入中国的展览,PSA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法国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与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合作的博物馆。这份合作名单还扩展到瑞士设计中心、伊夫·克莱因文献库、加拿大建筑研究中心、罗马MAXXI博物馆、德国Vitra设计博物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等,更与香港M+达成战略合作,一同拓展当代艺术的全新可能。

在这9年的蜕变中

PSA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不只是设计的psD

▲ PSA过往psD展览及活动现场

设计中心(psD),始于2016年,旨在将创意思维与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衔接,它也是国内当代艺术机构首次将目光和学术力量投向综合设计领域。以人的尺度重新定义 “合适”的标准,并由此延展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psD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改造完成,以中国传统沿街店铺为概念,激活这一地处博物馆建筑临街位置的空间。通过五个金属盒将内外连接,形成一个半开放式的欢迎通道,邀请观众从此处走向博物馆纵深。咖啡、甜点,展厅,工作坊,大师班,博物馆空间与活动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打开。15场设计展涵盖家居、设计、珠宝等主题,从“游珠戏宝:瑞士当代珠宝展”到“乱了乱了:大卫·史瑞格里”再到“捷克玩具奇遇记”,通过“日常”将更广泛的人群引入博物馆,更是将“日常”与“设计”背后的“以人为本”精神与关怀潜移默化地植入社区与城市,以艺术的力量,为这座城市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与人文精神的市民。

2020年起,“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正式并入“设计中心”板块。这一方面体现了PSA在不断的学术积累与实践中对“建筑”的独到思考,应和并深化了psD设计中心成立的初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PSA拒绝僵化,保持与时俱进地去思考并呈现思考的当代精神。

未来计划之一:

构建当代艺术图书馆及文献中心

“当代艺术图书馆及文献中心”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知识谷”计划的中枢。它由建筑师坂本一成设计,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是上海当代艺术的海绵体,也是全球艺术动态的显影剂。

未来计划之二:

拓展藏品与常设展

目前,PSA收藏了包括蔡国强、大同大张、李山、余友涵、博伊斯、尤纳·弗莱德曼、坂本一成等艺术家在内的162件/组的作品。种类涵盖了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水粉、设计、摄影及多媒体以及装置、影像装置及综合材料。PSA将在未来进一步深化藏品常设制度,将常设展厅拓展为“常设展示区”、“主题性藏品展区”、“放映厅”和“开放阅读区”。“常设展示区”包含绘画、装置等作品的展示区和投影区,空间分隔、展墙布局和投影设备相对固定,仅对藏品进行定期轮换展出。

未来计划之三:

打造更舒适的综合美术馆配套

2021年11月,PSA计划将把所有游击商店汇总到一楼沿街位置,力邀法国著名工业设计师全面更新商店空间形象,由PSA设计部对平面视觉进行整体提升。

改造后,商店面积将达到580平米,集艺术书店、儿童体验、文创产品、限量合作、咖啡轻食、与小型展览空间为一体。同时,商铺的经营时间独立与场馆运营时间,以期为广大读者带来更长久的文化消费体验,并邀请更多市民走进美术馆,体验更有精神品质的生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