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采摘月球棉、了解黄道婆,洋学生在先棉故里过中秋节
9月17日是中国传统中秋节,就在国人“共赏中秋月,神游广寒宫”的同时,中国科学家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发表了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清晰阐述了返回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今年的6月28日,嫦娥六号刚从月球背面采集并成功运回地球近2千克月壤,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本。
嫦娥四号探测器搭载的棉种在月球背面发芽
时值金秋,上海先棉故里黄道婆纪念公园里的棉田也迎来了收获季。这些不同品种的棉花由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与非遗传承人、中小学生们一同在春天播种,其中就有中棉所C41月球棉种。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后,搭载的棉花种子顺利萌发,长出了“月球第一片嫩叶”,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这一片嫩叶背后的棉花种子,蕴含着中国众多农业科研人员近十年的心血,代表着中国棉花育种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加拿大姑娘Julie Beaulie体验采棉花
第一波棉花采摘正值传统中秋佳节,一群来自纽约大学的洋学生走进了纪念公园,体验采摘棉花,了解纺织历史。来自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的加拿大姑娘Julie Beaulie对自己能在上海亲手采摘棉花感到欣喜不已。专业为社会科学的她觉得这次特殊的节日之旅非常有趣,不仅让她了解了从棉花到棉布的全手工纺织过程,对先棉“衣被天下”的历史贡献,以及中华纺织科技与纺织文明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拉近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距离。
《朤朤中秋月,绵绵华夏情》文化讲座
在《朤朤中秋月,绵绵华夏情》文化讲座中,方云向纽约大学的学生们解释了中秋节的历史演进:中国拜月习俗古已有之,从感念大自然的馈赠与恩赐,到在“春祈秋报”中逐步完善的仪式、规制、禁忌等,再到演化出特定的舞蹈、游艺、食品等节俗,最终,形成了中秋独有的祭月、拜月、玩月、踏月等丰富的月文化体系。从最初的日月崇拜到千百年来对月球不竭的探索精神,在中国人心中,月亮一直有独特的意义。到如今,中国人用科技探索月球,成就了中国伟大探月工程的累累硕果。
洋学生们认真地聆听优美的神话传说,认识了嫦娥、后羿、玉兔、广寒宫、金蟾、桂树等节日文化符号;在品鉴中国桂花乌龙茶和植物扎染中秋兔的过程中,更是对中国非遗的传统节日与传统技艺迷恋不已,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Amazing”。
方云带洋学生体验手工扎染玉兔
“从月球棉到月球壤,距离华夏先民‘举头问月’已过去了千年,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不断升级,中国人‘飞天揽月’的梦想正在实现,而‘逐月精神’更内化为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人亘古寰宇永不停歇的探索象征。随着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我们相信中秋节日文化精神可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以及代际传承而被更好地赓续,而中秋节日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的广泛传播与认同,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民众‘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典范。”方云表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