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福特CEO在中国“被吓到”打脸了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16 19:26
舆论场 >
字号

“福特CEO在中国被什么所吓到?”近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描写了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多次访华之后,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实力感到“震惊”。这位热衷于赛车比赛、对汽车了如指掌的掌门人明确指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凭借卓越的技术、低成本的供应链及快速反应,已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因何而崛起?西方一些政客总是偏执地认为,中国品牌是“偷窃”技术,再通过接受政府补贴,才产生了竞争优势,因此需要通过贸易保护才能实现“公平竞争”。但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与西方车企曾经的成功并无本质不同。

在燃油车这条技术路线上,西方国家已经深耕细作了近百年,依靠创新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专利,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面对汽车电动化的浪潮,大量西方车企认为这不过只是动力系统的一次“改良”,并未真正投入精力进行体系创新。但在许多中国车企看来,电动汽车不是简单把“烧油”改成“耗电”,而是动力系统的电动化赋予了整车驾乘走向智能化的机遇。为了坐上这一“风口”,中国车企逐步构建起一套自下而上、从底层技术研发到上层应用整合的完整创新体系。正如吉姆·法利在访华期间观察到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人工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座舱体验方面所使用的技术“与美国现有技术截然不同”。显然,这种“差异”不会凭空而来,背后正是基于企业自身的战略眼光和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以及无数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殚精竭虑、长期钻研的汗水所凝成的结晶。

在底层技术创新取得成果之后,以成本优势实现市场扩张,也是西方车企的通用做法。正是由于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于1913年发明了人类首条“流水线”,实现了每隔三分钟一辆完整的福特T型车下线,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才开上了属于自己的汽车;正是由于实现了供应链高度耦合的“精益制造”,成功消除过量生产和库存浪费,丰田公司才能长期在全球拥有“物美价廉”的口碑……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制造,再到整车组装,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众多,供应商之间有着非常充分的竞争,促使成本不断降低,同时质量却稳步提升,逐渐形成了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效应,产生了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加速了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业链也并非吃“独食”,而是紧密配合全球化浪潮,与世界共享国内发展红利。比如,特斯拉造车所依靠关键技术——一体化压铸,马斯克找了全球五大压铸机企业均被拒绝,最后依靠一家中国香港企业研发成功实现量产;再比如,大众公司在本土的汽车软件研发举步维艰,新任CEO大力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后,大众汽车智能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合资公司将资金、技术和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入国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一般,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也是全球汽车发展的一股建设性力量,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符合全球广大车企的切实利益。

事实上,这个道理国外车企并不是不懂,但很多政客却为了一己之私选择了坚持“傲慢与偏见”。前段时间,为了解决汽车动力电池配套难题,福特打算斥资35亿美元,与宁德时代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一座动力电池工厂。结果该计划迅速激活了国会山上一众以“反华”表演型政客的作秀癖,要求吉姆·法利停止该工程建设,至于福特该上哪里去找物美价廉的电池以参与竞争,则无人关心。由此可见,相较于中国车企的努力,许多时候,短视的政客才是本土汽车工业陷入泥潭的始作俑者,在此基础上乱抡“关税大棒”“断供大棒”只能是自取其辱。

无论反华势力如何操弄,中国电动汽车的实力就摆在那里。我们欢迎更多外国友人前来亲眼看看,找到共同发展的机遇。

    责任编辑:柴敏懿
    图片编辑:施佳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