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满了“眼睛”的城市

2024-09-19 12: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锡比乌街景▲

走在锡比乌街头,女儿一蹦一跳,指着一个个房顶数数:

“一座眼睛房子,两座眼睛房子,三座眼睛房子……”

探访这座罗马尼亚城市时,她年纪还小,连教堂与城堡都分不清,对城市历史更是一无所知,可是“眼睛房子”却成为她极深刻的记忆。

所谓“眼睛房子”,是指典型中东欧建筑的红瓦斜顶上,有一个个细长的阁楼气窗,就像眼睛一样。这类建筑在德国和波兰等国家都可见到,但要说最为集中之处,当属罗马尼亚锡比乌。

与罗马尼亚东部的拜占庭风不同,位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锡比乌,城市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感觉更像匈牙利城市,也被视为“最像德国的罗马尼亚城市”。

之所以接近中欧的德国和匈牙利,是出于历史原因。

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位于罗马尼亚中部和西北部,东喀尔巴阡山以西,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流域,面积几乎占罗马尼亚的一半。它曾是达契亚王国的中心。达契亚王国曾盛极一时,与罗马军队几经鏖战才告失败。在罗马城的图拉真柱上,就记载着达契亚战争的历史。在被罗马帝国统治期间,达契亚人逐渐接受了罗马人的语言、信仰、习惯和传统,形成了罗马—达契亚人(即罗马尼亚人)。

中世纪时,这里曾是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根据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这片土地归属罗马尼亚。

锡比乌作为特兰西瓦尼亚最重要的城市,又名橡树之城,是12世纪日耳曼移民在特兰西瓦尼亚建造的七座城池之一。

小广场上遍布眼睛房子▲

14世纪,它成为重要贸易中心,1366年开启城市建制。17世纪,锡比乌成为东欧与西欧的贸易枢纽,大量货物在此经停,带动了城市的兴旺。

在锡比乌的历史上,日耳曼人曾经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直到1941年依然如此,他们也被称为特兰西瓦尼亚撒克逊人。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耳曼人逐渐移民至德国与奥地利,但如今仍有不少人继续留守。

从锡吉什瓦拉前往锡比乌之路,一路景致如画。如今,地势由东向西绵延向下,丘陵与河谷相间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散落着无数村镇、城堡与教堂,尤以树叶变为红黄橙几色的秋季最美。即使路况平平,仍被视为全球最美自驾路线之一。

驶入锡比乌老城,眼前都是低矮的两到三层红瓦斜顶老房子。受罗马尼亚的低迷经济拖累,即使锡比乌是罗马尼亚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外资投资最多,工业相当兴旺,仍然无力维护房屋。不少房子外墙脱落,见得到里面的红砖。唯有那一双双“眼睛”,或大或小,一起关注着我的到来。

老城▲

酒店就在路旁,正对着一个大上坡,可视为老城的入口。大上坡两侧的房子依坡而建,墙身和瓦面都已斑驳,即使随手拍也有苍茫效果。锡比乌老城分为上城区和下城区,前者集中了广场、教堂和市政厅等,后者则以民居为主。这个大上坡倒是很形象地区隔了上下城——驾车入城时所经的道路便是下城区,大上坡一侧有石阶通往上城区,二者有旧时城墙相区隔。

沿着大坡上去就是谎言桥 ▲

抬头望去,有一座悬空铁桥横跨大上坡两侧城墙,其实长度还不足十米,却是锡比乌的传奇景点——谎言桥。这座桥建于1859年,是罗马尼亚史上第一座铁桥。传说恋人站在桥上,一旦有人说谎,桥就会坍塌。或许正因为这样,原本欧洲铁桥上最常见的同心锁,在这里居然一把都没有,毕竟发誓很容易,桥塌了可咋办。

站在谎言桥上望向大坡▲

锡比乌老城极适合步行探访,谎言桥前便是俗称的“小广场”。广场上的建筑高高低低,各带眼睛。有的是方形眼睛,看着像机器人,也有标准的半椭圆眼睛,可一栋楼上居然有五只,还有一栋房子,立面山墙高耸,也没忘了在屋顶两侧仅余的地方开出两只“眼睛”。

俯瞰小广场▲

建筑的一楼多半是餐厅或咖啡馆,正前方一道旧时的防御拱门,可以通往锡比乌老城的中心——大广场。拱门上方的高耸塔楼,身上还附带了一个尖顶小塔楼,尖顶的瓦面以绿、蓝与白等几种颜色交错,看起来就像个雪糕。

这是小广场上的地标建筑——议会塔。在历史上,它可是用途多多,做过粮仓、监狱,也做过市长官邸。当然,它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内城的防御城门。如今,它是眺望锡比乌老城的最佳所在。

会议塔▲

步入议会塔,扶着粗糙石墙,沿着狭窄陡峭的木制楼梯往上爬。这原本是欧洲城市旅行中常见的登高动作,累且乏味,一心只期盼登高后的景致不令人失望。可是这座议会塔却有些不同,每一层都有艺术展,每爬一层都不免流连,顺便休息。

我遇上的艺术展名为“肉的时尚”,以肉来构建经典电影与时装,用图片呈现。

香肠做成的彼得·潘,拿着一根牙签当剑与对手搏斗,至于它的对手海盗船长,手上的铁钩则是一根弯曲的香肠。

艺术展的彼得·潘▲

大侦探波洛的经典形象——礼帽、眼镜、胡须和领结一样不少,只不过礼帽是切开的香肠段,眼镜是两片洋葱馅肉肠,两根小黄瓜式香肠当胡子,一片火腿打成领结状。

大侦探波洛▲

类似的还有卓别林,不过形象复杂得多,香肠段礼帽,火腿切成卷发,小酸黄瓜眉毛,洋葱片加小火腿片构成眼睛,弯曲的香肠是拐杖。

卓别林▲

女妖美杜莎的侧脸则由肉扒雕成,蛇发则是一根根弯曲的香肠。

女妖美杜莎▲

E.T.外星人的头用大块火腿雕成,摆上两颗橄榄当眼睛。

E.T.外星人▲

许多根香肠组成的高瘦堂吉诃德,手持香肠长矛,挑战同样由香肠组合而成的风车。

堂吉诃德▲

最搞笑的是冥王哈迪斯,背后是熊熊地狱之火,自己站在烧烤架上,为了配合主题,作者用烤香肠拼成哈迪斯,真是黑色幽默。

冥王哈迪斯▲

小红帽也很可爱,香肠做成身体,一片圆火腿当成裙子裹住身子,头上顶一个红色小圆椒当作小红帽……

小红帽▲

至于肉与时装的联系,则是用电脑将肉制华服做到模特身上,如肉制晚装、演出服和芭蕾舞衣等,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创意满分。

走到议会塔顶端,老城尽收眼底。密密麻麻、新旧不一的红瓦屋顶交错绵延,小广场的一只只“眼睛”与我相对,再远处是与天空相接的延绵山脉与绿地。2008年,这个被绿色包围的地方获评欧洲最具田园风情城市之一,也曾被评选为“欧洲八大最适宜居住的田园城市”之一。

再俯瞰另一侧的大广场与旁边的胡耶特广场,位于后者的路德会圣母大教堂钟楼高耸,市政厅塔楼则立于大广场之上。从议会塔下的防御拱门穿过,便可进入大广场。

俯瞰大广场▲

长142米、宽93米的大广场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最大的广场之一,早年是谷物交易市场,15世纪以来一直是锡比乌的中心。黄色墙身的市政厅整体呈巴洛克风格,建于18世纪。广场中央有喷泉,一顶顶遮阳伞下是小摊档,售卖手工艺品、小吃和棉花糖等。广场四周的建筑明显光鲜气派,外墙经过粉刷,墙身上的纹饰象征着昔日荣光。

大广场▲

最气派的建筑当属广场西北角的布鲁肯塔尔宫。这座从外到内都极其华丽的巴洛克式宫殿,建于1777年至1787年,是当时特兰西瓦尼亚总督塞缪尔·冯·布鲁肯塔尔的私宅。1817年,布鲁肯塔尔宫成立博物馆,内有美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值得一提当时,因为布鲁肯塔尔男爵曾是被誉为“欧洲祖母”的哈布斯堡王朝玛丽亚·特蕾莎皇后的重要顾问官,深受信任,常得奖赏馈赠,加上本人性喜敛财,短短几十年间就将布鲁肯塔尔宫变成宝库,私人藏品甚至超过国家博物馆。

当年的锡比乌,不但是贸易中心,政治和文化地位也极高。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尼亚的东正教会地位被承认,锡比乌也成为大主教辖区,其后又成为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议会所在地。

路德会圣母大教堂占据了锡比乌的制高点,堪称锡比乌“德国元素”的象征。它属于路德福音教派的奥古斯坦忏悔会,是罗马尼亚境内唯一的德语教会。哥特式教堂的钟楼高度为73.34米,是老城里最高的建筑物。

相比之下,另一座东正教主教座堂则是典型的东正教风格,建成历史不长,1902年动工,1906年完工。这是罗马尼亚第二大的东正教教堂,为拜占庭式的巴西利卡建筑风格,尖顶则带有巴洛克风格。

东正教教堂▲

所谓巴西利卡,原意是“王者之厅”,是古罗马时代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它的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柱廊,主入口设在长边,短边有耳室,以条形拱券为屋顶。后来,基督教沿用这一风格来建造教堂。

东正教主教座堂的主殿外立面呈椭圆形,两侧是高耸塔楼,带着拜占庭式的圆顶。教堂内部极为华丽,穹顶上的一圈圆窗与花纹、壁画都极精美,两侧的拱廊、花窗和墙面上绘满各种画作与纹饰。

教堂内部▲

连接大广场与东正教主教座堂的道路有许多条,但随着大广场的人流,总会走到尼古拉·巴尔塞斯库大街。这条步行街是锡比乌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两侧不乏大品牌店,但即使如此,仍可见到一些侧面斑驳甚至露出大片红砖的墙面。

尼古拉·巴尔塞斯库大街▲

相比热闹的步行街,我更喜欢从路德会圣母大教堂旁小路走出去后所见的风景。旧时城墙仍存一段,砖墙上方有木制防御拱廊,两侧各有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尖顶塔楼,周围一带遍布各种民宅与咖啡馆。相比大广场的喧嚣,这里宁静得多,城墙前的山坡如今是城市公园,无论是在公园里看城墙和老建筑,还是坐在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看公园的绿意盎然,都是极佳享受。

尽管小广场的秀美、大广场的喧嚣、两座大教堂的肃穆、尼古拉·巴尔塞斯库商业街的繁华和中世纪城墙的宁静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无处不在的“眼睛”。

若以时间推断,这些“眼睛”房子多半建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也是日耳曼人在锡比乌的人口高峰期。

阁楼气窗的多少与房子大小没有绝对关系。有些体量相当之大的房子却是个“独眼龙”,有些小房子却是“马王爷三只眼”,还有房子密密麻麻长了两三排、五六只眼睛。眼睛的大小也有区别,有些长了大眼睛,有些是眯缝的小猪眼,有些看起来在笑,有的呆萌,有些则阴沉甚至恐怖,让人想起那句“老大哥在看着你”。不知道罗马尼亚最黑暗的那段岁月里,曾以抗争著称的罗马尼亚作家们,是否曾以“眼睛”房子为意象,隐喻现实的不堪?

小广场上的眼睛房子▲

“眼睛”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房子的搭配总能构成不同神态。在最光鲜的大广场上,“眼睛”也感觉明朗,而在斑驳陈旧、砖墙裸露的老街区里,总有一双双“眼睛”布满沧桑。

它们眼中的我是一样的,只是一个匆匆而过的游客,而我眼中的它们却各不相同,以不同的故事道尽这座城市的历史。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