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家泠:用“丝/瓷/书·画”搭建中法文化交流桥梁 ▸文艺家大讲堂◂

2024-09-15 0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漓江晨韵》纸本宣纸,五联画,180×485厘米,2017年

2024年9月3日下午,《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回沪展作品捐赠仪式在上海半岛美术馆举办,海派艺术家陈家泠于展览上向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捐赠作品《漓江晨韵》。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四月份,作为《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首季上海巴黎双城对话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在巴黎科德利埃空间展出。展览通过水墨、缂丝、瓷器、书法等40余件作品,将东方之谜的意韵呈现给法国观众,用独特的语言诠释了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巴黎《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现场

正如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艺凯所言——陈家泠先生的水墨作品是中国现代主义画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艺术活力绵延的证明。

9月9日,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邀请陈家泠先生举办讲座,畅谈这次赴法举办艺术展的见闻和感想。

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讲座现场

陈家泠先生是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先后师从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师。他绘画技艺深厚,作品以灵动诗意著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巧妙融合,开拓出一条独特的水墨现代之路。

陈家泠表示,这次展览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既中法文化旅游年,加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画展成为中法文化系列交流活动之一,能接受这项重大的 “文化外交任务”,令他备感幸运和高兴。

这次“水岸丹青”展不仅开幕式盛况空前,整个展期观众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展览最后几天,日观展人数达800至1000人。对于并不很大的展出场地而言,这样的人流量已经可以用人头攒动来形容,甚至有不少观众向主办方提议“延长展出时间”。

如果说人气爆棚,已经让陈家泠颇感欣慰,那么当地观众对画展的热情点赞和高度评价则让陈家泠深受感动。“法国巴黎不愧为当今世界艺术欣赏水平极高的一个城市。”陈家泠不吝赞美道。

《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展览地点外景

在4月5日至21日整个展出期间,陈家泠几乎没有时间去巴黎别处游览名胜、观摩画展,他每天都忙着接待络绎不绝的观众,既要向他们介绍中国艺术,又要听取他们对画展的反馈。

“我觉得这次交流是成功的,成功在哪里?成功在我被感动了!”陈家泠动情地说,“因为作品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感动闭环——首先是观众为我的作品所感动,然后观众对作品的积极反馈、精彩评论又使我深受感动……”

有一次陈家泠在与一位年轻法国观众交流中,偶尔捕捉到了“younger”(更年轻的),陈家泠对这个词特别敏感,请翻译跟对方仔细交流。果然,年轻人对陈家泠作品的核心评价是“很年轻,很有活力”。被年轻人夸“年轻”、“有活力”,陈家泠直言不讳:“我听了很窝心(开心、受用)!”

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法国女观众对陈家泠说,她看过无数画展,钟情于毕加索,因为他的作品极富创意,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并且充满童趣和对艺术的敏感性。她认为陈家泠的作品也具有上述特点。

《荷美》纸本宣纸,五联画,180×485厘米,2022年

在众多现场交流中,陈家泠还收获了一些独特而深受裨益的评价。例如,有一位观众认为这次展出呈现了一种极致的“平衡感”——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有色彩有水墨。还有的留言写道——

“现代中国与古代传统的巧妙、灵动地结合,产生了崇高的意境。”

“真是一个令人惊叹、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发现。很庆幸自己的好奇心。”

“美妙的展览,诗意、现代感……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和丰富的时刻。”

“精彩、崇高的展览,感谢艺术家和非凡的展陈设计。非常非常现代。非常感谢!”

“这些画中包含着诗意。画家的灵魂和状态令人难以抗拒。真是一种享受。”

“太棒了,家泠先生。您的陶瓷作品令人惊叹,充满诗意,技巧神秘。好极了,好极了!”

“太有崇高感了!很难离开这个充盈着美丽和艺术自由的空间。多么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对当代中国……意想不到的中国的温柔而有力的呼应。感谢您带来的这一美妙时刻。”

……

这些来自异域而又深深“懂你”的评价,让陈家泠感受到莫大的震动和鼓舞,他认为这就是文化交流,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艺术的心灵的对话。

《平湖秋月》纸本宣纸,五联画,180×485厘米,2024年

《梦笔生花》纸本宣纸,五联画,180×485厘米,2013年

《平湖秋月》《梦笔生花》局部

在观众留言中,“诗意”“崇高”是两个高频词。陈家泠认为可以从中引发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考:中西方审美都很看重“诗意”“崇高”,但可能各有侧重。他所理解的中国式的“诗意”或许带有更多温和、平静、浪漫、奥妙的感觉。像这样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就提供了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观察、欣赏、借鉴、融合的绝好机会。

展出现场有一本留言簿,很多法国观众都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观后感。陈家泠非常重视观众的反馈,他要求排队索要他签名的观众都要“留下买路钱”——写下对展出的感想。展出结束后,陈家泠对每一份留言都认真阅读、整理消化。

“这些留言感动了我,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在上海搞一个汇报展。”陈家泠说。

日前,位于闵行区澄建路600号的梅陇观缘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展出今年四月法国巴黎“陈家泠艺术展”的所有作品,另外还增加了三口陶瓷大缸和两件绘画作品。在“汇报展”展厅里,陈家泠为我们现场独家导赏了缂丝绘画和陶瓷大缸等重要作品。

这次“水岸丹青”巴黎展之所以能取得不错的效果,陈家泠总结了三点原因:首先是借了“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以及巴黎举办奥运会的“东风”,无论是中法关系还是巴黎当地的节日氛围都是热气腾腾、人气满满。

其次是作品的新鲜度很高。陈家泠举例道,这次展出的缂丝作品,虽然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可能很多中国人连“缂”(kè)字都不会念。缂丝的价值被誉为“一寸缂丝一寸金”,在古代是尊贵权力的象征。现在将古代皇家才能享用的精品让群众百姓来近距离欣赏,在陈家泠看来,这是一种有意思的“转换”。过去缂丝作品大多是工艺品,而陈家泠把这种注重工艺的传统技法用来表现写意作品,增加了无数中间色,使工艺更复杂、成本也更高。然而陈家泠的追求是艺术性与材料性高度融合后形成一种新的效果,那是一种超越传统国画和传统缂丝作品的新的艺术品。

陈家泠与缂丝绣工们合影

《叹庄美》缂丝绘画,四联画,187×82厘米×4幅

原画2009年,缂丝画2023-2024年

如果说外国人对中国绘画的印象尚停留在水墨,那么这次的瓷缸和缂丝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新鲜的。

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也很新鲜,不同于书法家笔下的书法,更接近“书画同源”的理念,陈家泠的书法作品里“书的成分”减少了,“画的成分”增加了,所以与其说是“书法”,不如说是“画法”;或者既可说是“书”,又可说是“画”。

四联书法《沁园春·雪》(180×388cm,2024年)

四联书法《念奴娇·赤壁怀古》(180×388cm,2024年)

所以从整体看,“水岸丹青”展以“丝”“瓷”“书”“画”四种样式的作品,贯穿了材料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与转换,体现了一种时代之美,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陈家泠认为,这次“水岸丹青”展是对文化“双创”的有益实践。

陈家泠在庞大的缸胚上作画

鸢尾花二号 陶瓷,高温瓷1250摄氏度,窑变

直径165cm,高度120cm,上围523cm,下围370cm

(2022-2024年)

鸢尾花系列陶瓷盘

第三个原因,“水岸丹青”展的成功举办也依托和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力量。这次展出的大缸每口重达1700斤,陈家泠说,本来计划展出八到十口缸,形成一个“缸阵”,会更震撼。但是运输的成本太高了,技术难度也太大了。策划团队建议送一口缸去法国意思意思算了,但陈家泠并不想就此“罢休”。此时,一位义乌企业家伸出援手,跟“新义欧班列”商量解决运缸问题。义乌班列运的都是小商品,这么大件的艺术品从来没有运过,由于这次运输是为了支持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各级领导都很支持。接下来,保险费、运输费、停靠站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原来中欧班列是从义乌至杜伊斯堡,这次行程专门再从杜伊斯堡开到巴黎。这次行程犹如中华文化艺术走向国际的一带一路,可谓里程碑式的新起点。

《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以水为媒,通过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瓷器、非遗缂丝等多样形式,将中华文化呈现给巴黎观众,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陈家泠的艺术作品,法国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这是一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语言,是一种美妙的力量。

文编·视频|

美编|甄诸

摄影(部分)|蔡晴

原标题:《陈家泠:用“丝/瓷/书·画”搭建中法文化交流桥梁 ▸文艺家大讲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