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博“法老的国度”探索古埃及人的精神与宗教世界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9-01-21 07:18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1月22日,浙江省博物馆开年大展《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将在西子湖畔揭开神秘面纱。展览将展出来自意大利罗维戈研究院、威尼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罗伦萨埃及博物馆、威尼斯国立历史博物馆、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180件古埃及文物。

展览分“尼罗河的赠礼”“众神传说”“复活的密码”“生活在尼罗河与绿洲之中”“永生传说”五个部分,通过展示古埃及的王朝更迭、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社会生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勾勒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的生活风貌,探索古埃及人复杂的精神与宗教世界。

据浙江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180件展品均来自意大利专门从事埃及考古研究的博物馆。意大利的博物馆机构拥有极其丰富的埃及藏品资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贵族已热衷于收集埃及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罗马的遗产逐渐为意大利所吸纳。此后的19世纪,大量考古探险队追随拿破仑的远征足迹到达埃及,带来了文物数量的成倍增长。
木碑 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30年) 彩绘木碑 罗维戈研究院藏

尼罗河的馈赠

埃及又称“黑土地”,四周环绕着利比亚和阿拉伯高地、沙漠和海洋,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尼罗河从这一肥沃的狭长地带流过,河的两岸是绿色带状的冲积平原,古埃及人就是在这片河谷平原发展出了他们的文明。尼罗河谷是沙漠中的绿洲,对埃及人而言,尼罗河是生命之源。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又带来了大量的污泥,为埃及人沉淀下肥沃的土壤。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中,尼罗河是被崇拜的对象。而埃及正是尼罗河的赠礼。

前王朝时期花瓶 涅伽达二期(公元前3450-3325年)赤陶 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

埃及分为下埃及和上埃及两大区域,前者为河流密布的三角洲地带,后者则是三角洲以南的尼罗河谷区。在埃及的传统中,国王有两个基本的王冠,一是上埃及王的白冠,一是下埃及王的红冠。国王也被称“上下埃及之王”与“两地之主”。这些都反映出一个普遍的观念,即埃及是由上下两半结合而成。纳尔迈——更可能是他的继任者阿哈被视为埃及统一后的首位国王。

圣甲虫饰物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1069年) 彩釉陶器 威尼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众神传说

从历史开端至法老时代的终结,宗教渗入了古埃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资源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用于纪念物的修筑,这些宗教建筑用以赞颂、安抚诸神,确保神明创造的万物得以持续。自王朝时代开启之时,埃及主神的名字和特征已基本确定,但不同神明之间相互融合的情况依旧十分普遍,崇拜形式也随之错综复杂。神明崇拜的背后是埃及人对于所生活世界的思考,也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力量对决的写照。诸神奇特的形态,体现了埃及人对自然力量的瑰丽想象,而宗教信仰规定了人们应当遵从的道德规范,也展现了埃及人对生活的种种愿望与期许。

阿蒙神雕像 末朝时期(公元前712-332年)青铜 威尼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政治权力与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埃及宗教文化的一种特色。法老拥有五种名号,包括“荷鲁斯”、“金荷鲁斯”、“拉之子”、“两女神”以及“上下埃及之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权的宗教基础在于他是神,而他的统治基础则在于这种宗教基础为上下埃及所共同信服。荷鲁斯是法老的象征,他为父报仇夺回王位的故事与王权的合法性相结合。国王的去世被认为是宇宙间恶势力对既有秩序的破坏,每一个新登基的国王则是荷鲁斯,替父报仇,权力的传递就是神话不断重演的过程,神权与王权在此之中结合为一。

卜塔-索卡尔-奥西里斯雕像 希腊-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30年) 彩绘木雕 罗维戈研究院

埃及的神明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神明的形态是人形,如冥神奥西里斯;一类神明是由抽象概念拟人化产生的,如秩序女神玛特。埃及神明中最引人瞩目的应是动物神,这一类神明具有动物的外形,如智慧之神托特有时以朱鹮形象出现,有时以狒狒形象现身;象征法老的荷鲁斯也会以鹰首人身的形象出现。埃及神明奇特的形象在罗马时代已变得难以理解,当代学者认为这些神明形象或源于动物崇拜,或源于对动物背后所代表力量的崇拜,而兽首人身则可能是动物拟人化的结果。

奥西里斯王冠残片 第三中间期—末朝时期(公元前1069-332年) 罗维戈研究院 青铜
伊希斯女神哺育荷鲁斯雕像 末朝时期(公元前712-332年) 青铜 威尼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雕刻神明形象的宝石 希腊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 碧玉 威尼斯考古博物馆

复活的密码

象形文字(Hieroglyph)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神圣的雕刻图案”,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日期、事件和国王的姓名,至中王国时期,象形文字的发展趋于成熟,广泛出现在陵墓、神庙和一些日用物品上。然而随着托勒密王朝的覆灭,这种古老的文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用象形文字书写的拉美西斯二世名字

1799年7月19日,在埃及的罗塞塔村,拿破仑的随军学者发现了一块黑色岩石,表面刻满当时谁也看不懂的古埃及圣书体、世俗体象形文字,以及古希腊文。通过三种文字的对比,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çois Champollion,1790-1832年)成功解读了罗塞塔石碑,象形文字终于再度复活,成为现代人与古文明对话的钥匙。

罗塞塔石碑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石料文书多凿刻或浮雕在神庙、陵墓建筑上。纸草文书则需用到书写工具,包括削尖的灯芯草笔、芦苇笔、更耐用的羽毛笔,以及裁纸刀和墨水。象形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一般会用红墨书写新章节的开头、文章结尾、日期、书写者名字,以及分割诗句,其他正文部分则采用黑墨,黑墨的原料是木炭或烟渣,红墨来自含铁的矿物质。

在法老时代的埃及,掌握书写技能的主要是书吏,他们负责记录各种事件、计算税率、清点牲畜等,这份工作父子相传,亦是官吏和祭司的重要来源之一。写字板是书吏身份的重要标记,书吏有两种写字姿势,一是站姿,用于书写较小的纸草,纸草贴在左臂上。另一种为坐姿,书写者双腿交叉,膝盖上放着支架或写字板。

生活在尼罗河与绿洲之中

古埃及的贵族非常注重仪容,男女都喜欢描画黑色眼线,这种混合了矿物质粉末和油脂的化妆墨被认为可以灭菌或驱虫,更有荷鲁斯之眼的守护意义。由于气候炎热干燥,上流社会普遍蓄短发或剃光头,佩戴由真发制成的假发、假胡须,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会使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假发,以保持头部清洁,避免滋生头虱。女性还会用梳子、发簪等工具精心打理假发,祭司更要剔除毛发,以示在神明面前保持洁净。

秃鹫形金吊坠 年代不详 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

从法老到百姓,所有埃及人都沉迷于香料带来的愉悦。混合着香料的油膏不仅可以作为皮肤保湿剂,还能放置在头顶,融化时便能让全身散发香气。装香水或油膏的瓶子通常细长优美,便于携带,有些饰物的形状更有宗教象征意义,起到护身符的作用。

古埃及人的衣服大多由亚麻制成,轻便舒适,透气凉爽,冬天则穿羊毛织就的保暖衣物。通常情况下男女都赤脚走路,在一些重大场合或需要出远门的时候,他们会穿草编的凉鞋,贵族则拥有皮质拖鞋。虽然服装简单,但饰品非常多样,最常见的饰物是一串系着护身符的宝石项链。王室成员和贵族喜欢用黄金,以及象征尼罗河的深蓝色天青石,民众偏爱斑斓的贝壳和彩釉陶珠。臂环、项链、耳环、手镯、脚镯也是常见的款式。

阿蒙霍特普三世圣甲虫戒指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1295年)金和彩釉陶器 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

晚期王朝时代的装饰风尚出现希腊化的趋势,项链上除了各色宝石之外,还以蜡制花朵、彩釉陶器制成护身符作装饰。

尼罗河沿岸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小麦、蔬菜等农作物,炎热的气候也有利于椰枣、无花果等果树生长。从旧王国到新王国时代,农人的生产生活形态几乎没有任何重大变化,他们熟悉狩猎、捕鱼和养蜂技巧,饲养牛、羊和各种禽鸟。

根据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食物残留、陵墓与神庙的画作显示,古埃及人的主食是各式各样的面包和浓稠的大麦啤酒,还包括豆类、禽类和多种蔬果如莴苣、大蒜、洋葱和石榴,也有炖猪肉、羊肉或者牛肉,烤鱼和煮鸟蛋也很受欢迎。埃及人还喜欢甜食,椰枣、蜂蜜、甜饼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壁画中。由于葡萄的种植需要密集的人力,装在双耳瓶中的葡萄酒因而成为财富的象征,在庭院中采摘葡萄及酿酒的场景也是壁画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永生传说

在古埃及传说中,太阳会在日落时被天空女神努特吞下,第二天早上又重获新生。人们相信在太阳西沉的地方是冥王奥西里斯统治的死后世界,那里没有苦难,只有永恒的生命。死亡被视为获得永生的一个过程,如昼夜交替一般让人再度复活。

葬礼祭司内斯-内布-霍特普小金字塔 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 石灰岩 特里亚斯特艺术历史博物馆

为了在永生的世界继续享受生活,法老和贵族将大量财富和人力倾注于修建宏伟的陵墓;墓室中放满各式各样的陪葬品;他们用防腐剂和香料保存躯体,等待灵魂重回身体;棺椁内放着《亡灵书》及各式护身符,帮助亡者在阴间跨越所有阻碍。这些丰富的想象和实践,造就了古埃及极度华美的死亡文明。

木乃伊与彩绘镀金木乃伊盒 希腊-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 威尼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来世观,因此他们建造金字塔,将遗体制成木乃伊。此次展览将展出戴有镀金面具的男性木乃伊、描绘亡灵死后前往冥殿的彩绘墓碑、来自底比斯神庙祭司的彩绘人形棺等珍贵藏品,为观众呈现了古埃及人独特的丧葬习俗。其中,戴有镀金面具的男性木乃伊高179厘米,身体以布带缠绕,制作成复杂的菱形图案。覆盖在头部的木乃伊面具彰显了他的贵族身份,脸部镀金,其它部分则绘有逝者向诸神敬献祭品的情景。古埃及人认为诸神的骨骼是银质的,黄金象征他们的皮肤,在制作法老与贵族的木乃伊时,他们也会用黄金打造面具,让木乃伊拥有永恒的完美面孔。

来自底比斯神庙祭司的彩绘人形棺 第21-22王朝(公元前1070–715年) 特里亚斯特艺术历史博物馆

意大利的博物馆机构拥有极其丰富的埃及藏品资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贵族已热衷于收集埃及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罗马的遗产逐渐为意大利所吸纳。此后的19世纪,大量考古探险队追随拿破仑的远征足迹到达埃及,带来了文物数量的成倍增长。本次展览展出的180件展品均来自意大利专门从事埃及考古研究的博物馆,力图呈现尼罗河两岸的生活风貌,并进一步探索古埃及人复杂的精神与宗教世界。

此次展览为公益性收费临展,门票全价30元,针对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有相应的优惠票价,观众可以通过官网售票系统、现场自助售票机、现场人工售票三条途径购买门票。展览将展至5月5日。

展览名称: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

展览时间:1月22日——5月5日

展览地点:浙博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