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4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举行,感受非遗传承中的她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4-09-13 19: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北京冬奥会上精美的颁奖花束将绒绣这一海派非遗推到世界面前,也让中国人再次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日渐走进现代生活,成为人们装点日常的重要部分。而这些将非遗薪火相传的传承人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她力量”。

9月12日下午,“传承之美——2024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在上海群众艺术馆举行。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传播者、城市文脉保护者齐聚一堂,分享他们的传承故事。

活动现场

上海市妇联主席张华介绍,今年市妇联牵头成立“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展现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的当代女性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希望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为全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贡献巾帼力量。”

作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评弹是最善于讲故事的。“评弹的书目、节目和唱段,都是以女性为主。”上海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高博文如此介绍评弹与女性的关系,在他看来,不管讲述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故事,评弹都是以女性为主,“说明评弹这个曲种一直尊重女性、爱护女性。”

高博文

从《花木兰》到四大美人,到近代红色突出的女性角色,再到《长恨歌》《繁花》《千里江山图》三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上海作品,都有评弹版本,这些作品中的女性更是其中非常突出的角色。

“评弹界还有许多杰出的女性艺术家,说明女性的智慧、女性对艺术的感悟非常高。”高博文说,评弹艺术虽然已经几百年了,但是在当下社会,他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活态的传承,不能脱离当今社会,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这是我们对非遗文化最好的继承。用好文化IP转化,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非遗活态传承,通过演出、讲座、教学、传播,让非遗走进当下生活,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引年轻观众。”

顾红蕾

织毛线曾是上海女性的“标志”。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批人,小时候几乎都穿过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花样时髦不输商场售卖的成衣。“绒绣”“海派绒线编结”非遗技艺的传播者、恒源祥集团党委书记顾红蕾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在恒源祥站柜台卖毛线,“一天能卖200斤”,“可见那个时候,织毛线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织毛线已经成了“非遗”,但它对顾红蕾依然意义重大,“我从来没有放下这根绒线,如何传承好它,成为我的使命。”

有百年“绒线大王”美誉的恒源祥,如何在新时代“舞动”一根绒线实现逆袭?顾红蕾印象深刻的有两次。第一次是2005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恒源祥集团共同启动实施关爱特殊儿童的大型公益项目“恒爱行动”。由恒源祥提供毛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编织爱心毛衣送给特殊儿童,19年来已编织超过144万件爱心衣物。

这根绒线的第二次重大逆袭是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编结的颁奖花束——绒耀之花。这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非鲜切花作为颁奖花束,不仅创造了新的奥运历史,更在世界舞台上绽放了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智慧之美。更让顾红蕾感动的是,编结残奥会颁奖花束的残疾人说,这项工作让他们特别有获得感。为更好地传承绒线花这项非遗技能,恒源祥在去年提出了“海派非遗公益合伙人”的构想——由政府赋能,企业对接社会需求,灵活就业女性或者残疾人人群完成非遗产品。顾红蕾说,“海派非遗公益合伙人”不仅为非遗的传承创造了新的价值,也为解决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治理开辟了新路径。“我相信,这也将成为这根绒线逆袭的第三次重要契机。”

朱燕

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一直有“吃糕步步高”的习俗。叶榭软糕有400多年历史,2011年被评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燕是一位80后,2016年她放弃了上海市中心收入可观的IT工作,决定回到家乡松江做米文化事业,并且成为叶榭软糕非遗传承人。家的味道总能给她前进的力量,“我们希望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发展松江大米相关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培养当地村民专业技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大家一起建设新农村”。朱燕以非遗叶榭软糕为核心,稻香民宿为载体,通过非遗体验、稻米文化传播,致力于推广叶榭软糕、松江大米的品牌文化、传承米匠精神。“我们与仓桥学校、叶榭学校、华政附小等诸多学校进行了联合非遗教学活动,diy体验让学生们非常喜欢。还有很多的亲子家庭、留学生也慕名前来,大家不仅觉得叶榭软糕好吃好看,同时对非遗文化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已开展了上万次非遗活动,有数十万的客户参加过。”朱燕说,在传承的基础上,她们不断创新研发产品,在口感、口味、样式和包装上,都让软糕得到了质的提升。希望在“非遗”引领下,探索开发乡村旅游新体验,带动乡亲就业,盘活乡村经济,打造趣味新农村。

俞菱

自媒体“跟俞菱逛马路”创始人俞菱,一直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守护那些印刻着城市记忆的经典小店。2018年俞菱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写了50家上海小店,到如今还有22%在原地存活着,成为这座城市记忆和文脉的一部分。

“我们一直说要保护10年以上的小店。”俞菱说,10年以上的上海小店,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已经有自己成熟的产品,有自己的老客人,什么都齐全了,它们的东西也特别有特色,才保留下来。

2019年以前,俞菱写文章帮助上海小店;2020年,她组织读者买买买帮助上海小店;2022年,俞菱通过直播传播上海小店;2024年,俞菱开始给上海小店直播带货,更直接地帮助上海小店。在俞菱看来,小店可以“近者悦远者来”,成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就像非遗产品一样,活得足够久,成为城市软实力中坚硬的一部分。

非遗集市

活动当天,群艺馆还举办了“海上繁花传雅韵非遗集市”,海派剪纸、徐行草编、上海绒绣、海派绣球、上海灯彩、崇明土布、顾绣、旗袍盘扣、非遗面塑、安亭药斑布、非遗香囊、棕榈草编、皮雕、香道……非遗女性传承人们带着自己的匠心手作,与观众们互动,一起感受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每位来到现场的观众还获赠了一本新书《海上她文创》。该书由上海市妇联联合新民晚报社新民周刊出版,记录了15位来自上海的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和创作经历,以及她们颇具代表性的75个文创作品,让人们在讲坛之外,能够继续阅读非遗中的中国故事、女性故事。

本次智慧女性读书讲坛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上海报业集团妇委会、新民晚报社新民周刊、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承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举办。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