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男孩手持弓弩虐猫并自曝以“杀猫为傲”,未成年人虐杀动物怎么办?
【中国绿发会讯】虐杀动物,对于那些关注动物福利和伴侣动物保护的机构、组织和公众来说,已不陌生。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这样的新闻,让人扼腕痛心。而每一条新闻背后,都是无辜的生命遭遇各种不幸。
更让人忧虑和恐惧的是,虐杀动物人群或正走向低龄化。近年来,涉及青少年和未成年人虐杀动物的事件呈高发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3月,发生了16起青少年虐杀动物事件!对于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危害正日益凸显!
近日,又有媒体报道在苏州市一小区内,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同学手持弓弩自曝虐猫。从视频中看,这名小孩哥还声称“以杀猫为傲,组织分散在各个学校”。小学阶段原本应该是未成年人认知发展和三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更是家校共育的重中之重。正常情况下,他们应该有很多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然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扭曲,竟让这位同学将虐杀猫咪当成一种乐趣?
图源:搜狐视频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背后所反映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生命健康教育缺位值得发人深思。毋庸置疑,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教育的第一道门槛,未成年人的心智尚处于渐趋成熟状态,心性不定,需要特别的保护和正确引导。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得第一时间得到父母及时的关注和心理疏导,他们仍然具有矫正、改过自新的节点和机会。
而本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母亲一直在附近,在周边群众的提醒之下,孩子的母亲竟然称,尊重孩子的“爱好”?!笔者不得不为之震惊,虐杀动物算得哪门子的“爱好”!这位母亲的行为真是让人嗤之以鼻。
视频截图,图源:法治进行时
也难怪评论区有人表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现在虐杀动物,难保长大不会成为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大多公众都对此事进行了声讨并义愤填膺,不管是出自于对孩子人格塑造的惋惜,还有对于其母的姑息和放纵的叹息,以及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担忧等等。
然而,现实却可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施虐者仍不知悔改地躲在角落里回味快感,如果不是迫于舆论压力,他们不会致歉更不会澄清,就静待着此事热度下降后,渐渐遗忘在大众的视线里。
通过残忍的方式虐杀动物,以动物的痛苦和不幸来满足个别人心理扭曲的欲望,不仅挑战了人类社会道德底线,而且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未成年人、青少年出现对动物蓄意实施伤害行为,相当于已经发出了危险信号,更应得到广泛重视和正确引导。
许多虐待动物与暴力行为关联性研究表明,一部分有暴力犯罪前科的犯人身上,或多或少可以发现他们在青少年和未成年时就已畸变的心灵, 虐待动物行为这个烙印通常就是其中之一。
这当中,生命关怀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可或缺。生命关怀教育重视教育的整体性,一方面,要重视一个人应该是“一个心理-生理-社会的整体的人”,同时生命关怀教育的过程,就包含着他们如何正确理解生命过程、如何处理与周围事物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学生创造或探索丰富生活情境机会的过程。
2024年全国两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提出《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赵皖平认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较为注重智力的开发和教育,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未成年人轻生、虐待动物等事件时有发生,广大青少年对生命的意义还没有充分理解。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教材,非常有必要。
对虐杀动物者,仅限于媒体的关注和网友的口诛笔伐,显然缺乏足够的震慑力。因此,从生命教育纳入课程教材,到家校共育为孩子培养正确的三观,再到动物虐待专项法律的亟待出台,面对虐杀动物事件的频发,以及黑色产业链的形成,我们必须有所行动,从青少年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大格局出发,通过教育引导加依法惩戒的方式,减少甚至杜绝这种有悖于人类文明的虐杀行为的再次发生。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编译 | Wendy
审核 | Moretti
排版 | Moretti
参考链接:
1.苏州通报“某小区内一小学生手持弓弩虐猫”:有过打猫行为,不存在小团体,已批评教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423293696069195&wfr =spider&for=pc
2.3个月内16起让人心痛的青少年虐杀动物事件就在你我身边!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Y2OTcwNg==&mid=2247 510319&idx=1&sn=85dee0afae62d9feb3dd04f4527ec23e&chksm=e902a612617df1688f9c54acda843791451ef5d485a0f500d165e2b5c46a71beacf7db76646b&scene=27
3.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851877038766081045&track_id=DF3091E8-768A-4CD8-BC66-1AB263D98B80_731481584129
本文来自“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