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疤痕护理科普全解析:从理解到预防的全面指南

2024-09-11 16: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封面图片——图片来自网络

       疤痕,这个听起来或许有些让人不悦的词汇,实际上是创伤修复的产物。当我们的皮肤受到损伤时,身体就会启动修复机制,试图让伤口愈合。但有时候,这个过程并不完美,就会留下疤痕。疤痕不仅影响我们的外貌,还可能给我们的心理带来阴影。不过,别担心,现在的医疗护理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护理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疤痕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形成、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来预防和减轻疤痕。

       一、疤痕的奥秘:形成与类型

       疤痕的形成是皮肤在受到创伤后进行修复的结果。当皮肤受到损伤,如切割、烧伤或手术等,身体会启动一系列的修复过程。这些过程包括炎症、细胞增殖和组织重塑,最终目的是恢复皮肤的完整性和功能【1】。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过多的胶原蛋白,导致疤痕的形成。

       疤痕有多种类型,包括常规疤痕、增生性疤痕、疤痕疙瘩和萎缩性疤痕。常规疤痕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与伤口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并逐渐变平、变淡。增生性疤痕则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红肿且有时伴有疼痛的肿块。疤痕疙瘩是一种特殊的增生性疤痕,通常出现在胸部、背部或肩部,并可能持续增大【2】。萎缩性疤痕则表现为皮肤凹陷,常见于烧伤或其他深度创伤后。

胸口瘢痕疙瘩——图片来自网络

剖腹产术后瘢痕——图片来自网络

       二、疤痕的影响:不仅仅是外观问题

       疤痕不仅影响我们的外貌,还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一些人来说,疤痕可能导致自卑、焦虑甚至社交障碍。特别是在面部、手部或其他暴露部位的疤痕,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自我评价的下降。

面部外伤后瘢痕——图片来自网络

痘坑后瘢痕——图片来自网络

打耳洞后形成的瘢痕疙瘩与手术后的对比图——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心理影响外,疤痕还可能对身体功能产生影响。例如,位于关节附近的疤痕可能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影响运动能力。在更严重的情况下,疤痕可能导致皮肤紧绷、疼痛或感觉异常。

       三、科学护理:预防与减轻疤痕的关键

       为了预防和减轻疤痕的形成,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护理步骤和方法:

1、术后伤口换药:

      常用的换药步骤包括换药前准备、去除敷料、观察创面、创面周围皮肤消毒、创面消毒、包扎固定。

       手术后患者如何自己换药:

第一步,先观察伤口大小、外形以及有无敷料打湿,是脓液打湿还是血液打湿。

第二步,拆除表面敷料,观察伤口外形、大小,有无伤口红、肿、热、痛,有无溢脓和溢液的现象。

第三步,使用碘伏棉球进行消毒,如果为清洁伤口,应从内向外消毒,污染伤口从外向内消毒,共计三遍,不能反复消毒。

第四步,消毒结束后,使用纱布覆盖在伤口上,应覆盖伤口外5公分。

第五步,纱布外贴敷胶布,按皮肤朗格线(皮肤张力线)进行贴敷,通常与身体长轴呈垂直。

2术后伤口拆线:

      拆线也是疤痕护理的重要一环。不同部位的拆线时间是不一样的哦!

面颈部:45日就可以拆线了。

下腹部、会阴部:一般需要67日拆线。

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需要79日才能拆线。

四肢:通常需要1012日拆线,近关节处还可能再延长一些时间。

减张缝线:需要至少14日才能拆线。

       当然啦,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拆线时间还是要听医生的建议哦!

       注:对营养不良、切口张力较大等特殊情况可考虑适当延长拆线时间。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迟拆线时间。

3、伤口减张器具的使用:

       伤口减张器具,如减张器和减张胶带的使用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疤痕两侧张力减少,进而防止疤痕的形成。使用减张器前需先将皮肤消毒晾干后再进行操作,根据伤口的长度裁剪出适宜的大小,不要同时撕开两侧的被膜。使用减张胶布时,可以顺着疤痕的方向,从疤痕的两侧将疤痕贴住,尽量让胶布垂直于每段疤痕,疤痕的拐弯处也不能放过,减张胶布之间如果有重叠,不平行等情况一般是不影响效果的。在撕开减张器时,以手指轻压,确认粘贴好后,撕开对侧被膜,然后粘贴。最后可以使用干净的棉签轻压空隙,使背胶更加牢固服帖。接下来调节减张力度,注意每次调节一格,依次进行,循序渐进,注意各间隙距离应该相等,减张力度均匀,需要达到减张器之间的皮肤微微隆起的状态。

皮肤减张器的原理——图片来自网络

4、疤痕压力疗法:

       疤痕压力疗法是一种通过施加压力来预防和减轻疤痕增生的方法【4】。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形成的疤痕以及预防新的疤痕增生。在使用压力疗法时,要选择高弹力纤维或有弹力的绷带作为加压材料。治疗时间要持续24小时以上,并坚持三个月或半年左右,直到疤痕变软、变白为止。虽然这种疗法的显效慢,但是防止疤痕出现增生效果是很不错的。在使用压力疗法的期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抹疤痕的药物,效果会更好。

手部关节处瘢痕使用压力疗法——图片来自网络

5、药物治疗与辅助疗法:

       除了上述的物理护理方法外,药物治疗也是预防和减轻疤痕的重要手段【3】。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些祛疤药物,如硅酮凝胶、祛疤贴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软化疤痕、减轻色素沉着并促进皮肤再生。此外,一些辅助疗法,如激光治疗、射频疗法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疤痕的外观和质地【5】。

进行瘢痕注射治疗中——图片来自网络

四、个性化护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疤痕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护理方法也需要个性化定制。例如,对于增生性疤痕和疤痕疙瘩等较为严重的疤痕类型,可能需要采用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注射治疗或放射治疗等【6】。而对于轻度疤痕或预防性护理,则可以通过上述的物理护理方法和药物治疗来达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护理的时间点也非常重要。在伤口愈合的初期就开始进行科学的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疤痕的形成。而如果疤痕已经形成并稳定下来,那么护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改善疤痕的外观和质地上。

五、心理支持:疤痕护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疤痕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那些因疤痕而感到自卑、焦虑或社交障碍的患者来说,心理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医生、护士和家人朋友可以通过倾听、鼓励和支持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疤痕带来的挑战。同时,一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也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总之,疤痕护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通过科学的护理方法、个性化的护理策略以及心理支持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疤痕的形成和影响。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万红双,刘艳红,高钟镐,.炎症反应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4,53(09):571-574.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4.09.019.

[2]郭晓菲.瘢痕疙瘩的形成原因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7):199-201.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4.17.57.

[3]Khatery BHM,Hussein HA,Abd-El-Raheem TA,et al. Assessment of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y!]. Dermatol Ther2022,35(10):e15748.

[4]MENG S, WEl 0, CHEN S, et al. Mi R-141-3p-functionalized exosomes loaded in dissolvable microneedle arrays for hypertrophic scar treatment!]. Small, 2024,20(8):e2305374.

[5]侯智慧,高翔,谷明娟.点阵CO_2激光联合PRP治疗面部外伤缝合后瘢痕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24,33(08):38-42.DOI:10.15909/j.cnki.cn61-1347/r.006447.

[6]崔钰婷.全程精细化护理在减轻头面部肿物切除手术瘢痕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C]//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24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4:1.DOI:10.26914/c.cnkihy.2024.01463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