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庭正被解构?(上)——新时代与新伦理
从晚婚到不婚,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于组建家庭失去兴趣,延续了几千年的婚姻制度断点隐现。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一人户”家庭达到1.25亿户,占比超过25%。
调查显示,现在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在持续降低。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7.95岁,而十年前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是24岁。初育年龄更是不断推迟。例如,上海市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生育年龄已达到32.56岁。
另一边是,以新代旧的“解缚”,“断亲”让大家庭单元日益“破碎化”。
春节期间,社交媒体上,亲戚二字几乎总是和“吐槽”联系在一起。在经历逃离、拉黑与试图和解之后,年轻人找到了亲戚关系的新解法:断亲。
有人因为空间距离的分隔而不得不“断亲”,有人因为亲缘交往的负面体验,发现“断”了更好。
不得不承认的是,“断亲”现象已是一种社会事实,且是宏观环境下家庭关系变迁的必然表现,以至于年轻人从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维度走出乡土大家庭。
究竟是什么打碎了家庭制度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地位?
一方面,“寒窑虽破能抵风雨”,个体能够借助这种小的社会单元抵御风险,另一方面,社会也借助婚姻制度确立起最基本的社会利益联盟,然后使得个体慢慢形成归属感,也使得社会变得有序和稳定。
但如今,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无孔不入的商业、爆炸的信息以及科技……短短几十年的变化程度超过了过往数百年,甚至从某些角度来看超过了数万年人类演化的幅度,这让过往基于原有社会结构和科技发展程度下所形成的观念与结构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具体而言,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传统的家族联系和单位联系进一步式微。
城市化进程带来大规模人口流动,数以亿计的人跨地域工作和生活,同一个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也可能居住在不同的、相隔很远的地方。
家庭成员聚少离多,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小家庭更为独立,家族式的心理与现实支持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脆弱的业缘、利益缘,连恋爱、婚姻也进入“速食时代”,从“天长地久”到“能撑多久”。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不是童话故事,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财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资料的优化组合方式,更像两个经济人组成的“经济合作社”和利益共同体。
作为理性经济人,两个人只有在婚姻阶段的共同所得大于单身时的分别所得之和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结婚。
然而,在这个越来越理性和个人主义的社会里,越来越多人觉得,一份婚姻关系的成本大于它的收益,它要人们投入很多,但未必能提供所有付出的回报。
与此同时,随着个体崛起,从斜杠青年到一人公司,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CEO,企业、单位的维系力也持续衰弱。
随着所有这些针对单身生活和个人自主的障碍逐渐消除,社会迫使人们结婚或违背自身意愿留在婚内的能力也被大幅削弱,人们不再需要通过结婚来建构成功的人生或长久的关系。
《行将到来的世界改革》一书的作者菲迪南德·伦德伯格指出:“家庭正濒于灭亡的边缘。”心理分析学家威廉·沃尔夫也认为:“除了照顾出生一两年的婴孩之外,家庭已经名存实亡。”
现代社会完成了对传统婚姻、家庭的解构。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表现出“体力→脑力→机械力→电力→电脑→人工智能→性别机器人→后人类社会”这样一条演变规律,新伦理也由此诞生。
一是,婚姻从单重模式到多元模式,传统一夫一妻制和家长制亘古不变的根基被动摇。
一方面,准同性恋现象层出不穷,志同道合的闺蜜抱团一起生活,诸如《欢乐颂》五姐妹的生活模式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一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从经济能力切换到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人与AI组成家庭也将主导新社会关系。马斯克在2023年早些时候宣称,将推出猫女机器人,成为男性消费者的“完美伴侣”。这种机器人有着猫女的性感外表,据称可以包揽家务、打理主人的生活,甚至可以生孩子。
二是,从人口生育到生育智能,伦理与科技的碰撞将改变人类生育的内在逻辑。
人造子宫将妇女从“性和生育活动中备受专制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生物学母亲或将易位于“机器母亲”。未来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加上人类伴侣的性别,进而借助3D打印技术分娩“小宝宝”。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看似遥远的事情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人类眼前。
三是,随着原子化趋势日益明显,依赖于社会关系的道德秩序也面临着解体风险。
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而又稳定的社会联结基础之上的。
当家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均告衰落,建立于其上的道德秩序自然摇摇欲坠。这种内部松散、缺乏组织能力的社会结构往往还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金钱、权力原子核化,知识、道德则被边缘化;先富者原子核化,后富者则被边缘化。社会原子化造成的弱势群体,在其自救乏力而社会救济又缺位的状况下,将成为悬在社会安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未来家庭还将出现哪些新的变化?请关注福卡智库后续文章《家庭正被解构?(下)——人机之恋不再是幻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