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述沈阳 | 生在通济仓胡同

2024-09-14 14: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霍桂兰是奉天大鼓表演艺术家,她的父亲霍树棠是奉天大鼓的代表人物。她自幼随父及老弦师贺宝升学艺,1953年在北市场六合茶社首次登台,1959年加入沈阳市曲艺团。霍桂兰的演唱风格高亢嘹亮,吐字清晰,尤其以《百年长恨》中的“坦儿调”和《陈兰香翻身》的“四截腔”最为精彩。退休后的霍桂兰依然活跃在沈阳的曲艺舞台上,作为非遗传承人还热心培养年轻的曲艺人才。这一系列口述纪录就是曲艺学员在课余时间与沈阳视觉文献馆合作完成的。

我是38年4月29出生,阴历,在通济仓胡同*。印象里一进胡同口有一个大铁门,那是什么单位我记不住了,我爸说是个衙门,叫什么衙门我也不明白。进胡同还得往北拐一下,进咱们的大院,叫余家大院,是我嫂子娘家的,我哥就跟这房东的女儿结合了。他们家具体是干什么的我就记不清了。那大院全是搞艺术的,住的全是艺人,叫“艺人大院”。

*通济仓胡同:现名通济仓巷,根据《沈河地名》记载,此地在清代有储存救济物资的通济仓而得名。

1920年代奉天省城地图标注通济仓胡同位置 资料提供:郑英杰

有唱二黄的、唱戏的、唱各种大鼓的,对面还有个小角门,里头住着踩钢丝的、变戏法的。唱二黄的有杨大菊*,她后来上天津了,她唱单段挺红,长得也好看,大菊姐比我大不老少呐!唱大鼓的有我芮干佬,有名的,叫芮伯芝*,还有我爸*。那阵儿也没有徒弟,我才不点儿几岁。

*杨大菊:清唱二黄演员,生卒年不详,四十年代在沈阳北市场六合茶社、玉明茶社、福和茶社演出。1948年随霍树棠至北京桃李园茶社演出,五十年代初到天津演出。

*芮伯芝:平谷调大鼓艺人,生年及籍贯不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沈阳演出平谷调大鼓名噪一时,代表曲目《绿牡丹》。曾在伪满奉天放送局连播《刘公案》。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播讲长篇平谷调新书《暴风骤雨》。1960年逝世。

*霍树棠:奉天大鼓艺人,满族,1902年生于北镇。拜奉天大鼓老艺人冯景和为师学艺,十六岁时随师父到沈阳,开始独立演出。1928年3月被选为奉天改良书曲研究会副会长,百代唱片公司曾为他灌制《南北合》《百年长恨》等唱片。1942年在小河沿参加电影《艺苑情侣》的拍摄,成为第一个上银幕的奉天大鼓演员。1949年3月8日,沈阳曲艺协会成立,霍树棠被选为副会长。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作为辽宁的代表到北京演出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期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他被选为常务理事。196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分会成立,他被选为副主席,不久被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逝世。

离我们大院不远,不在我们院里,我记得是个楼*,里面是信佛的还是信什么的,有印象,记不住了,也念什么经的,听不清。

*根据史料记载,该机构应为万国道德会奉天省总分会,京津及东北女艺人在解放前为寻求庇护多参加此组织。

我们那胡同出去就是帅府,那时候太小,对帅府没有印象了。但是,听我爸说净是在那上堂会。我爸最开始在小河沿唱,后来大帅看见我爸了,把我爸请到帅府上堂会。每次唱完都给赏钱。我贺大爷叫贺宝升*,给他弹弦,说两个大兜,你就装呗,那么些。我爸也傻,告诉够了,够了。

*贺宝升:奉天大鼓弦师,生于1898年,新民县人。九岁随父到奉天,拜师学弹三弦。出徒后为奉天大鼓名家傅翠云、王桂影伴奏,多次到大帅府唱堂会。1931年,奉天鼓王刘问霞以优厚待遇将其聘为公余茶社坐弦,为刘问霞改革奉天大鼓做出极大贡献。四十年代后开始为霍树棠、郑奇珍等人伴奏。1959年加入沈阳市曲艺团,被选为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会员。1961年逝世。

清代子弟书唱本《忆真妃》书影 资料来源: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在我爸怀里,就听马嵬坡下*,拍拍睡着了。我开始学是我贺大爷给吊嗓子,在家,我妈给买好酒,做好吃的,请我贺大爷,天天给我排练。为什么我嗓子没出来,光有高没有低呢,我贺大爷说,女孩子必须有高,低不主要。我爸说,我孩子光有高,不搁弦儿压。他俩老叽咕。我贺大爷好,他们都是磕头的,那阵儿讲磕头的。

*奉天大鼓传统曲目《忆真妃》第一句唱段:“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

刚开始学的时候我爸就可《忆真妃》,那叫开坯子。先学难的,后学容易的。再学就是女孩那些戏, 《宝玉探病》了,《露泪缘》《百年长恨》……那阵儿我还没有十岁,才几岁,我爸爸带我喊嗓子,喊马嵬。完我也喊,在小南门里,我们那往小南门这么来,搁那洞进,从那洞出去,出去就能看到教堂的俩塔尖。边上是城墙,在城里,城墙边上,我爸在那喊嗓子。

1943年4月20日《盛京时报》电台节目预告 霍树棠表演奉派大鼓《马潜龙走国》 资料来源: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

我爸说大书的时候我很小,《马潜龙走国》《彩云球》《粉妆楼》,就这么三部。他在哪说?不在场子里,不在园子里,在电台说,到点就说。我一哭我妈就把戏匣子打开,小日本的,就这么大,一般家没有,咱家还有,不错呢。我妈说,你听,你爸说话呢,你别哭了,听你爸在里头说话呢。我说,这里头也装不下我爸呀!过会儿,我爸回来了,袖筒里给我带点糖,带点贺儿了,牛肉吃够了,我爸爱吃牛腱子,回回给我带牛腱子。那时候我爸挣得多,我家条件好。

我们家离中街可近了,中街不像现在这么豪华,有几个楼,我记不住了。我妈爱穿,逛街买衣服,买首饰,买旗袍。我妈带我去,就那么远也坐马车,马拉着,人赶着。也坐人力车,我坐我妈怀里,前边搁个人拉着。那时候还下馆子,净上大地方,什么香雪、恩德园、勺园。我爸带我们几口,都上大饭店,条件好。

口述人:霍桂兰

采访:陈驰 杨树

文字整理:陈驰

编辑:杨树

史料收集:陈驰 郑英杰 马军立 谷向鹏 杨硕 杨树

视频拍摄:杨树

视频剪辑:陈驰 杨树

字幕/校对:陈驰 杨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