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吉林日报:珍宝出深山 演绎新价值 ——解析长白山人参“文化密码”

2024-09-10 10: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去年7月,吉林省民俗学家曹保明与森林号子传承人王守用在二道白河宝马林场的老林中发现了至少百年以上的长白山人参“兆头”。“兆头”,是挖参人采参后在松树干上留下的“记号”。这既是挖参人给自己做的“记号”,同时也告诉后来挖参人“此处有货还小,给你们留着呢”。砍兆头,是长白山悠久人参文化的鲜活记录。

人参,百草之王、“东北三宝”之首。有文字记载的长白山人参采挖活动达1700年之久,人工栽培史也有400多年。随着山参的采挖,人参故事和传说等民间口头文学早在1500年前就已有流传。

超凡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独特“放山”习俗和加工炮制工艺,多种因素组合成了长白山灿烂多姿的人参文化现象。

人参何以构成文化现象?

西汉末年《春秋纬》有“瑶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泽之祠,则瑶光不明,人参不生”之句,把人参的生长与天象结合起来,可谓是人参文化的最初萌芽。

我国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有4900种左右,为什么单单有人参文化?长白山有2000多种植物,而形成神话传说的只有人参。

这离不开人参的药用价值。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百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药王孙思邈《千金方》曾收录了445个含有人参的医方。唐代,经敦化城向京城朝贡的贡品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采自长白山的上等老山参;明代,长白山采挖人参已成为放山的主要一项,放山人也形成了独特的职业集团;清代,设打牲乌拉衙门专管采挖人参,并在户部之下通过有关机关控制采参。

长白山人参被应用的1700多年历史中,人们的基本共识是:人参是采天地之精华,具有大补元气、扶正固本、抗疲劳、抗衰老、抗缺氧、抗癌等多种功能。

人参以“神草”之姿被推向崇拜的巅峰,其中,除了人参天然独具的药效之外,更多的还有文化意义的赋予。而人参文化的形成过程,更离不开长白山“神奇”“博大”的地域特色。

结合劳动过程,长白山挖参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编织着充满理想、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参故事、传说、神话、放山习俗、民间说唱、小戏、民间剪纸等艺术形式。随着人们的意愿,人参变幻成穿红肚兜的“人参娃娃”、头插红花的“人参姑娘”、善良的“白发老翁”等,他们神奇地出没在长白山深山幽谷中。无论哪种形式或哪个形象,表现的都是长白山地域挖参人的善良、勤劳、互救互济、不畏艰辛等优秀品质,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月24日,抚松县再次举办“长白山老把头节”传承祭拜仪式。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六日,相传是山神老把头孙良的诞辰,人们每年都通过各种活动纪念他挖参的传奇经历和奋斗精神。这项记载于1930年《抚松县志》中的民俗活动,2021年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参这一天地灵草自然而然地寄托着中国人的某种情怀与追求,可以说,从人们认识人参的那一天起,它就被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烙印。源远流长的人参文化,亦成为人参穿越数千年时光依旧巍然屹立为“百草之王”的“精神根脉”。

人参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棒槌!”“什么货?”“四品叶!”“快当快当!”……

每年农历六七月份,在中国野山参孑遗之地长白山区,仍然沿袭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放山。2008年6月,这种被称为“放山”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习俗是一代又一代的放山人在与人参相会前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

年过七旬、有40余年采参经验的“参把头”公方兴介绍,“放山”有一整套术语和流程:入山后要搭建老爷府;“拉帮”进山时,人数去时为单,以求归时为双;寻参叫排棍,排棍不得多言;尤其看重梦兆等。发现人参,用红绒绳系之,并伏地叩拜山神老把头;抬参必须抬大留小。

“最重要的规矩,人参籽永远不往家拿,30年后又是一颗好人参。”公方兴说,“还要在附近树身砍出‘兆头’,标记放山人数和出土人参的品叶。下山时,住过的窝棚不得拆掉,剩余的米盐不能带走,为的是留给后来人用。”

曹保明认为,这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文化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放山的种种禁忌,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长白山独特的人参文化,这也是放山人的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

与参与感十足的“放山”习俗不同,陈列在博物馆内,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人参采集、栽培、加工、应用的历史以及参俗文化的“静态”展示,同样是呈现和传承人参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整个造形似‘参’字,中间又包含有‘人’字。” 抚松县人参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龚振东指着一棵参龄近100年的野山参标本说,“这可称为我们的‘镇馆之宝’。”作为全国第一家人参博物馆,抚松县人参博物馆共展有人参标本、采参工具、人参艺术品、人参文化书籍等上万种馆藏,全方位展示了人参的采挖历史、应用历史、栽培历史、加工历史和独具特色的长白山人参文化。

刷参、系绳、挂参、撸须、归尾、成体、阴干……经过一系列精细复杂的炮制工序,一棵棵颜色棕红、角质透明的人参如艺术品一般在王俊良手中诞生。今年55岁的王俊良是通化福参源特产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家族从1872年就开始世代从事长白山野山参采挖和炮制工作。人参炮制技艺作为人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9年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3年9月,吉林长白山人参栽培系统被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老把头节”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参采集习俗、栽培技艺、炮制技艺等文化要素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让人参传统文化“基因”延绵赓续的同时,也推动了人参文化“升温”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人参文化如何赋能产业发展?

任何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文化的发掘和注入。人参文化作为人参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可为人参附加值提高、品牌打造赋能,又能为涵盖人参采集加工、科技创新、文旅体验的全方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多可资探索的新思路、新方向。

从5月开始至9月,抚松县人参开市节、“参王”大赛、“开秤节”“端(开)锅节”“人参节”等大大小小民俗节日相继展开,一年一度的“人参节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已举办38届。通过举办节庆、产业大会等方式,充分展示长白山人参文化资源,提升长白山人参品牌价值,以文化赋能人参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地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共识。

“人参文化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昊表示,“重视人参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许多做人参产品的企业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纯粹以进行人参产品的生产、销售来获利并不是明智的行为,文化是影响产品独特性、实现竞争力的一种重要因素,没有了它,产品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参文化内涵作为附加价值,对于产品的研发、销售方式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在延边,从日常食用的人参米、红参片、红参液到日常用品,再到各种人参药品、补品,人参产品品类涵盖食品、化妆品等,人参产品品种达300余种。昔日,被誉为“千草之灵,百药之长”的人参,如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与人参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发展密不可分。“人参文化氛围的形成,会使我们的人参产业大有可为。”从事人参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30多年的龚振东对此深有感触,“推动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认同、情感共鸣丰富消费体验,将有力推动人参产业提质升级。”

在日前举办的省歌舞团成立70周年专场演出中,一段曼妙多姿的舞蹈《人·参》获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精彩演出使观众在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中多维度了解吉林人参文化、吉林地域文化。“人参是吉林的符号,它代表着吉林独有的民俗、历史。” 导演之一唐文娟表示,“我们用时尚手法重新包装,融入大量的传统东北舞蹈元素,让古老传说焕发新生。”

以艺术再创作,赋予人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基于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化表达,为人参文化“破圈”提供更多可能。歌曲《国参传奇》《最美人参花》、电视剧《参工传奇》、音乐舞蹈史诗剧《人参之路》、文化著作《中国人参食谱》《走进人参》……通过加大人参题材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以文艺为媒介,更多人感受到了人参文化的魅力。

原标题:《吉林日报:珍宝出深山 演绎新价值 ——解析长白山人参“文化密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