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放不老”:手迹与文献里的一代报人赵超构
林放,是新民晚报社老社长赵超构的笔名。这两个名字和他的作品,曾随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
2024年9月9日,是中国大陆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的纪念日,当日,“林放不老——赵超构手迹暨《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展览”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展览通过大量第一手的原版书、手稿、文献、摄影等展现赵超构先生的生平故事、道德文章,也包括郭沫若、赵朴初、王蘧常、启功等名人的墨宝。
“林放不老——赵超构手迹暨《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展览”现场
巴金曾说,在他身上“找到了旧日的友情”。夏衍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记者,而不是新闻官”,他的一支笔能深远地影响读者。
赵超构,原名景熹,笔名林放,1910年5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文成县龙川村。1938年起参加《新民报》工作,写了大量评论时政的文章,针砭时弊、见解独到。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媲美爱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延安一月》;主持创办新中国第一张晚报《新民报 晚刊》(后更名为《新民晚报》),恰似“燕子”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他60余年手不停笔,写出了新闻性杂文万余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此次由新民晚报社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主办的展览用近百件(套)珍贵的赵超构手稿、手迹和摄影作品及相关文物,展现赵超构先生的生平故事。
“以文物展览的形式,表现报人和他的事迹。”展览策展人李天扬对澎湃新闻说,“虽然展出的文物年代并不算久远,但全部以真实文物讲述时代和个人故事,挺有意思的;而且在上海新闻出版博物馆办展,也很贴切。”
展出现场
从《延安一月》到“未晚谈”
今年除了赵超构先生诞辰110周年、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还是《延安一月》出版80周年。故此,展览的第一个章节“延安行”,献给这部传世名作。
1944年,赵超构先生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赴陕甘宁边区。在延安,他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界人士和干部群众,回重庆后在新民报上连载《延安一月》,第一次在国统区公开报道延安的真实情况,并于1944年11月由新民报社出版单行本,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的《西行漫记》”。
1944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与中外记者合影,朱德后面为赵超构
“《延安一月》在重庆一共印刷出版了三版,此次展览在历史上首次将三个渝版集齐并公开展出。”策展人李天扬说。同时展出的还有《延安一月》(上海版)赵超构题赠本、日文版及延安赠赵超构的毛毯等相关文物。“其中毛毯也有一段故事,这条毛毯原是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时,纺织工厂送的一条羊毛毯子。赵超构后来将这条毛毯送给了邻居家孩子,14年前,赵超构100周年诞辰时,邻居孩子把毯子捐赠给故乡文成县博物馆。”
《延安一月》初版本
《延安一月》初版本及再版本、三版本首次聚齐展出
第二章为“未晚谈”展出的是赵超构的手稿。“未晚谈”之名是我国新闻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杂文专栏。1982年1月1日报纸复刊以后,再次成为赵超构先生的杂文专栏,一般刊于副刊“夜光杯”头条。复刊第一周,即发表6篇;第一个月,发了17篇;复刊10年,发了500多篇。最后一篇,是《说话和听话》,发表于1992年2月24日,在此前11天,赵超构先生逝世,此稿署“林放遗作”。展出收藏在上海市档案馆的赵超构1991年的部分“未晚谈”手稿复制件和《赵超构小传》等手稿原件,还第一次展出黄永玉画的“未晚谈”老黄牛头花的原稿。
赵超构手稿(上海市档案馆藏)
《赵超构小传》手稿
陆俨少的书法《满庭芳》与黄永玉画的“未晚谈”老黄牛头花原稿
尺牍手稿与光影间的温情
第三章为“尺牍情”。这一章节最主要的信是赵超构先生写给孙子赵丰、赵扬的家书,透出浓浓的祖孙情。同时展出的还有数通赵超构先生与名人、作者、读者的通信。其中有许多赵超构先生指导孙子读书的内容,透露出他的读书喜好和价值取向,饶有趣味。征集到数通赵超构先生与名人、作者、读者的通信,同样珍贵。特别有意思的是,赵超构致黄佐临和黄佐临致赵超构的信分别藏于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档案馆,这次两位老友的往来信札在展厅聚首,诚佳话也。
赵超构致黄佐临信
展出现场
赵超构写给孙子赵丰的信
赵超构题《柳亚子先生百岁纪》
展览的第四章为“光影间”。赵超构爱好摄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首批会员。1959年,筹备成立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赵超构先生任筹委会主任,但他摄影家的身份却时常被忽略。展览展出有数幅赵超构先生在背面题词的照片,记录了拍摄的时间、光圈、速度和所用滤镜。
展出现场
赵超构摄影
赵超构摄影与背面的字迹
其中一幅摄影作品是两位戴着帽子的男子在水边的背影,从照片背面的文字可知,这是叶圣陶和刘尊棋。
“百姓家”中的文物与“新民汇”里的名家
展览第五章为“百姓家”,源自“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与“创刊于1929年”一起印在新民晚报的报头之下,天天与读者见面。“《新民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战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这是赵超构先生写下的名言,也是他的夫子自道。身居高位的他,一直把自己当作寻常百姓。这一篇章展出他的各种手迹和文物,有的存在他自己家里几十年,更多的则飞入了其他“百姓家”,件件见精神。其中收藏在文成县博物馆的赵超构的部分生活用品和最后一年的记事台历,先生亲笔记录了他的行止,这是他生命的最后印迹。
现场展出的文物
第六章为“新民汇”,汇聚了郭沫若、赵朴初、王蘧常、启功、华君武、贺友直等名人的墨宝,同时也有陈铭德、张慧剑、程大千、姚苏凤、冯英子、钱谷风、张林岚、沈毓刚、董天野、乐小英、冯小秀、郑辛遥等几代新民报人的作品。
其中,一代章草大家王蘧常先生九十岁时书联贺新民晚报创刊六十周年:“书法一代新民手挼花甲,多闻晚报心念苍生”,书风朴茂雄厚,章法见出错落变化。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启功为新民晚报六十周年庆所书有“崇朝一幅新闻纸,觉世醒人六十春”等。此外,现场还展出了郭沫若的两幅书法,其一曾长期悬挂在赵超构的书房之中。
现场展出的郭沫若书法之一
王蘧常先生九十岁时书联贺新民晚报创刊六十周年
启功书法
展出现场的赵朴初书法
一代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先生与新民晚报交谊极深,他为新民晚报创刊七十周年所绘的漫画诙谐而趣味十足,画一推车女子在石库门边问一对爷孙俩,上题有“等啥人?勿等啥人 等夜晚。”
贺友直先生为新民晚报创刊七十周年所绘的漫画
展出的漫画家郑辛遥为赵超构所绘画像
《赵超构传》手稿 张林岚
此次展览由新民晚报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主办,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文成县委、文成县博物馆、赵超构研究会作为支持单位,将展至9月22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