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中国开发卫星的德国人高法睿:抓住商业航天机会将带来更多希望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24-09-09 18:36
来源:澎湃新闻
未来2% >
字号

9月9日,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法睿(Farid Gamgami)对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表示,如果能够抓住商业航天的机会,适时做出突破和改变,将为航天产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希望。

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法睿。

高法睿来自德国,拥有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和海德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在空间运输、探索和地球观测等领域工作。一直从事大卫星开发的高法睿后来进入柏林一家太空中小型企业,担任首席战略官,这是他第一次踏入小卫星研发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原先开发大卫星时的大规模、长周期不同。这段经历也让他感到充实。

高法睿表示,商业航天起源于美国,中国快速崛起,欧洲也紧随其后。“中国是第一批航天商业化的国家,中国的战略非常好。”他表示,如果能够抓住商业航天的机会,适时做出突破和改变,将为航天产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希望。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商业航天企业,虽然面临着非常多的竞争,但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有着良好合作伙伴关系,详细的商业计划,以及政府的支持,这些都将驱动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让商业航天产业变得更有活力。

今年6月,高法睿加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担任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已经是崛起的国家,而且它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实力是非常强的,中国正在为全人类探索太空做出非常领先和卓越的贡献。”高法睿表示,中国非常期待与他国开展合作,这与他产生了共鸣,“在中国,之前没有外国人有这么大的殊荣可以在航空航天领域来担任高管,所以我感觉特别荣耀,不能拒绝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高法睿说,目前其所在实验室的重点工作是在卫星开发中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设计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卫星生产需要这些技术,卫星的稳定和稳健运行也需要这些技术。”

高法睿对于人工智能对卫星领域的影响非常有感触。他表示,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在卫星上直接储存或处理数据,而无需把数据带回地面处理,减缓了存储压力。

空天海洋等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汽车等传统行业不同,前者是无法实现规模生产的定制化行业,“比如带着特殊使命的卫星都是定制化的,如何减少卫星的运营成本,是卫星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高法睿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研发卫星、空间飞行器的设计效率,从而减少研发时间、提高研发质量。但他同时也表示,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完全依赖计算。

高法睿来到中国已经有两个月时间,他正在努力学习中文,希望探索更多的中国文化,“除了上海,我还希望有机会能够去其他省份多看一看,我已经非常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更多地了解中国了。”

    责任编辑:宦艳红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