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中全会关键词|如何理解“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时青昊
2024-09-09 14:3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二十大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专栏后,2024年澎湃新闻携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我们将围绕全会《决定》选取关键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制度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原则;在对《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做了较多阐述。那么,如何理解“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这一原则?

一、制度是管长远的,带有根本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而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1992年邓小平同志判断:“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建设高度重视。他强调:“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制度建设成为重要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了这样的说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二、新时代改革,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新时代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详细说明:“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因此,推进新时代改革,需要更加强调“系统集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显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度建设的分量、方式和成就都不同于以往。在此基础上,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三、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制度建设”,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上阐明了“改革”与“制度建设”的内在联系。

“制度建设”规定了“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

“改革”和“制度建设”具有统一性。无论“改革”还是“制度建设”,都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四、怎样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对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是“筑牢”和“完善”的问题;对于某些“重要制度”,是“创新”的问题。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对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需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绝不意味着僵化、停滞、封闭。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