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与科技如何“双向奔赴”?这场论坛上专家热议
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利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又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塑造。如何在理解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现并培育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是世界各国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时共同面临的命题。
9月8日上午,2024浦江创新论坛-创新文化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9月8日上午,2024浦江创新论坛-创新文化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与会嘉宾围绕“什么是创新文化”、“如何培育创新文化”以及“谁来培育创新文化”等关键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在论坛上作“英国的科技创新文化”主旨报告。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在“英国的科技创新文化”主旨报告中,对英国的科研文化进行反思和批评。他说,创新文化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时共同面临的命题。英国拥有丰富的工业和科学遗产,在世界领先的大学领域内拥有成熟而多样的研究文化。要想成功维持并巩固英国科研的声誉,就必须应对21世纪科研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批评。他在报告中回顾了英国科研领域当前的一些挑战——过度竞争和过重的工作量、就业不稳定、不正当的评价标准、缺乏透明度、研究成果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对国际合作的威胁,并提出了前进的方向。
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作“科学的进化: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合流”主旨报告
文化与科技息息相关,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又如何塑造新的科技时代的文化形态?清华大学教授李正风在“科学的进化: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合流”主旨报告中给出了解释。他说,人类的科学事业不断进化并产生深刻影响,这不仅表现为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进步与革命,而且体现于科学知识生产的方法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范式及其组织形态和制度设计的不断变革。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汇到企业创新系统、社会创新网络、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推动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社会、科技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科学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而且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交织、合流,共同塑造科技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
论坛上,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作了“架设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拱顶石’”主题演讲。
那么,创新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又该如何培育?论坛上,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作了“架设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拱顶石’”主题演讲,他的观点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的“四极”特点,推动科学的无尽疆界不断向“四度”演进。学科交叉集成的空前活跃、科技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深刻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跨越历史时空,以最大限度实现人类福祉,必须秉持共生共荣的理念,搭建跨国家地区科技交流的“拱顶石”,有效破解科学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他同时指出,循中华文脉开启溯源之旅,察古今东西科学文化之道,求得最大公约数,将是促进科学繁荣之大道,为开辟科技新文明提供不竭源泉。
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秘书长保罗·博若思(Paul Burrows)作“文化链接与全球创新”主旨报告。
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秘书长保罗·博若思(Paul Burrows)在“文化链接与全球创新”主旨报告中则重点谈了在全球创新文化的培育中保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格局中,创新不仅是一个流行词,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当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社会挑战时,对创新解决方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球市场和合作伙伴关系在促进创新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他山之石,硅谷知名投资人、Founders Space创始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和匈牙利(主宾国)塞格德大学技术转让公司业务开发部部长布尔丘·格德里(Bulcsu Gödri)分别在其主旨报告“培育创新文化”以及“跨学科的力量:打通学科之间的隔阂以驱动创新”中给到了一些值得参考的经验做法。
匈牙利(主宾国)塞格德大学技术转让公司业务开发部部长布尔丘·格德里(Bulcsu Gödri)在作“跨学科的力量:打通学科之间的隔阂以驱动创新”主旨报告。
史蒂文·霍夫曼在论坛上讲述了如何实现企业创新、如何创造企业的创新文化,并给出四点建议:一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学会挑选正确的人才以及打造一个自由、互相信任的环境。在一个公司里,大部分人是仿效者,跟随者而不是创新者,领导者要准确挑选这样的人,给予其充分表达观点的自由,同时营造一种彼此信任的文化环境。因为,人们在感到恐惧的环境里很难创新。二是倾听创新者的想法。创新是一个学习和发现的过程,失败是常态。不要只聚焦于大想法而忽略小想法,小想法一旦可行,可实现大突破。倾听创新者的想法,让他们不断地去试验,创新闭环就此形成。三是创新团队不宜过大。当一个团队过于庞大时,容易形成官僚作风,进而导致工作的效率降低,扼杀创新。四是不同学科的交叉点是最好的想法诞生的地方。不同学科的人集聚在一起,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从而有利于创新方案的提出。
布尔丘·格德里也认为,最具变革性的创新产生于不同学科和观点的交会点。当人们弥合看似不同领域之间的差距时,创新就会蓬勃发展。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利用不同视角的优势,产生技术先进、文化共鸣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随着对创新核心驱动力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协同不仅是可取的,而且在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世界中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愿景是设想一个未来,技术与文化不再对立,而是无缝融合,共同推动有意义且可持续的进步。”
一个城市的创新文化需要哪些要素,如何培育城市的创新文化?针对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剑分享了城市空间与创新孕育的观点。在他看来,上海是全世界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也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从城市聚集的创新空间视角来看,开放思想、网络协同是创新文化的灵魂,创新文化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科创IP,并助力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