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秘沽源丨走进博物馆殿堂 聆听历史深沉的回响

2024-09-06 1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沽源县融媒体中心 神韵沽源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是保存人类创造力与历史记忆的宝库。透过博物馆,我们可以“一眼千年”,感受悠长文脉经久不衰的魅力。

沽源县博物馆是一座以蒙元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是由旧建筑改建而成。该建筑是沽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属于天主教教堂的一部分,是神甫休息的地方,被称为“神甫寝楼”,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沽源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河北省北部的坝上地区,闪电河上游,与内蒙古自治区太卜寺旗、正蓝旗和多伦县相邻,是蒙元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大约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沽源县就开始有人类居住,其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北方的胡人在居住 。到了蒙元王朝时期,这里逐渐成为蒙元文化发展的中心。要了解沽源源远流长、丰腴多元的地域文化与历史渊源,博物馆是个好去处。

沽源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桥东大街68号,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沽源县博物馆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25平米,登记馆藏文物270余件,二级文物1件,是明代永乐十九年的火铳;三级文物13件,有明代的白玉龙首带钩、元代磁州窑的白釉褐彩三足瓷炉、金代的海兽葡萄纹铜镜等,沽源县博物馆因展陈面积有限,现展出文物100余件。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博物馆共分为两大部分:一层为沽源历史文物展览,集中展示了沽源县从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从“文明之光”“避暑胜地”到“龙兴之地”“塞外风云”再到“建置溯源”,目光所及皆是历史印记,这些静默的文物用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这里,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安静与庄重让人们不禁放慢了参观的脚步,心中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

第一展厅 文明之光

石器(新石器时期)

早在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沽源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更加频繁。

西辛营乡富山遗址和小厂镇东郭家营遗址就是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九连城淖边的后梁遗址、水泉淖畔的魏华营遗址是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

商周时代,沽源属于鬼方之域,东周时期属东胡。中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燕北长城就横亘在沽源境内的群山峻岭中。目前,沽源有长城184公里,烽火台294个。

“春秋时期的直档深腹鬲”,这件文物保存完整,鬲在古代是炊具的意思,此文物口径较小,腹围较大,应是古人用来储存粮食之用。

夏家店下层时期的三足炉,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年代久远,它器形保存完整,而且上面画有彩绘,用红色勾勒出纹饰,在那一时期彩绘器物多是富人用来作为陪葬品的,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第二展厅 避暑胜地

辽代时,闪电河流域广阔的湿地草原称为“曷里浒东川”, 辽代帝王几十次到沽源消暑避夏,处理军国政事。金代女真皇帝也常到沽源避暑纳凉、从事渔猎活动,有一次金世宗巡幸凉陉,看到曷里浒东川长满了金莲花,金黄耀眼,心中大喜,他说:“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义”,更名为金莲川。

辽代的陶制冥器,冥即为逝者所用之物,也就是辽代的骨灰盒高55厘米,底径45厘米,它保存完整,共分为两个部分,上边的盖子是浮屠的样式,从盖顶到盖底共有七级,下半部分在四面各有一只小兽,正面有门和窗的刻绘,这件文物器型罕见,实属一件珍贵的文物。

九连城城址,是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朝,沽源属西京路,分别由桓州(今正蓝旗)和昌州管辖。

昌州城位于沽源九连城镇北2公里的草原深处,建于金代初期,与抚州(今张北)、桓州并称金代北方军事重镇。昌州周围湖淖众多,盛产食盐,大定二十五年置西京盐司于此,统一管理西京路盐业生产和销售,成为北方草原的“盐业之都”。

第三展厅 龙兴之地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战的时候,多次驻扎坝上,托雷也曾在此秣马厉兵,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也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在闪电河乡小宏城村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并在此汇集了大批的学者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最终成就了建立元朝的雄伟霸业。建立大元之后,忽必烈觉得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于是将金莲川幕府扩建成了察罕脑儿行宫,也就是现在的小宏城遗址,察罕脑儿是蒙语白色的海,因此该行宫又称为白海行宫。

铜镜是金仿唐的海兽葡萄纹铜镜,它的直径近30厘米,图为铜镜的背面,因年代久远,正面已经锈迹斑驳。

第四展厅 塞外风云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元代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连夜北逃,元顺帝北走应昌,史称北元。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南侵,明朝建立了以开平为中心的北部边防,沽源也成为北部边防的重要屏障。

后来经常遭受北元侵扰,明朝弃守开平一线,将开平卫南迁至赤城独石口,沽源大地又成为蒙古民族的游牧地区。

为了巩固北方边防,明朝统治的270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现沽源与赤城交界的长城就是著名的明代上北路长城。

清代,至咸丰年间,沽源南部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光绪末年,又进一步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将内地大批汉族农民迁移到沽源,实行屯垦,充实边防。至此,沽源大部分土地先后辟为农田,村落逐渐形成,人口日益增多。

明代永乐十九年的铜质火铳,是目前博物馆定级最高的一件文物,二级品,长36cm,口径2.9cm,重量2.1千克,体积较小,保存非常完整。

明代的龙首白玉代钩,是一件三级品,长度11厘米,玉色发白,通透,此带钩是龙首纹饰,构图活泼,背腹下雕一圆钮。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们腰带上的挂钩。

第五展厅 建置溯源

刺刀、望远镜(民国)

皮带、胸章(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首次设置沽源县,因治所侨居独石口,又称独石县。

民国26年,撤销沽源县,与宝昌县合并,改称宝源县。

1948年12月28日,宝源县大队在察北骑兵旅的配合下解放了沽源全境,之后宝源县分设,沽源县治所迁至平定堡至今。

博物馆二层分别重点介绍了闻名遐迩的元代察罕脑儿行宫和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元代蒙古贵族墓葬梳妆楼元墓群。

一、梳妆楼元墓专题展

梳妆楼位于县城正东7.5公里处,它是一座古朴、庄严、形式独特的古建筑。几百年来,当地百姓一直流传这座古建筑是辽代肖太后梳妆打扮的绣楼,所以称之为“梳妆楼”。

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梳妆楼进行了科学发掘。通过考古证实,流传多年的梳妆楼原来是一座古代墓葬,而梳妆楼建筑本身是墓葬的地上享堂。在随后几年的发掘清理中,在梳妆楼四周共发现墓葬23座,其中夫妻合葬墓9座,单人单葬14座。梳妆楼元墓虽出土了百余件文物,由于墓葬早年被盗掘,没有出土一件带有文字能证实墓葬主人身份的随葬品。但是从墓葬形制及服饰等多方面推断,这是一座元代蒙古贵族家族墓葬群。

琉璃建筑构件(元代)

这件建筑构件,是一件比较完整的琉璃饰品,它上面雕刻的纹饰是一只羊头的形象。纹饰虽然简单,但是寥寥数笔却将羊头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颜色翠绿,使羊头活灵活现。

青石十字纹建筑构件(元代)

梳妆楼模型,是按照比例将梳妆楼缩小的。梳妆楼坐北朝南,全砖结构,通高9.1米,建筑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0.69米。巨大的穹窿顶,具有蒙元时期的建筑特色。南墙中部辟拱形门,东西墙体辟拱形窗。拱形门和拱形窗是一种上圆下方的西亚风格的建筑,而伊斯兰教高级上层人士多以这种建筑为死者的陵墓。梳妆楼内部四角可以看到由青砖砌成的佛龛,佛龛是古代汉族建筑具有的特色。因此梳妆楼建筑本身就融合了蒙古、西亚、汉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民族的大一统。

梳妆楼内墓葬为竖穴砖墓室,分为三个墓室,中室和东室为棺椁墓,西室为砖室墓。中室男性棺木是用松木从中剖开刻成人形大小的独木棺,独木棺是非常典型的元代蒙古贵族使用的葬具,这与史籍记载相吻合。

木枕(元代)

西室墓的木枕,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保存非常完整,松木材质,耐腐且防潮,此木枕还可以从中间嵌开。

元代的铜权,铜权相当于现在的秤砣,是用来称重量的。

二、察罕脑儿行宫专题展

忽必烈在金莲川幕府会聚了儒、释、道皆通的刘秉忠、金代状元王鹗、名士元好问、正统儒学代表许衡、姚枢、佛教教主八思巴等一大批满腹经纶、精通治道的学者谋士,研究并最终确定了“以汉法治汉地”的治国方略,训练和掌握了大批蒙古军队,从而成就了他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雄伟大业。

元代八思巴铭文铜铎(中)

八思巴铭文风铃,八思巴是藏传佛教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忽必烈即任汗位后,封八思巴为帝师。当时蒙古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八思巴奉忽必烈的命令创造文字。八思巴结合藏文创造出了蒙古文字,称为蒙文,也称作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文字,语音拼读都按蒙语。

右侧这件文物是云需总管府官印。云需总管府是专门用来管理察罕脑儿行宫一切事物的机构。

这几个像龙一样的建筑构件是汉白玉螭首,展出的大的长90厘米,高30厘米,宽35厘米,小的长40厘米,高30厘米,他们是宫殿建筑上的装饰物,为皇家建筑专用。

汉白玉雕花角柱,此建筑构件高35厘米,长45厘米,宽35厘米,它属于高浮雕,花纹雕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体现了当时工匠技艺的高超。

左:磁州窑褐彩大盆(元代) 中:磁州窑白釉褐彩罐(元代)

右:磁州窑褐彩鱼藻纹大盆(元代)

沽源县作为蒙元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和文化资源,还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蒙元文化,使其在当今社会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沽源博物馆内容详实、展品丰富,真实、全面的反应了沽源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充分展示了浩瀚历史长河中沽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整个展览文字通俗易懂,图片多姿多彩,展品厚重珍贵,布局简洁明快。

桦树皮弓囊(元代)

铁箭头(元代)

左右:磁州窑白釉褐彩碗(元代) 中:钧窑碗(元代)

灰陶罐(汉代)

左:红花大烟瓷罐(清代) 右:绿釉盖罐(明代)

无论你是怀着瞻仰之心亦或是学习之志,当你走进各个展厅时,一定会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那是历史的冲击、文化的震撼、智慧的感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博物馆里有历史课、大师课、思政课,当你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去,带着许多思考走出来时,便是不虚此行。

一器一典管窥古韵,方寸之间尽览千年。作为沽源县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家口市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实践实习基地,博物馆的建成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沽源地域文化、寻找城市记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休闲空间,是沽源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填补了沽源县文化建设的一项空白,为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沽源的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标题:《探秘沽源丨走进博物馆殿堂 聆听历史深沉的回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