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记忆】“文坛多面手”范烟桥
最近一两年,上海接连举办了两位文化老人的文献展,反响极佳。这二位老人分别是丁悚和陆澹安,这二位先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交际甚广,在他俩各自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民进先辈范烟桥先生的名字。
我知道范烟桥其人是通过郑逸梅先生的掌故书,而第一回读到他的著作也是因为郑逸梅的推荐、我如今所效力的上海书店于1989年影印的《茶烟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下真迹一等”,现在也是难觅的版本。多年后,上海书店出版社又重排了此书,收入“近现代史料笔记丛刊”。也许范烟桥没有想到,在他谢世二十二年后会因老友的举荐而成为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作者。作为一个出版界的民进晚辈,今年躬逢他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我有机会向这位先辈、作者致敬,是我的幸运。
据范烟桥回忆,他第一次来上海是民国二年(1913年)到铁道协会投考南京的民国大学。第二年,范烟桥正在吴江八坼第一小学任教,那年八月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该校校长是一位戏迷,看到报纸广告喜不自胜,约范烟桥同去观光。其时范烟桥对戏剧尚且一窍不通,但是对这位冉冉升起的京剧名角还是极其仰慕的,于是欣然前往,他们既看到了京城须生名家王凤卿的成名戏《文昭关》,更欣赏了梅氏的看家戏《宇宙锋》,尽管还听不明白梅兰芳的唱词,却依然被梅兰芳的表演所倾倒。兴尽而返后,范烟桥还写了一篇“十足外行”的剧评,寄给上海的包天笑先生,刊登在《时报》“余兴”栏目,稿酬是有正书局书券一元五毛钱。后来有人编《梅兰芳专集》,还把这篇剧评收入,可见范烟桥自谓“十足外行”是过谦了!没有想到台上的梅兰芳和台下的范烟桥,居然是同庚,都生于甲午年(1894年)。差不多三十年后,他们一起参加了由画家吴湖帆发起组织的甲午年同庚者“千龄会”,二十位同龄人中还有一位闻名沪上的京剧大师周信芳。
范烟桥幼时不喜读经书,却爱读母亲严云珍藏的弹词和小说,以至于用眼不当,造成近视。自打他以小品文投寄包天笑先生,受到包天笑的赏识和奖掖后,范烟桥写作、投稿的热情就更高了。据说他用了二十个晚上,写成了一部三万言的弹词——《家室飘摇记》,以张勋复辟为里,以家庭琐事为表,发表在包天笑编的《小说画报》上。范烟桥在弹词方面的写作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为评话演员唐耿良写作《太平天国》;为《新民报晚刊》副刊《新弹词》写作评话弹词理论和反映新人新事的短篇评弹、开篇,后来编成《人民英雄郭忠田》,由苏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28年秋,范烟桥与周瘦鹃(右一)、闻野鹤(右二)、徐卓呆(左一)摄于上海江湾镇
当然弹词写作只是范烟桥广泛著述中的一个小分支,为人看重的还是他的小品文。范烟桥曾记述道:“时上海报刊风起云涌,严独鹤主编《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及《红》杂志,周瘦鹃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及《半月》杂志,毕倚虹主编《时报》副刊《小时报》,江红蕉主编《新申报》副刊《小申报》,先后约余写短篇小说和小品文。《小说丛报》《小说世界》《紫罗兰》《快活》《游戏杂志》《星期》《红玫瑰》《家庭》《红》杂志等咸来约为撰述,日写数千字以应。”范烟桥真不愧是文坛的快枪手和高产作家。1934年,范烟桥早年苏州草桥学舍的校友郑逸梅主持上海中孚书局的编辑出版业务,为范烟桥刊行了笔记集《茶烟歇》,此书的题签者有他的朴学老师章太炎、草桥学舍的另一位校友吴湖帆。
当年与范烟桥同在草桥学舍求学的除了郑逸梅、吴湖帆外,还有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叶圣陶、画家陈子清、书法家蒋吟秋、小说家江红蕉,等等。这些大家与海派文化的关系之紧密,在此是无法展开细说的。但因为有这层同学关系的纽带,苏州人范烟桥与上海的缘分自然就更近了一层。2010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主持,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洋洋131卷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曾经在上海生活、工作并在文学史上取得重要成就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已故作家共270位作品,范烟桥就入选了这份名单,他和程小青的作品被合编为第36卷。这说明,海派文学史是少不了范烟桥这个名字的。尽管在那时候,范烟桥的旧著似乎还只有《茶烟歇》被重印。而近年来,苏州王稼句老师不遗余力地编辑整理范烟桥先生的遗著,陆续出版,可谓功德无量。我们也希望在不远的未来看到范烟桥先生的作品能够有整体推出的机会,让研究者、爱好者能更全面地阅读、了解这位文坛“多面手”。
范烟桥与好友赵眠云
范烟桥不仅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位编辑家。中学时代他就和同乡一起发行油印新闻报纸《元旦》,继改名《惜阴》,又改名《同言》,两年后用铅字排印,为吴江报纸之首创。为以文会友,组织了同南社,又编印《同南社刊》,共出十集。1921—1927年间,主编《吴江》报,初为半月刊,以后改为周刊,共出版231期,为期五年零三个月,这也是吴江创办较早的报纸之一,很有地方特色。此后范烟桥又主编过《小日报》,与赵眠云合编《星报》《星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范烟桥与小说林社主人叶振汉合办《珊瑚》半月刊,由他在苏州编辑,上海民智书局代为发行。在发刊词中他写道:“困难未已,隐痛尚在,哪里还有心绪读那不急之务的文艺,这是应有的责难。可是仔细一想,这话也未必尽然”,“以美的文艺,发挥奋斗精神,激励爱国的情绪,以期达到文化救国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说出了他的办刊宗旨。
1936年范烟桥到上海,担任明星电影公司文书科长,开始了他的一段精彩“触电”生涯。因为有著名导演张石川这么优秀的合作伙伴,由范烟桥改编剧本、张石川导演的电影《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等后来由金星影业公司推出,都有很好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秦淮世家》的卖座率,突破了以往的纪录,使濒于倒闭的金星影业公司转危为安。而范烟桥早年擅于旧体诗词的“童子功”,在电影插曲的歌词创作方面也正好大展身手,《夜上海》《月圆花好》《拷红》等电影插曲,经“金嗓子”周璇演唱后风靡一时,《夜上海》和《月圆花好》更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名曲。
拉拉杂杂写来,依然无法道尽范烟桥的“诸项全能”。如果我再告诉诸位看官:写作其实只是范烟桥的副业,而他的主业是教书,也许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范烟桥生活的年代,却是司空见惯的。1944年他在《治学卮言》中说:“我吃粉笔灰已经三十年了,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都尝试过,中间一度从事教育行政。”在他七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约六七百万字著述,这等才情却又如此勤奋,实令后辈仰之弥高、五体投地。
(作者杨柏伟为民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委、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
修改于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上海民进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记忆】“文坛多面手”范烟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