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24小时 | 旅游大省,又“开卷”了?

2024-09-05 2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关注

河南出台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新政

“河南发布”消息,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旨在充分发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促进经贸文旅发展,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助力河南建设跨境经贸投资、国际旅游消费重要目的地,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方案》,河南将推动便捷支付,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场景,持续完善“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支付服务体系,方便入境外籍人员在豫消费。

支持郑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举办国际性消费活动,设立离境退税街区、商店,打造城市时尚消费圈,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生活圈。同时,围绕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特色旅游线路。

《方案》还提出,支持各地在经贸活动中邀请本地优势产业链群境外上下游企业管理人员、外贸企业重点境外客户,利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豫开展短期商务考察、项目洽谈等活动。

解读: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旨在进一步打通国际旅游市场的流量入口、提振入境游市场。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截至目前,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范围已增至37个口岸、54个国家。

其中,郑州航空口岸自7月15日起正式实施该政策,停留范围为河南省行政区域,河南也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省内全域适用该政策的省份。而梳理公开信息,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专门出台文件的省份并不多见,足见河南的重视程度。

为带动入境游,河南此前已有动作。今年6月,2024全球旅行商大会在郑州举行,河南就提出要建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推动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近年来,在各地文旅“内卷”中,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以及河南春晚、洛阳汉服、开封王婆等诸多“爆款”,河南逐渐奠定了旅游大省的地位。不过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在入境游方面的表现确实相对落后。

以2019年数据为例,河南接待游客9.0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607.06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51.47万人次,旅游创汇13.04亿美元。

同年,湖北接待游客6.0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927.38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50.02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26.54亿万美元。尽管湖北总体游客人数、旅游收入不及河南,但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明显更高。

与同为旅游大省的陕西相比,河南也存在明显差距。2019年,陕西接待游客7.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211.21亿元,其中,入境游客465.72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33.68亿美元。

而在有关专家看来,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将成为河南吸引国际游客、扩大国际经贸往来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新支点、新起点。尤其对省会郑州来说,还承载着提升国际化形象的期待。

去年9月,郑州专门发布《郑州市加快城市国际化全面提升竞争力总体规划》,明确要将郑州建设成为内陆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赛事名城、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国际友好往来城市。到2025年,入境游客达到80万人次/年,年度举办国际会议会展20次以上,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5个左右。

#动向

上海研究部署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解放日报消息,9月4日,上海市委科技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上海市委书记、市委科技委员会主任陈吉宁主持会议并强调,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重点,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增强科技布局的战略性和敏捷性,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京要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南京日报消息,日前,南京印发《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要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分中心,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给予奖励;对技术转移机构、合同登记机构、输出方、吸纳方,分类分档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加快紫金山实验室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创园成果源头供给高地;鼓励产业园区联合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持续转化”;打造一批省级标杆孵化器,最高给予100万元绩效奖励。

广州支持打造内外贸企业品牌

广州市商务局4日消息,广州市商务局等三部门印发广州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打造内外贸企业品牌。支持广州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收购知名品牌,培育和发展老字号品牌。支持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内外贸一体化质量品牌标杆企业。鼓励广州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开展区域品牌建设。认定一批产业示范效应强的外贸骨干企业。遴选一批跨境电商“麒麟”企业、“品牌出海”企业和重点海外仓。

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启动

央视新闻消息,9月5日,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启动仪式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启动仪式现场签署了《深化国际业务拓展战略合作协议》以及发布《加快构建国际通信发展新格局青岛共识》。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将极大提升青岛的国际通信能力,优化国际互联网架构,减少网络延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体验。

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央视新闻消息,甘肃电力现货市场5日开始正式运行,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用户“报量报价”参与的电力现货市场。截至目前,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外送规模均居全国第二,电力外送25个省市。自2021年甘肃成为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以来,全省10%用电负荷由晚高峰转移至午间时段,新能源消纳率保持92%以上,新能源消纳成效显著。

#声音

中国高铁一公里耗一万度电?官方回应

“中国铁路”消息,近期,针对网友关注的高铁能耗问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黄金表示,网传“中国高铁动车组一公里耗一万度电”的说法偷换了概念,与事实不符。

以现有CRH380A、CRH380B、CR400AF、CR400BF等4个8编组的主力车型为例,其轮周功率分别为:9360kW、9200kW、9750kW、10140kW,通过在京沪高铁(往返距离2636公里)达速350km/h运行条件下的能耗测试数据显示,其耗电量分别为:56931度、61861度、51364度、55490度,据此推算出平均每公里耗电量分别为:21.6度、23.5度、19.5度、21.1度。

图片来源:中国铁路

由此可见,网传“一公里耗一万度电”,其实是将高铁动车组按轮周功率计算得出的每小时耗电量,错误当成每公里耗电量,偷换了单位时间与单位里程的概念。

对于网传日本新干线比中国高铁能耗低,黄金指出,这一说法毫无根据,与事实不符。日本新干线16编组的500系动车组每公里耗电量43度,按8编组粗略折算后约为21.5度,而中国高铁列车每公里耗电量约为21.4度(采用以上4种主力车型测试出的每公里耗电量平均数),且前者最高运营时速为300公里,后者最高运营时速为350公里,中国高铁列车与日本新干线动车组平均每公里能耗相当。

#数读

我国PM2.5浓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9月5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空气质量和气候公报》。报告显示,气候变化、野火和空气污染的恶性循环正在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农业产生螺旋式负面影响。

报告指出,每年由于空气污染导致全球450多万人过早死亡,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支出。报告解释说,空气质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空气污染物从大气中沉降到地球表面。

报告指出,长期吸入PM2.5(细颗粒物)对健康有严重危害。其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物、野火和沙漠尘埃。数据显示,北美野火造成的PM2.5排放量异常高。此外,由于人类和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增加,印度的PM2.5水平也高于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由于人为排放减少,中国和欧洲的PM2.5测量结果低于平均水平。

#放榜

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江苏、广东、浙江占比过半

9月4日,中小企业信息网公示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第三批复核通过企业名单。

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012家。从地域来看,经济大省“小巨人”企业数量遥遥领先。此次公示的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江苏、广东(含深圳)和浙江数量较多,分别有711家、561家和400家,三个省份“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一半。

此外,北京271家位居第四,上海206家位居第五,山东(含青岛)165家位居第六,安徽113家位居第七,他们也是为数不多企业数量超过100家的省份。

本期编辑 | 刘艳美

*题图来源:郑州发布(张文举 摄)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城市24小时 | 旅游大省,又“开卷”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