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文件酝酿中,将被赋予更多改革自主权

孙韶华 王文博/经济参考报
2019-01-17 06:53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继综合保税区之后,我国又一重要开放平台将迎重磅新政利好。《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业内获悉,为激发对外经济活力,稳定外商投资,相关部门正在酝酿起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文件,我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有望被赋予更多改革自主权。当前,经开区正密集围绕高端制造等现代产业展开布局,打响新一轮升级战。

设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烙印,并于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案例和重要平台,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力军。不过,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一些地方的经开区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约束等新的挑战,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谋求转型,打造升级版,已经成为各个经开区的重要议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为了实现作为“六稳”之一的“稳外资”目标,商务部等部门今年有一系列的新思路,其中就包括“提升开放平台”。将国家级经开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平台,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关于推动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正在酝酿,具体内容正在加紧研究论证之中,还会进一步征求各方意见。

有经开区人士对记者表示,“希望在赋予经开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进市场化改革、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给予支持,让经开区能够更好地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级开发区的顶层政策体系正在逐渐完善。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商务部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工程作为重点,推动开发区创新。与此同时,开发区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就在不久前,商务部完成了国家级经开区的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

一组数据显示出经开区在我国经济中的“分量”:2017年,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1%;拥有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13.8%;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过4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7件。

在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国家级经开区的榜单中,苏州工业园区表现突出,综合排名、产业基础、对外贸易都荣登榜首。

苏州工业园区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园区积极抢抓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价值链重构等机遇,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先导产业,加快构建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在探寻国家级经开区的突破之路。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高新园将人工智能作为园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和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和‘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据介绍,目前该区已经集聚超过120家人工智能企业、15家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

近期,各地也密集出台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日,福州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浙江省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国际产业合作园发展的指导意见》。

作为后起之秀,长沙经开区充分利用其中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省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优势,高起点布局汽车产业新生态,提出“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率先建设5000亿国家级园区”发展目标。

“国家级开发区设立之初也是为了吸引外资,而现在自贸区等开放高地日益增多,给原来的经开区带来挑战。面对这一情况,经开区也在进行新的尝试。例如,目前有部分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将国家级经开区与高新区进行整合优化。”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爽对《经济参考报》表示。

事实上,据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10余个经开区和高新区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并。包括,上海高新区和浦东区的合并,广州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四区合一,苏州高新区和虎丘区的合并,青岛高新区和开发区的合并,南京高新区和浦口区的合并,荆门高新区、开发区、掇刀区的合一等。

张爽表示,未来园区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质量,而不是关注政府给的政策。未来园区的发展更应该看“软环境”,应着力提升包括创新创业体系、科技服务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人才服务体系、协同开放体系、政策法律体系等六大体系的建设。

(原题为《国家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文件酝酿中》)

    责任编辑:张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