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认识艺术这么久了,你知道TA哪天生日吗?
对!没错!!就是今天!!!
真的假的??!
“艺术的生日”原来是法国激浪派(Fluxus)艺术家罗伯特·费力欧(Robert Filliou)于1963年1月17日第一次提出的。他是这样说道:
"It all began on January 17, 1,000,000 years ago. A man took a dry sponge and dropped it into a bucket of water. Who this man was is not important. He is dead, but the art is alive. " —— Robert Filliou: L'histoire chuchotée de l'art , 1963
“这一切都是在100万年前的1月17号开始的,一个男人拿着一块干海绵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桶里。那个男人是谁并不重要。他死了,但艺术还活着。” ——出自罗伯特·费力欧著《艺术秘史》。
从宣布的那年1963年开始,也就是他所指的一百万年后的第一个1月17日,罗伯特·费力欧开始为艺术庆生,这一年,是艺术的“一百万零一年的生日”,到了1973年,他把艺术庆生的活动第一次在德国的Aachen公开举行。
庆祝艺术的1,000,010个生日,费力欧夫妇1973年1月17日在德国Aachen新画廊,照片由米尔克·H·希勒所摄
直到今天,费力欧的想法激励了许多艺术家。在1987年费力欧去世后,一些艺术家开始以他的”永恒网络“或”永远的节日“为概念的精神,通过邮件、传真、慢扫描电视活动等方式庆祝艺术的诞辰。艺术的生日派对在不同的地方自发举行。世界各地的城市和艺术家自发为艺术带来生日礼物 —— 其实就是通过网络共享的作品。
艺术生日派对从未成为正式的活动,但总是通过网络临时组织。每个举办的地点都是艺术家自己举办的聚会 —— 从私人工作室的几个朋友到博物馆或画廊的表演晚会。 费力欧的“艺术的生日”的发明是激浪派主旨中荒谬和幽默的“反艺术”形式。因此,全球艺术生日派对一直试图变得有趣,同时向罗伯特·费力欧的永恒网络梦想致敬。
从1999年开始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电台(KUNSTRADIO和)”便和加拿大温哥华的“西部前线(Western Front)”联合虚构一个城市WIENCOUVER(维也纳Wien和温哥华Vancouver英文的合体)为艺术庆生。 2007年1月16日,在法国全国范围内举行了一次名为“1,000,044岁艺术生日/ 24小时到现在”的庆祝,大约有40个法国地方公立艺术机构、文化中心以及艺术学校参加了该活动。
Decca-Dance,纪念报,1974年2月2日。(扫描自 - 罗伯特·费力欧:从政治到诗意经济,莫里斯和海伦贝尔金画廊,温哥华,1995年,国际标准书号0-88865-308-5)。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是1月17日呢?而不是每年364天其中一天呢?
答案很-简-单!其实这天就是罗伯特·费力欧的生日,他就是想全世界都给他做生日罢了!!!(艺术家真会玩!)
但他真的做到了,今天是艺术1,000,056岁的生日,前“官方”非正式统计全球范围内有27个地方正举办庆生的“各种”奇葩活动。
激浪派Fluxus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由一群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和诗人组成的国际跨学科团体。
Fluxus(激浪派)这个词是从拉丁文演化而来的,意为(河水)“流动”。荷兰的画廊经理人Philip Corner艺术评论家哈里·胡赫(Harry Ruhé)将其描述为“60年代最激进和最具有实验性的艺术运动”。
激浪派具有一种反商业反艺术的情感。激浪派有时候被称为 “intermedia”(跨媒体)。 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可以算是激浪派Fluxus的发起人,其侧重点并非是艺术作品,而是首创的独特想法。激浪派是继达达主义以来第二次对艺术品内涵的抨击思潮,其再一次否定了资产阶级在艺术品上出现的恋物情结。
激浪派今天被视为是当代艺术重要的“艺术先锋”。不过,从历史看来, 激浪派的诞生主要并不是源于视觉艺术“内部”的反动,而更要归功于“外部”的刺激。事实上,许多 激浪派重要艺术家都是50年代末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实验性作曲课堂上结识,受到作曲家凯吉(John Cage)影响极深。凯吉认为,音乐必须摆脱主观意志的刻意操纵,控制,在偶发,机遇下产生,并主张直接用“日常物件”来演奏。这个“音乐的理念”不但启发并激励了后来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 , 激浪派在1962年年第一次对外公开时,更直接把自己定义成一个“音乐节”。从一开始,激浪就揉杂了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模糊了视觉艺术和音乐、剧场、舞蹈、电影、科学研究的分际,让原本“静态”的艺术展览,向“表演”靠拢,成为了某种“动”的“事件”。有趣的是, 激浪派的大部分艺术家也不是“视觉艺术”出身,譬如布莱希特是化学家,瓦兹是机械工程师,希金斯(Dick Higgins)是音乐家、诗人,白南准(Nam June Paik)是音乐家,费列欧(Robert Filliou)是经济学家。
激浪的基本态度
激浪派很难被定义,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封闭、排他、固定的理论系统。我们最多只能把它理解成某种对于艺术的“态度”。不过,可以从乔治·麦西纳斯写的一系列文章中辨识出 激浪派的几个基本主张。
1963年,乔治·麦西纳斯在杜塞尔多夫的激浪音乐会前,从字典上影印下“流动Flux”条目,借用这个字“持续流动”的意义来解释激浪Fluxus。在这个《激浪宣言》中,他认为,激浪是一个始终变动,繁复多元的运动,Fluxus目的在于推翻一切病态、虚假、菁英、中产阶级、商业和欧洲中心主义式的艺术型态,追求一个能被普罗大众理解,而不被艺评、专业人员所垄断的“艺术”。
生活即艺术
如果所有的分界都模糊掉了,那剩下的会是什么?用乔治·麦西纳斯的话来说,那会是一种“生活即是艺术”的状态。对他而言,Fluxus是一种“反艺术”的态度。 Fluxus反对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职业,反对艺术和生活、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区隔,反对艺术里所要求的目的性、完整度和意义。他认为,Fluxus的阶段性任务在于要让人认知到日常生活和具体的世界就是“艺术”本身;艺术不假外求,不需要透过所谓的艺术专业、机构、艺术家,甚至是艺术作品来获得,因为艺术就是我们周遭的一切。马修那斯把艺术的范畴扩展到了极限,认为艺术无所不包、无所不是,而Fluxus最终极目的甚至连自己都得抹除,让艺术直接等同生活、世界和现实。毫无疑问的,这是一个很乌托邦式的艺术定义。然而,在他定义底下的“艺术”最矛盾的地方就是,这个艺术到头来什么都是,却什么也都不是:当任何东西都是“艺术”的时候,我们真能在周遭辨认出“艺术”吗?或者,艺术变成了某种没有实质内容的虚空状态?
激浪派重要艺术家有: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白南隼(Nam June Paik)、佛斯泰尔(Wolf Vostell)、小野洋子(Yoko Uno)、费里欧(Robert Filliou)、布雷西特(George Brecht)、班杰明.高帝耶(Benjamin Gautier)。
谁是罗伯特·费力欧?
罗伯特·费力欧(1926年1月17日 - 1987年12月2日)是法国新达达主义者,也参与了激浪派运动。 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没有才能的天才”制作了电影、动作诗、雕塑和即兴表演。
1960年,罗伯特·费力欧设计了他的第一部视觉作品“世界不朽之死的拼贴画”,这是一部随机剧场剧的转录。
费力欧于1963年首次提出“艺术生日”。他说在100万年前没有艺术,但有一天,确切地说,就是1月17日,艺术诞生了。
1971年,他创建了la République géniale(天才共和国),人们进入其领土以发展他们的天才而不是他们的才能,研究不再是知道者的特权领域,而是不知道的人。
罗伯特·费力欧认为大量的版本和倍数对于他来说与“独一无二”的作品同样重要,因为“独特”的作品允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激素——激励元素。
1978年,费力欧又开玩笑地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明“艺术是生活加上小说的功能,小说接近于零”。
本文作者:龙邃洋
生于广州,2001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2005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留学法国;2009年 毕业于法国东巴黎大学电影与多媒体艺术系纪录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当代艺术项目策展人,广州市高雅文化传播公司艺术策划,广州儿童三年展"总策展人,加拿大温哥华非营利艺术机构“融空间艺术发展基金会”艺术总监。现为独立策展人,工作居住于广州、温哥华两地,沙甸咸水埠艺术机构创始人,当代视觉艺术培训中心创立者及教学总监,《天南》杂志2015-2018年度设计总监,广州美术学院外聘教师。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目刻时光。目光所及,镌刻于心。感谢关注,欢迎常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