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陈鹤教授:电视问政的终极目标是“不再需要电视问政”
“多大的官啊,怎么这么大的官威!”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鹤批评官僚主义作风的一段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该段视频的内容,源自她参加湖北黄石《大冶电视问政》节目时的点评发言。
在8月27日播出的该期节目中,当地居民通过12345热线多次反映安全隐患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解决。面对群众诉求,大冶市金山店镇人民政府12345专员胡某,不仅声称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不影响他日常生活的”,还反过来抱怨群众心太急,只考虑自己的事情。于是,陈鹤教授在点评时发出上述感慨。
随后,陈鹤教授更多的点评片段被发现,网友的大量转发,也带火了这档电视问政节目。实际上,陈鹤教授参加电视问政节目已有十多年,9月3日,她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节目事先没有彩排,她所有的点评都是现场发挥。
“不必过度传播我个人在节目中的一些点评片段,我希望大家能够去看看完整的一期节目,多多关心节目台前幕后所做的工作,以及节目促进政民互动、解决百姓诉求的实际效果。”她说,电视问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老百姓“不再需要电视问政”。
节目火了之后,后续整改情况提前播出
澎湃新闻:《大冶电视问政》这档节目已经播出很久了,为什么这次突然火了?
陈鹤:这档节目是2021年底开播的,节目由中共大冶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大冶市监察委员会、中共大冶市委宣传部主办,黄石广播电视台、大冶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承办。从第一期开始,我就是这档节目的评论员。
这档节目的问政形式,一般是先播放暗访短片,随后主持人开始对接受问政的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提问;然后,现场的评议团成员使用手中的投票器,对相关责任单位接受问政的回答和表现,投出“满意”“基本满意”或者“不满意”票;最后,再由我进行点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节目组也会剪辑一些精彩片段,发布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陈鹤。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实际上,在8月27日播出的这期节目中,曝光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不涉及重大利益。往期节目中,曝光过更复杂、更深刻的问题,但在网上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我想,在8月27日的这期节目中,主要还是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服务心态,对待群众高高在上,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责怪起反映问题的群众,引起了大家对节目中群众遭遇的共鸣,所以才在网上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
澎湃新闻:这期节目主要是聚焦12345热线存在的各种问题,您自己有过拨打12345热线的经历吗?
陈鹤:遇到政府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习惯于拨打12345热线。记得有一次,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在做市政维修工程,但是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得很不妥当,施工围挡几乎把整个小区的大门都给堵住了,人车进出极为不便,我看到后立马就拨打了武汉市的12345热线反映。打完电话大约半天后,现场就整改到位了,接线人员还回访询问我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处理效率非常高。
但是从《大冶电视问政》8月27日的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虽然12345热线是很多市民习惯选择的反映问题的渠道,但在有些地方,这个渠道还不是很畅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澎湃新闻:节目火了之后,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陈鹤:可能这档节目的关注度会更高。针对8月27日那期节目中曝光的问题,我看到,9月3日也已经播出了后续整改情况的回访短片。在以往,这个回访短片一般是等到在下期节目中播放的,这次这么快就播出整改情况,也是对公众关注的一种回应。
节目事先没有彩排,所有点评都是现场发挥
澎湃新闻:可能很多人想问,节目事先会彩排吗?
陈鹤:节目是没有事先彩排的,我的点评也都是现场发挥。每期正式录制之前,节目组编导会先跟我敲定录制时间,然后再把节目流程、暗访短片的文字脚本发给我,这主要是让我了解该期节目曝光的是哪些单位存在的哪些问题。
拿到节目流程和暗访短片的文字脚本后,我会提前做一些功课,搞清楚被曝光问题的前因后果、症结所在,是当地的个别现象,还是全国其他地方也存在。此外,我也会搜集相关的政策规定、研究论文、以往报道等,如果仍有疑问,我还会找到编导或拍摄暗访短片的记者,了解更多的情况和细节,以确保我掌握的情况是贴近事实的,这样现场点评才能做到更接地气。
陈鹤在参加节目。
虽然我提前知道节目流程,以及主持人现场会向接受问政的单位提哪些问题,但接受问政的单位是压根不知道暗访短片曝光的是哪个点位、哪方面问题的,更不知道主持人会问些什么。同样,在节目中,接受问政的单位会如何回答及回应,我也是无法提前知晓的,所以我的点评只能是现场发挥。
澎湃新闻:在节目现场,还有参与投票的评议团成员,他们都是什么身份?
陈鹤:在《大冶电视问政》这档节目中,评议团成员主要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和市民代表等,有时评议团的成员组成,也会根据当期节目所涉及的主题和行业进行调整。
不同地方的电视问政节目,评议团成员的组成也不太一样。比如,我参加过的另外一档湖北荆州石首市的电视问政节目,评议团成员规模达上百人,除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还会有企业家、教师、医生、清洁工等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群覆盖面非常广,由于参与人数众多,电视台甚至将节目搬出演播室,直接放在当地的大礼堂录制。
这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一点,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说,问政节目是作秀走过场,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自导自演,但我在现场亲眼看到的是,真的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来到节目现场参与评议,并投出自己手中的一票。老百姓的投票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在涉及民生的领域,如果相关部门没有把工作做好,现场投票的满意率真的会很低,这也是电视问政节目真实性的魅力所在。
政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澎湃新闻:您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参加电视问政节目的?
陈鹤:我参加电视问政节目已经有十多年了,最早是在2014年前后参加武汉的电视问政节目。
《大冶电视问政》是每两个月播出一期,从第一期开始,我就担任了节目的评论员。这档节目在录制时,除了台上坐着相关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台下还坐着其他班子成员和具体业务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推动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我很欣赏这档节目,所以开播至今,我每一期都参与了录制。
此外,我还参加了湖北襄阳,湖北十堰,湖北荆州的石首市、监利市,湖北黄冈的武穴市等等一些地方的电视问政节目。这类节目的准备周期比较长,前期需要先拍摄暗访短片,通常是两个月或一个季度一期,录制频率不会太高。我是大学教师,不是每天都有课,正好也有时间参加节目录制。
澎湃新闻:参加电视问政节目,和您的大学教师身份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陈鹤:在我看来,大学的功能就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我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我研究的就是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所以参加电视问政节目,也算是用我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反过来,我参加的节目中公开播出过的一些真实事件,也能成为我在课堂上授课的案例素材来源。
另外,我在节目中的点评,可能会让一些官员红脸出汗,但节目之外,他们还是愿意聆听来自学界的声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惑,也会邀请专家学者举行相关研讨会为他们出谋划策,这也是一种政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澎湃新闻:刚才听您列举,湖北很多地方都有电视问政节目,这类节目为什么在湖北如此受欢迎?
陈鹤: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真的有用。老百姓不仅爱看,而且需要这类节目;地方领导也看到,电视问政能够有效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切实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从民到官,大家看到了电视问政的价值,慢慢就形成示范带动、比学赶超的氛围。例如,在湖北荆州,之前是石首市在搞电视问政节目,搞了几年社会反响很好,隔壁的监利市去考察学习,回去后也搞起了电视问政节目,然后这类节目慢慢就这样多起来了。
更多的努力应该在平时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电视问政这种节目形式?
陈鹤:在有些人特别是部分官员的眼中,认为电视问政是自揭家丑,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也能体现出一个地方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自信和勇气。
电视问政节目,通常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一般都是围绕当时当地的重点工作或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展开。通过电视问政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能止于电视问政。
陈鹤在参加节目。
每一期的问政节目,时长是有限的,在节目之外,老百姓还有很多急难愁盼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常态化的反映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比如我们一再提到的12345热线,要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多的努力应该在平时。
澎湃新闻:那在您看来,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问政节目?
陈鹤:我认为,电视问政的终极目标,就应该是老百姓不再需要电视问政。早在几年前参加节目时,我就曾经说过,如果哪一天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日常的互动渠道能够畅通无阻,老百姓不再需要电视问政,那电视问政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反过来说,为什么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电视问政,就是因为当前老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所以需要通过电视问政这种社会监督形式,把压力传导给政府的各个部门,让他们更好地看见、听见和解决老百姓的诉求。
澎湃新闻:您在节目中的点评,总是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在节目之外,您是怎样的性格?
陈鹤: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是一个直来直往的人,我就是这种性格,不擅于迎合,所以有时也不太讨人喜欢吧。比如刚才提到的,看到家门口的市政维修工程存在问题,我会立马打12345热线反映。在学校里,如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我也会立马找到相关部门反映。
不过,我想说的一点是,不必过度传播我个人在节目中的一些点评片段,我希望大家能够去看看完整的一期节目,多多关心节目台前幕后所做的工作,以及节目促进政民互动、解决百姓诉求的实际效果。我也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政府的公共治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