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戏曲人的夏天,全员集训中!
8月,申城高温“超长待机”直逼40℃时,戏曲人正在扎堆做一件事,那就是——夏季集训!
过去梨园行说“夏练三伏”,是为了在演出淡季“封箱歇夏不退功”,如今舞台不歇夏,集训的传统穿插在繁忙的演出日程中,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从腰腿把子基本功,到学戏排戏,再到讲座研学,每一场大汗淋漓、每一次灵光闪现,只为成就舞台上最好的他们。
抓住三伏天的尾巴,让我们把视线从掌声与鲜花包围的台前,转至汗水和热血交织的练功房,回归戏曲艺术的起点......
台下久久为功,只为台上绽放的一瞬
一踏进上海京剧院五楼走廊,便听到耳边传来一阵热闹的京胡锣鼓、吊嗓练唱之声,大排练厅里跟头翻个不停,舞刀弄枪眼花缭乱。“这个夏天忙疯了!”有演员这样感慨道。
京剧《三盗九龙杯》排练现场
完成2024中国戏曲节的赴港演出后不久,不少演员便一头扎进“京武会”第九季的排练中。这场一年一度的“武林盛会”是2016年起上京结合夏季集训策划的展演品牌,今年以纪念武丑名家张春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主题,一口气推出《三盗九龙杯》《佛手橘》《三盗令》《小放牛》四出名剧。
京剧《佛手橘》排练现场
三天演出里,丑角们站上C位大显身手,时而飞檐走壁,时而抽刀开打,场面火爆惊险,考验着演员功底。延续每年夏季集训以戏促功的做法,大家练荡子、打把子,向观众们秀了一把绝活儿。
京剧《三盗令》剧照
台上的淡定从容离不开日常的久久为功。95后演员潘梓健会在晚上给自己加练,今年他凭借《三盗令》摘得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对行当的热爱驱动着他不断钻研,“即使累,也是快乐着”。
《三盗九龙杯》主演郝杰的手腕练出了淤青,剧中他一招“轴棍儿”,倒挂在近四米高的玩月楼顶盗取玉杯,令观众拍手叫绝。他说,“台下无数次的练习,就为了台上几分钟的完美,我想这就是武戏的精神。”
京剧《三盗九龙杯》剧照
一台好戏,在练功房中诞生,一位好角,也注定从练功房里“起飞”。今年,上海昆剧团迎来了夏季集训第十五季,“战高温、练内功、强素养、修艺德”已经成为全团上下每年的必修课。一系列基本功训练、剧目排演、文化讲座活动,让夏季集训升级成为全方位阶段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练习跑圆场
“步子小,心态放松!加速!”绍兴路9号三楼的排练厅内,技导丁芸边打拍子,边盯着女演员们挺身掐腰跑圆场。20圈跑毕,这位严格的“教头”便挨个监督大家单练点翻身,“台下练好了,台上才不怵。”
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练习鹞子翻身
一墙之隔的排练厅南侧,男演员们拿顶、踢腿、飞脚、串飞脚、跳高、旋子同样一个不落,以百数为计练习着。“椅子约有一米高,椅背加砖头增高就接近一米三了。”在武丑演员娄云啸看来,练功没有天花板,“当然是跳得越高越好”。
体能也是随着基本功日复一日练出来的。“关空调是老传统了!”花旦演员谢璐说,演出时穿着厚重的戏服,又有舞台灯光加成,体感会超过40℃。练功时不贪凉,正是为了尽可能模拟台上的氛围,给自己更多磨炼。
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练习跳高
平日里,演员们练功围绕着排戏走,集训中他们拎出演出时很少涉及的短板,实现有的放矢的训练。毯子功、把子功等基本功是戏曲人的柴米油盐,无论小生还是武生,花旦还是武旦,练功房里没有行当的壁垒,全员“文武兼备”!
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练习串飞脚
“老法师”坐镇,温故而知新
“相思鸟,相思鸟,为啥名称相思鸟?”“相思鸟,多情鸟,一心想成比翼鸟。”《主仆姻缘奇案·定情》优美的旋律在上海沪剧院排练厅唱响,抚平夏日的燥热。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韩朝群、王禕雯排练《主仆姻缘奇案》唱段
沪剧《主仆姻缘奇案》是西装旗袍戏的经典,也是沪剧名家徐伯涛和王珊妹的代表作,在这次“创作精品,磨砺技艺”夏季集训中,剧院特地请来两位前辈,为年轻人一字一句抠戏。
徐伯涛、王珊妹指导韩朝群、王禕雯排练
“我们演戏要用灵魂来演”,听完学生们的演唱,王珊妹点拨道,“我们要把握好人物的情绪和心理”,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打动观众的关键。徐伯涛则勉励后辈多学流派、多唱戏,才能灵活化用自己的技巧,“唱腔要在人物里、在剧本里”。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练习跑圆场
毕业后再次听到老师的指点,青年演员们感觉自己仿佛“回炉重造”了一次,和老师们面对面“梦回戏校”,如同照镜子般看见了自己的薄弱之处。带着这股劲头,演员们将继续锤炼身段、精进唱腔,全力投入围绕《苏河十八湾》创排的集训中。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练习踢旁腿
“老法师”坐镇夏季集训,不仅助力青年演员们查缺补漏,也使他们获得温故而知新的机会。
上海越剧院大排练厅里,练功教练周国盛手持一杆单头枪,领着学生练习翻身。他和50年的老同学潘瑛从戏校开始,就带着三团的青年演员们练功学戏了,在他们眼里,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串翻身
老一辈练功是苦出来的,三伏天穿着长靠,“练完衣服能挤出水,把子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老师们不会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因为“演员的功力就靠平时的积累,台下放松,台上就什么都没了”,潘瑛告诉我们。
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把子功
上越青年演员们每年都在学习新把子。“我和你们一起做一遍。”周国盛拿起道具刀走到年轻人中间,在他“站”“步子”“砍”的口令里,演员们已基本将新动作做到了位。40年前跟老师学来的刀花,经周国盛为越剧表演所做的调整,又传给了下一代。
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把子功
花旦演员在台上练起武旦耍的双枪,“她们主动要学,态度很好”,潘瑛提出若动作太难可以改,但她们坚持一招一式稳扎稳打。“打完把子,心率180。”女小生们也是铆足了劲,“基本功的功不仅长在身上,也长在文戏里。在台上一个转身,一个步子,处处见功夫。”
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练习把子功
“请进来”也“走出去”,解锁夏训多种打开方式
夏季集训不仅有“请进来”,还有“走出去”。
50年前,筱文艳、何叫天等淮剧大师就曾带领“淮三班”学员们赴“淮剧之乡”建湖县学习。遵循前辈的做法,上海淮剧团在邀请业界名师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了30多位青年人才前往建湖学习、实践、演出,并以“表演工作坊”的形式对演员进行训练。
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深入学习建湖话
方言是各个地方剧种赖以生存的土壤。此次赴建湖集训,剧团特邀建湖方言传承人姜茂友分别从声母、韵母异读字、声调异读字、入声字、俗语和歇后语等带领上淮青年细致入微地学好、理解好、运用好淮剧艺术的舞台语言——建湖话。
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参与表演工作坊
同时,剧团青年导演海博、青年创作人员夏锐分别为演员们带来了简谱视唱课和肢体语言表演元素课,分享自己多年的专业所学,力求从不同方面完善、提升青年演员们的舞台表演力。
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赴建湖淮剧团、九龙口敬老院、江苏省淮剧博物馆等地开展学习交流和深扎实践
这是一场为期十天的“寻根访源”之旅。一群心寄传承、心怀梦想的“90后”淮四班青年延续着前辈们对淮剧艺术的坚守、开拓精神,来到建湖探索发展之路。通过最本土化、最接地气的活动,极大提升了上淮青年的精神力与意志力。
上海评弹团第十四期青年演员夏季集训同样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旨在全面提升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拓宽年轻人的视野。
评弹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艺术,创新则需要演员们不断了解新生事物,从中找到与评弹艺术的有机融合点并展开创作。不同领域的专家毛尖、王昕轶、梦晓、许圣楠、陶辛受邀前来,和团长高博文一道,为演员们带来了六场包含曲艺艺术观、电影、话剧、音乐剧和心理学等主题的讲座,青年们掌握新知,受益匪浅。
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参观学习
此外,评弹团精心策划了两场现场教学活动,深入探访杨浦区科创代表企业——叠纸游戏公司,激发创新思维与文化传承的新活力。
夏训结束后,评弹团举行了集中考核。弹词演员要用两段全新唱词《孙悟空》《梅兰芳》,独立作曲排演,评话演员则需根据一篇“赋”“赞”,独立设计排演。夏季集训不仅助力青年演员“输入”知识和技能,如何把学到的干货“输出”成作品,也是锻炼他们的重要一环。
有句行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想要在台上保持最佳状态、不负观众期待,靠的是台下从早到晚、汗湿汗干。对上海戏曲人而言,只有勤奋是唯一的捷径。
这一次,让我们为他们叫好!
部分文字内容来自:文汇报《夏练三伏——沪上戏曲院团夏季练功纪实》(作者:王筱丽)、各院团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