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考察并呈现海派缘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
“海派”是什么?“海派”有怎样的起源?昨天开幕的“刘海粟美术馆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春江明月共潮生”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艺术史,还原了海派绘画萌芽期社会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此前还推出了多款H5,试图让150多年前的作品不再是年轻人眼中的“老土”玩意,让“海派”“嗨起来”,除了展出绘画作品外,展览也以图表的形式勾勒出海派绘画的渊源和海派画家的朋友圈,这些看似轻快的讲述,其背后包含着严谨的梳理和研究。
开幕式现场在1月18日的开幕式上,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大厅变身为带有浓郁海派风味的“茶馆店”,在评弹戏曲的丝竹悠扬之中,恍然是150多年前豫园的景致,这呼应的正是海派绘画萌芽期集中在豫园周边的画会社团,展览的第二展厅,聚焦的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飞丹阁书画社、豫园书画善会和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以及任伯年、吴昌硕、钱慧安、王一亭等代表人物。
开幕式上的评弹演出当时的绘画不再局限于古代书画家吟诗作画文人式雅集,而是侧重于书画家之间互帮互助,成为职业画家推销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书画会使各自为战的画家个人变成了具有凝聚力的职业画家群体,通过举办各种聚会、办展览为来沪的画家提供了舞台,也因为挂润鬻艺、救济助赈,日益被纳入近代社会组织的大网中,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
画会资料与聚焦画会和画家不同,第一展厅将社会学和艺术史并轨观看,将自上海开埠的1843年至吴昌硕去世的1927年的社会史和艺术史同时展现,比如在对于1927年的历史阐述中,除了记录了吴昌硕去世外,还有清末安徽巡抚、词人冯煦去世,而同年11月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创立,但这一年前后更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北伐胜利和上海从江苏省剥离成市。
在展览开幕式之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通过微信报名的方式邀请百多位观众共度“美术馆奇妙夜”,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则带领观众细细品读展品,讲解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展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现场(第一展厅)“海派无派”,四方画家麇集此处
从经济、文化、公共关系、社学会等方面解读海派绘画,不难梳理出海派绘画其实是晚清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巨大的文化现象,亦可谓之一种绵延至今的艺术风气,而其土壤则缘于上海这样移民城市的开埠、工商业与对外交流的繁荣以及文人画家在租界的避乱便利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导致四方画家麇集于此。
任颐,《合和二仙图轴》考察“海派”二字的缘起,最有名的大概是鲁迅先生的《“京派”和“海派”》:“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亦赖以糊口。
所谓“近商”二字道出了海派绘画初起时的特点——目前可见出现“海派”二字的是1899年张祖翼跋吴观岱的画:“江南自海上互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可暂注目。”这句话大概是从文人画的立场对于当时走上海城隍庙画家等走商业路线画家的评论。
虚谷《梅花松鼠》然而,华洋杂处、文人不断涌入的上海自有大熔炉与大境界,赵之谦、任伯年之后,可以吴昌硕的出现为代表,所谓“强其骨力墨淋漓”,这也启发了其后的齐白石、黄宾虹,其精神境界至今影响而不衰。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因之称“安吉吴缶庐昌硕,……以金石篆籀之学出之,雄肆朴茂,不守绳墨,为后海派领袖。”
吴昌硕《芍药图》可以说海上画坛,吴昌硕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是近代中国书画篆刻领域当之无愧的巨擘泰斗。他生于湖州逝于上海,高寿八十有四,一生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而至民国,游学、游宦、游艺的足迹辗转湖州、杭州、嘉兴、苏州、上海,也曾远赴京津、北上山海关,诗书画印四绝全通,自然朋友遍天下。同时,在书画艺术走向社会化、团队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吴昌硕也是功不可没的,如先后任上海豫园书画善会、海上题襟馆等书画金石社团的掌门人。且在1894年,吴大澂(吴湖帆祖父)督师北上御敌,“奏调先生赞画军事”,吴昌硕毅然参佐戎幕,参加甲午战争。可见其的人格和作品中融入时代的精神和气息。
展览以图表互动的方式讲述吴昌硕的朋友圈如果吴昌硕有“微信朋友圈”,他发出的经典书画必然有陈淳、徐渭,八大山人、、赵之谦、任伯年等人的作品。而点赞评论的则有硕学大儒(如俞曲园,沈曾植等)、高官大吏(如翁同龢、张之洞、汪鸣銮、郑孝胥等)、收藏世家(如潘祖荫、吴大澂、吴云、顾麟士等)和工商巨子(如王一亭、张謇、周庆云等),也多狷介清寒的畸人墨客(如虚谷、蒲作英等),其中“秒赞”的估计就是王一亭了。
王震(王一亭),《踏雪寻梅》王一亭曾任日清汽船会社买办,华商电器公司董事、上海总商会主席等,早初学王素、倪田,后拜到山阴任伯年门下,有扎实的笔墨功底。在吴昌硕尚未于海上书画市场打开局面时,他以大量的书画订购给予了吴昌硕最有力的经济支持,并以自身在商界、政界的地位,而成为吴昌硕艺术盛名远播的重要推手。王一亭曾自谓“四十后,与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除了艺术的切磋砥砺,吴昌硕与王震的身影也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书画社团的雅集、展览、慈善赈灾活动中,“王画吴题”一时有“海上双璧”之誉。
本次展览中有多幅“王画吴题”的作品,其中“馗与小鬼同长寿图”,吴昌硕在题跋中写到“墨耕、一亭合作,吴昌硕补题芦橘并题句”便是依据。
倪墨耕(倪田)、 王一亭、吴昌硕, 《馗与小鬼同长寿》还涉及到另外一位画家,倪田(墨耕),这又可牵涉出“海派”中不同类型:
海派中,吴昌硕、王一亭、赵云壑、王个簃等可称“吴系”,属于文人画家,以花鸟见长;任熊、任薰、任伯年、倪田等可称“任系”,属于职业画家,花鸟与人物兼擅;钱慧安、沈心海、曹华等可称“钱系”,也属于职业画家,以人物为专攻。
“吴系”和“任系”在绘画上也多有交集,本次展览中有来自吴昌硕纪念馆的吴昌硕、任伯年、王震合作的花鸟图轴和吴昌硕后人所藏三人合作的《吴昌硕像》,两幅作品均有故事,且透露三人的师生关系。
任伯年绘墨竹王震(王一亭)补绘吴昌硕小像吴昌硕题从某种角度上讲,海派之前,绘画是没有烟火气的文人境界,自任伯年、吴昌硕始,将花卉题材中的文人雅趣与世俗审美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面貌,为大写意花卉注入新的活力。而在吴昌硕之后,齐白石、赵云壑、陈师曾、陈半丁、朱屺瞻、潘天寿、王个簃、沙孟海等皆为其门人弟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吴昌硕始,中国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钱系”的由盛转衰,揭示了海派绘画市场规律在海派人物画中,钱慧安也是影响巨大,也是“豫园书画善会”首任会长。
这位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生于浦东高桥的画家,对清初闽南画家上官周所画《晚笑堂画传》抚摩颇深,从他的人物造型特征看来,“上官周”的影响是明显的。《晚笑堂画传》包括古代帝王、将相、豪杰、文人、女流各种类型的人物120人,也是近一二百年来学人物画的重要范文。
钱慧安,《月宫仙女图》据说,钱慧安“能够在一片月季花瓣那么大的脸形里控制并排的两条细线,描绘俊秀的双层眼皮,并且还要在眼梢上轻轻挂上几笔,勾出睫毛来。”
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在正面脸上表现鼻形的那一条竖线,在若有若无之间从山根起笔,然后根据鼻身的或挺、或洼、或肥、或瘦,考虑线变化;到达收笔之时,又根据鼻尖的形状,作出或尖、或圆、或重、或轻、或缓、或急等等不同的技法。这没有到家的腕劲,是万不能把它画得准确有力。但这样的线法刻画妇女形象,自然恰到好处,若用到男子脸上,便有些像舞台上的粉脸公子了。
钱慧安,《群仙图》也因此当时《海上画语》批评钱慧安,说其作品“人形如青果之尖,衣纹如铁丝之屈,丰颜无老幼,姣好同男女”,同时又说“却投时好,大见风行”。
是否真如评论所言“丰颜无老幼”从本次展览中展出的“群仙图”、“竹林七贤图”“关羽读春秋”或可一探究竟:
比较这几张画,不难发现,无论是天上的神仙、魏晋时期的贤人几乎都是笑容可掬的胖老“孩儿”,这也的确是钱慧安作品的缺点,或许反映了他对生活现象的一种偏爱。他的入室弟子沈心海的作品也反映出来自的时代欣赏风尚和个人的审美倾向。
细看钱慧安作品的题跋,除了署自己的号“清溪樵子”外,也喜欢引用前辈画家的名字,为自己的作品找依据,不仿新罗(华喦),便抚十洲(仇英),揣其用意,无非表示一切都有来历,没有一笔没出处,甘心上复古派的“圈套”,但大凡稍懂一些就能辨别,他和古人毫不相干,清末画评对他这种作风也颇有反感。
钱慧安《竹林七贤图》但“海派”从某种意义上将就是满足商业环境下的大众审美,由于符合大众口味,钱慧安的画在光绪年间非常流行。一时之间,天津杨柳青还采用他的画稿印过大批年画。
凡有画棚画店的地方,逢时逢节,经常挂着寿星、麻姑、八仙等题材的人物画,画这类题材也是人物画家的养家本钱,正因为钱慧安的画不用现成粉本别出心裁,让人欢喜,但也正因为钱氏作品的风行,促成了上海画坛学钱的风气,他的儿子、弟子们虽都继承家学、以模仿老师的粉本为能事,但雷同之下公众很快也就审美疲劳了。因此,钱慧安这一画派,尽管盛极一时,等钱氏去世以后,便烟消云散了。
沈心海《当朝一品图》除了以豫园周边的画会社团为线索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沪上三熊”(朱熊、张熊、任熊)、“海派四杰”(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萍花九友”(吴石仙、吴大澂、顾若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谷祥、金心兰、陆恢)等人的作品,还包括了首来沪上卖画一举成名的张大千,以及拜吴昌硕为师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扇面,他们除了来自刘海粟美术馆、吴昌硕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官方机构外,北京瓯江草堂、吴昌硕的曾孙也提供作品予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梅兰芳扇面开幕现场开幕式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唐永余的讲座“浅谈书画社团对海派绘画的影响”则以上海开埠后出现的萍花书画会、飞丹阁雅集、徐园书画善会,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等近百个书画社团为切入点,讲述名家辈出、流派林立、中西并陈、求新求变的“海派绘画”。
吴友如《豫园宴乐图轴》展览现场(第二展厅)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7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