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信息爆炸时代用阅读平衡信息差异,上海交大图书馆馆长开出书单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邹佳雯
2024-09-03 12:5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在一年一度的迎新季,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程金华想为新生乃至公众开一张书单。

他以“跨过去”的视角,精选了32本好书,涵盖历史、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家国情怀六大板块,并撰写了寄语,希望大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阅读平衡信息差异,填补知识鸿沟。

而之所以强调“跨过去”,源于程金华的观察:人们有了海量图书后,选择太多,反而可能就放弃了选择,或选择知识的偏食。

他评述道:“在知识短缺时代,人们勇于横跨信息小溪,去探寻彼岸;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却甘于被动接收,困在信息的岛屿上饕餮偏食。于是,‘信息茧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信息孤岛”遍布知识的海洋之中。”

“人类的知识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而产生的。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整体性,因此知识也不应当有门户之见。”程金华说。

以下为程金华馆长寄语《“跨过去”读书——在知识海洋中填补信息鸿沟》原文:

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更坏的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时代。是好是坏,取决于我们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做选择。

当前,每年都有海量的新书出版,大量的好书面世,读书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图书或者知识不再短缺。前两天听到一位学长说,“我们这么努力,不就是给后辈更多的选择吗?!”的确,我们比过往的读书人有了明显更多的选择,这是一种福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人迎来了更好的时代,将来还会更好。

然而,现在的读书人,也迎来了一个更坏的时代。因为有了海量图书,选择太多,我们可能就放弃了选择,或者选择知识的偏食。

海量图书涌现为放弃选择或者选择偏食提供了看似“坚实”的理由:其一,因为好书太多,选起来很辛苦,随便找一本读都好,正所谓“开卷有益”;其二,因为知识太多,每一类知识的绝对量都不少,似乎也都能把问题说明白,对其他知识的需求看起来也就可有可无了——在极端情形下,还可能把知识贴上标签,标上“自己的”和“别人的”,把后者拒之门外。

就这样,知识爆炸时代的读书人面对着一个悖论:在理应享有更多知识选择的时代,却实际上得到种类更少的知识。因此,读书人进入一种糟糕的境地:在知识短缺时代,我们因为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时时保持好奇与质疑;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觉得自己有知,为此放弃了批判与反思。换个通俗的说法,在知识短缺时代,我们勇于横跨信息小溪,去探寻彼岸;而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甘于被动接收,困在信息的岛屿上饕餮偏食。于是,“信息茧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信息孤岛”遍布知识的海洋之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图书馆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化。传统上,图书馆因藏书而生,解决的是知识短缺问题。在当下,图书馆虽然也要肩负解决知识短缺的任务,但更重要的是帮助读书人去行使知识的选择权,在信息孤岛之间搭建桥梁,填补知识的鸿沟。

在上述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馆长荐书”工作是想通过给年轻学子推荐若干本好书的方式,来做填补读书人知识鸿沟的尝试。当然,不要说仅仅几十本书,哪怕是几百本书,也很难真正实现填补同学们知识鸿沟(如果存在的话)的功效。毋宁,我们通过推荐这些书,更多想展示选书和读书的方法论:“跨过去”读书。

在我们推荐的有限书单中,“跨过去”贯穿始终。首先,我们设置了六大板块,分别是人类历史、科学基础、技术变革、人文素养、社科观察和家国情怀。之所以要设置这些板块,是因为我们觉得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至少得有这些板块知识的素养,或许还不够。这些知识板块融合在一起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牢固地基、拔尖人才的四梁八柱。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同学们明白,“人”的问题贯穿所有知识板块:人类历史固然是关于人的发展,科技进步也应当坚持人类的和谐发展。《种子帝国》便有深刻的反思。

其次,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要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去对比思考。当下,我们讨论的最多的问题之一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甚至消灭人类,我们是拒绝还是拥抱人工智能?想想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我们就禁不住抖索。然而,从整个宇宙(或者地球)历史的大尺度看,所有人类文明的时间跨度仅仅是几声“滴答”而已。在所有人类的发展史中,智人脱颖而出的时间更短。让我们回到七万年前(大约是人类认知革命发生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一名有着卓识远见的尼安德特人,并尝试问自己如下问题:我们要和来自非洲的智人接触吗,我们会不会被他们所消灭?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尼安德特人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人类文明还在持续。从宇宙(或者地球)历史的大尺度看,包含人类在内所有物种的兴衰演化是难以抵挡的大势。形势比人强。

或许,大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人工智能,我们更要思考的不是人类是否会灭绝的问题,而是如果现代人类的灭绝早晚会发生的话,那么如何在将来的文明中更多保存人类的基因?《三体》以科幻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

对待一个问题,我们不仅要跨越时间,还要跨越空间去思索。在本年度的书单中,我们有意识地把中国和美国放在一起看,看看同一种现象在不同国家的表现。通过跨国家、跨地区、跨族群的比较,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哦,原来美国也这样”或者“哦,原来美国是那样”!当然,仅仅比较中美还不够,建议同学们最好能把更多的国家与民族纳入到同一个问题中去思考。

最后,对于年轻的交大学子来说,同学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命运,也要关注你们的同辈人。作为高考“成功上岸”的一个很小的群体,你们不仅要往前看,思考自己的未来,也同样要换位思考那些和你一道出发但是“没有成功上岸”的群体。正如《县中的孩子》描述的那样,在县里接受教育、高考没有(那么)成功的孩子们才是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那些人群才是中国的底色。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就是了解自己、帮助自己。不仅仅中国如此,《我们的孩子》告诉我们,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是问题多多。因此,考大学不甚成功的人群,不仅是中国的,也是美国的,甚至是全球人群的大多数,是未来世界格局的底色。没有一个跨群体或者跨阶层的换位思考,再优秀的年轻人也难以在将来成为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

所以,“跨过去”读书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荐书”所蕴含的方法论。这种读书方法和当前科学研究所最新倡导的“融合研究”(convergence study)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的知识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而产生的。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整体性,因此知识也不应当有门户之见。现代大学是提供研习特定学科知识的最重要平台,但是大学不应人为地给知识的流通、互补与共享设置鸿沟。当学科院系日益敦促年轻学子在专业知识上“往深钻”的时候,图书馆则应当鼓励同学们“跨过去”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大学知识供给的整体。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知识短缺,针对的是“鱼”的问题;填补知识鸿沟,针对的是“渔”的问题。我们衷心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在交大的学习岁月里好好掌握“渔”的方法,为自己的人生、为国家的昌盛、为人类的未来,捕获大“鱼”。

作为馆长,我既要感谢之前馆长给我们创设的“馆长荐书”平台,也要感谢图书馆同事们的努力,集思广益来制作这份不算长的书单,也为书单存在质和量的缺憾表示歉意。

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把图书馆好好利用起来,把推荐的书(图书馆都有馆藏)找来看看,然后我们找时间再一起当面交流,或者在主馆咖啡厅,或者在思源湖畔,或者在李政道图书馆诺贝尔山,一起品尝知识的醇酿。

以下为上海交大图书馆2024年度推荐书单:

a) 板块一:人类历史

1. 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2. Jared Diamond,Guns, germs, and steel :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中文译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3.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4. Henry Kissinger, Eric Schmidt, and Daniel Huttenlocher, 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

中文译本:《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b) 板块二:科学基础

5.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6. George Gamow,One two three ... infinity : facts and speculations of science

中文译本:《从一到无穷大》

7. 李政道:《对称与不对称》

8. Judea Pearl & Dana Mackenzie, 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

中文译本:《为什么 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9. Vannevar Bush ,Rush Dew Holt,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中文译本:《科学:无尽的前沿》

c) 板块三:技术变革

10. 郭光灿:《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

11. 克里斯·米勒:《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12. 吴军:《浪潮之巅》(第四版)

13. 梅茨:《深度学习革命:从历史到未来》

14. 洪银兴、高培勇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15. 埃尔莫尔:《种子帝国:孟山都的过去与人类粮食的未来》

d) 板块四:人文素养

16. 余华:《活着》

17. 蔡崇达:《草民》

18. J D Vance ,Hillbilly elegy :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中文译本:《乡下人的悲歌》

19. Daniel Keyes ,Flowers for Algernon

中文译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20. 刘慈欣:《三体》

21. 伯内特、埃文斯:《人生设计课 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

22. 尼克∙索萨尼斯:《非平面》

e) 板块五:社科观察

23. 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24. Robert D Putnam ,Our Kids :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中文译本:《我们的孩子》

25. 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26. 沃利:《无地可依: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

27. 舒伦伯格、彼得斯:《算法社会 技术、权力和知识》

28. 季卫东:《法海拾贝》

f) 板块六:家国情怀

29.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百年交大撷英》

30. 奚启新:《钱学森传》

31. 赵天池:《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

32. 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