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态学家给鳄鱼投喂毒蟾蜍,鳄鱼:我谢谢你啊

2024-09-04 12: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万物杂志 把科学带回家

撰文 | 刘六七

审校 | Cloud

提到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人们总能联想到那些伟大无私之举:拯救落难动物、保护生态栖息地、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然而在澳大利亚,一帮生态学家却在想方设法给鳄鱼投喂毒蟾蜍。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些被定向投毒的对象:澳洲淡水鳄。

澳洲淡水鳄幼崽,这种鳄鱼性情比较温和,极少主动攻击人类|图源:wiki commons

澳洲淡水鳄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鳄鱼,雄性体长大概3米,雌性体长大概2米。和其他鳄鱼类似,它们也是“懒惰的”捕食者,不喜欢进行长时间追捕,更擅长通过伏击或突袭的方式捕获猎物。

澳洲淡水鳄的“懒惰”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如果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让自己感到不适,一般都会赶紧吐出来,转而寻找下一个目标。但淡水鳄不然,它们更喜欢“躺平”,寄希望于不适感自行消失。这种饮食习惯让淡水鳄十分容易中毒。

“水下一待,谁也不爱”|图源:wiki commons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被当作诱饵的生物:海蟾蜍。

海蟾蜍原产于美洲,1935年,澳大利亚人将它们投放进甘蔗田,希望能解决虫害问题。但像很多外来物种一样,海蟾蜍自己很快就成为了害虫。不到100年时间,它们从东海岸,或搭便车或凭借粗壮的大腿,已经蔓延到西北海岸附近。

上个世纪,昆士兰州人将杀死海蟾蜍视为游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用曲棍球棒拍死、开车压死,如今官方推荐更人道的方式:先将它们放进冰箱24小时,然后冷冻后丢进垃圾桶|图源:昆士兰博物馆

海蟾蜍体型巨大,成年雄性大小和一只吉娃娃犬相当,远处看,像块肥美肉饼,于是它们成为了很多当地物种的心仪食物,这其中就包括淡水鳄。

只是,海蟾蜍眼后有两块腺体,在受到威胁时能够释放出致命毒素,给当地生物带来严重隐患。在一些海蟾蜍泛滥地区,澳洲淡水鳄数量短时间内可以骤降70%。

海蟾蜍腺体分泌出白色有毒的蟾毒素。蟾毒素可以让鳄鱼抽搐、死去,这种反应本质上是严重的心脏骤停。|图源:ABC News

不过,将这样的外来物种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经过多年尝试,澳洲生态学家决定更换策略:既然杀不死海蟾蜍,那就学会与其共存,让当地生物不把它们当食物吃。

策略具体这样实施:生态学家先割掉死蟾蜍的腺体,去除致命毒素,然后向它们的大腿注射氯化锂。氯化锂可以使动物感到眩晕恶心,但不致命。吃了这样的特殊蟾蜍后,动物可能会长记性,并在今后避免把活的海蟾蜍当食物。

这种方法有个学名,叫“条件性味觉厌恶”(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

一只捕捉到海蟾蜍的淡水鳄|图源:New Scientist

为了探究这种策略是否对澳洲淡水鳄见效,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野外实验。该实验由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生态学家乔治亚·沃德菲尔(Georgia Ward-Fear)主导,发表在了近期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科学》上。

实验地点是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金伯利地区,在那里,河流在崎岖的土地上雕刻出多条峡谷,十分适合淡水鳄生存。而且海蟾蜍大军已经抵达这里。生态学家曾在金伯利发现腹中有多只海蟾蜍的鳄鱼尸体。

一具淡水鳄尸体|图源:ABC Kimberley

研究人员在4条峡谷的河边安放了多个诱饵点,每个诱饵点都挂有一只处理过的特殊蟾蜍尸体和一根鸡脖子。还有一条没有安放诱饵的峡谷也被纳入观察范围,用作对照组。通过摄像机,研究人员可以远程观察鳄鱼们的进食情况。

一开始,蟾蜍挺受欢迎,淡水鳄咬下它们的数量和鸡脖子相当。但随着实验继续,被咬下的蟾蜍越来越少。直到最后,鸡脖子成为抢手货,每个诱饵点的几乎都被咬掉。

蟾蜍or鸡脖?一只鳄鱼选择了后者|图源:材料[1]

在撤走所有诱饵点后,研究人员对5条峡谷中的淡水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4条曾放置过特殊毒蟾蜍的峡谷里,淡水鳄的死亡率要低于未放置过毒诱饵的峡谷,说明“条件性味觉厌恶”策略对金伯利的鳄鱼有效。

实际上,除了澳洲淡水鳄,北部袋鼬和黄斑巨蜥也是海蟾蜍的最大受害者。海蟾蜍已经导致北部袋鼬的分布范围缩小了75%,让黄斑巨蜥的数量锐减了83%~96%。生态学家也曾对这两种生物进行过“条件性味觉厌恶”的实验,只不过“因地制宜”地对策略进行了些许调整。

左侧是北部袋鼬(英文名:Northern quoll,学名:Dasyurus hallucatus);右侧是黄斑巨蜥(英文名:Yellow-spotted monitor, 学名:Varanus panoptes)|图源:网络

比如黄斑巨蜥更喜欢活猎物,所以研究人员选择了毒性较小的幼年蟾蜍,用作实验中的毒诱饵。北部袋鼬体型较小,研究人员就专门为它们制作了便于食用的“蟾蜍香肠”。

实验结果表明,“条件性味觉厌恶”策略对黄斑巨蜥有效,但对袋鼬来说情况有些复杂。在实验室环境中,毒香肠确实让袋鼬学会了避免以海蟾蜍为食,但在野外环境中,吃过毒香肠的袋鼬死亡率反而更高了。

这提醒科学家们,在成果落地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性和变量存在。

减毒的海蟾蜍香肠|图源:ABC News

沃德菲尔还认为,如果在海蟾蜍前进方向的地区,提前部署毒诱饵,也许能避免当地动物在海蟾蜍入侵后出现大规模死亡。其他学者表示认同,但同样提醒人们需要进一步观察该策略的效果能维持多久。

目前,海蟾蜍大军前线在西澳大利亚德比附近,正在以每年50千米的速度移动,预计两年内将会抵达海岸|图源:Google Earth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