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福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

2024-09-02 14: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项目基本情况

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解决闽江河口湿地存在的互花米草入侵、水鸟栖息地减少和海漂垃圾等问题,保护珍稀濒危水鸟栖息地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稳定。

工程以流域协同保护和入侵物种治理为主线,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末端综合治理体系,作为“陆海统筹、建研一体、共建共享”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践模板,为沿海地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借鉴。

主要做法

(一)陆海统筹,形成“1+3+N”的系统治理模式

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四层保障体系的总体空间布局,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的综合治理体系,形成“1+3+N”的系统治理模式。将闽江河口湿地与陈塘港流域、二刘溪流域共159平方千米作为一个整体单元,通过陆地空间上的森林、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与海洋空间上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实现陆地与海洋的综合统筹;通过在岸上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在岸下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与湿地保护修复,实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岸上与岸下的综合统筹;通过在上游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在下游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治理及水鸟栖息地修复,实现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下游综合统筹。

图1 四层保障体系示意图

图2 项目实施空间布局

(二)建研一体,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科技特派员”模式

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科技特派员”制度新时期实践内涵,构建了“本土+省际+跨地区”技术模式,加快成果落地转化。与研究院所合作,研究互花米草生长与防控技术,开展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开展了为期5年的闽江河口湿地保育合作,设计适用于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科普教育项目。

(三)共建共享,构建全民参与体制机制

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工作机制,2018年以来,开展各类生态保护行动累计5万多人次。拍摄《神鸟归来》等宣传片,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定期举办“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建立福建省委等生态教育现场教学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科普中国e站等,全面提升湿地宣教科普影响力,凝聚起保护湿地、爱护湿地的强大合力。

取得的成效

(一)各项绩效指标较好完成

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闽江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国家和省级监测断面地表水功能区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Ⅱ类水质比例均达到100%。环境持续改善,村镇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10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23%,市县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境修复成果显著,林分改良面积107万亩,珍稀生物得到保护,本地乡土物种得到恢复。

(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在生态效益方面,构建了生态优良、功能完善、物种丰富的闽江河口地带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实施上游河道整治及污水管网建设、湿地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水鸟栖息地营造修复、海漂垃圾清理、濒危水鸟核心保护区划定等,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扩大水鸟栖息地面积,保护珍稀濒危水鸟群落稳定,恢复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东亚迁徙候鸟提供良好栖息地。

图3 退塘还湿前

图4 退塘还湿后

图5 互花米草治理前

图6 互花米草治理后

在经济效益方面,二刘溪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使沿岸5个村3.2万人免受洪灾,随着配套水利设施的完善,流域内1.1万亩农田普遍受益,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打造了湿地的特色旅游品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在社会效益方面,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恢复和提升了自然景观。通过河道整治和污水管网建设,劣Ⅴ类水质得到消除,流域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灌溉用水水质得到保障。同时为人民群众散步、郊游等游憩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增强了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更多阅读

美丽中国·山水工程 | 又见碧绿的江——闽江流域

中国山水工程系列微纪录片·福建闽江流域篇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独流入海水系,在闽江河口与大海交汇处,形成了福建最优良、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物种众多,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是候鸟的乐园,同时也是“植物天堂”,植物类型十分丰富,构成了最具典型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和巨大的生态价值。

但这里曾经也饱受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困扰。

2004年前后,互花米草开始入侵闽江河口湿地,它根强苗壮,繁殖能力极强,排挤了本地的红树林、短叶茳芏、芦苇等植物的生存空间。同时,其大面积扩散也使得水鸟的觅食地及高潮位停歇地大大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成为闽江河口湿地最难治愈的顽疾。

互花米草入侵闽江河口湿地

2002年4月,看到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明确表示“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自此,摸清家底、制定规划、采取系列措施,打响了福州广袤湿地的“生态保卫战”。

福建闽江流域山水工程创新探索了自己的模式。2018年,《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运而生。

福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总投资121亿,按照“全流域、整体规划、系统保护、综合治理”的思路,谋划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5大类368个子项目。

陆海统筹,形成“1+3+N”的系统治理模式。“1”是一个整体,将湿地和附近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统筹多要素系统保护修复。“3”是指统筹陆地海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的三对关系共同治理。“N”是多项保护修复措施,比如互花米草入侵治理、河道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退养还湿、水鸟栖息地恢复等。

建研一体,让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落地。

共建共享,全民参与,开展生态保护志愿者行动,扩大湿地保护宣传推广及研学活动。

开展治理后四年时间,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内共除治4500多亩互花米草,进行2600多亩植被恢复,剩下面积留作光滩给水鸟觅食栖息。水鸟数量与日俱增,水鸟的种类增加了近50种,其中不乏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和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候鸟。

通过以闽江流域山水工程试点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福建全省治理矿山1.8万亩,种植红树林8985亩,除治互花米草9780亩,重点流域生态功能逐步提升,矿山生态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产业日益壮大,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生态福祉,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原标题:《福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