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人世事,几完缺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2024-09-02 11:4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什么是秦汉史》

王子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公司

从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经历秦、西汉、新莽、东汉的历史阶段,人们通称“秦汉”。统一的实现,帝制的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后来有学者称之为“天之变局,至是始定”。秦汉人怎样使历史“另换新局”,秦汉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什么说“秦汉之典”“秦汉之规摹”为后世创制了基本政治格局?为什么秦汉时代精神之“闳放”“雄大”,能够保留深刻的历史记忆?本书就此有所提示,有所说明。

《晋朝的死结》

沈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本书是一本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

《第一次遇见苏东坡》

衣若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第一次遇见”系列之一种。本书作者为知名苏东坡研究者、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衣若芬教授,在这本10万字的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近东坡,开启与东坡的相遇之旅。正文10个故事,以时间为序、不同的空间为轴,穿插讲述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人生经历、生活情趣、艺术修养等。

《王安石当国》

王晨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变法初期困难重重,王安石设新机构领导改革。王安石欲与同僚合作,无奈反对者步步紧逼。面对“冗兵、冗官、冗费”三大难题,王安石拿出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办法。新法动摇权贵利益,反对之声愈来愈高。王安石大胆重用年轻人。“新党”在东线发动对夏反击战,在西线招抚青唐、拓边河湟。王安石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试图实现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最大化。变法改革遭遇层出不穷的阻挠、破坏,改革派渐入疲态。

《宋殇 : 岳飞与赵构》

曹晓波著,东方出版社

本书紧扣岳飞与宋高宗赵构君臣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岳飞追随南宋新朝廷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援引岳飞与赵构、朝廷的往来书札,以及当年的横向史料,客观、详尽地梳理了岳飞、赵构二人从初步相识到君臣无间,再到裂痕初现,最后关系急剧崩裂的过程。

《临安之降——南宋士人的忠死、孝忍与隐逸》

孙晓飞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描绘了13世纪中华大地宋亡元兴、“临安之降”的历史变局中,以赵孟頫、钱选、文天祥、牟应龙等为代表的南宋士人忠死、孝忍与隐逸的抉择与命运。南宋士人的人生脉络与宋元战争的宏大史诗交相辉映,一部宋元之际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

《人世事,几完缺——啊,晚明》

樊树志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本书收录史学名家樊树志教授近十余年间所撰有关晚明史的要文十三篇,既娓娓解读了晚明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如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六君子之狱、魏忠贤崇拜运动、文人结社等,又剖析了晚明著名文人士大夫,如徐阶、张居正、文震孟、郑鄤、倪元璐、吴应箕、黄道周、刘宗周、吴伟业等人的仕宦与心路历程,这些主题几乎涵盖了晚明史的重要方面。

“人世事,几完缺”,选自清吴梅村《贺新郎·病中有感》,最能代表耄耋学者樊教授数十年研究晚明史的感慨心境。

《江南困局:晚明士大夫的危机时刻》

唐元鹏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大清盐案:暗潮涌动的乾隆三十三年》

孙绍文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采用微观史学的写作视角,以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两淮盐引案为焦点,将其与同年震撼朝野的叫魂妖术案交织并叙,构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书中,我们见证了乾隆皇帝在面对官僚群体精心构筑的重重壁垒与利益纠葛时展现出的非凡政治智慧与决心。同时,也管中窥豹式地再现了传统中国专制制度及其统治逻辑。

《平天下:曾国藩的暮年雄心》

周禄丰著,岳麓书社

看曾国藩晚年步步惊心,如履薄冰,孜孜进取为国家努力开辟现代化道路。攻克天京,镇压捻军,审理天津教案、马新贻案,耗尽曾国藩暮年心血。推动出版《几何原本》,派遣留美幼童,发展近代科技,展现传统儒生平天下的最后倔强。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修订版)》

王汎森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流动的大学:华北联大1939—1948》

张在军著,现代出版社

1939年,华北联大由陕甘宁边区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所院校合组而成,甫一诞生就穿越陕、晋、冀三省并辗转于晋察冀边区各地流动办学,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逾万名干部,对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各条战线工作以及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首部全面展现华北联大九年办学历程的专著,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条分缕析、生动清晰地再现了那个信仰坚定、青春激扬的革命年代的新型大学风貌,从中可以感受到非常时期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坚持理想、敢于牺牲的精神境界。

《上海青年——一个无名者的日常生活》

刘韵琤著,上海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民国时期一位普通青年颜滨的日记为中心,对其上海沦陷时期的日常生活进行还原。颜滨出生于1923年,祖籍浙江宁波,1937年1月来到上海,成为一名五金店学徒,写日记时刚满19岁。日记记录了颜滨工作、学习、恋爱、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为这段时期的上海史、民众史、物价史等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本书以颜滨为锚点,不仅还原这一时期普通人眼中的上海,如政策、制度、物价、收入、社会状况等,还以颜滨为代表发掘普通民众的积极抵抗心态,具体表现为:心系前线、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怀;顽强生存、不甘堕落的律己品格;勤奋学习、自办刊物的进步意识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民众心态是历史叙事的重要部分。

《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

王冬妮著,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史学博士王冬妮对民国少将王赓的往事钩沉,也是孙女对祖父坎坷一生的深情追忆。

王赓,字受庆,江苏无锡人。1895年甲午战争之际出生于江南世家,16岁考取庚款留学生,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一同赴美留学,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考入西点军校,成绩优异,是西点军校历史上八名中国学生之一。1919年随陆征祥出席巴黎和会,1923年晋升陆军少将。

在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感情中,他以陆小曼前夫的身份为世人所知,谣诼纷纭,他始终持以君子之风。淞沪会战时,他蒙冤入狱。1942年,国内战况焦灼之际,47岁的他重获重用,随团赴美,却在途中客死埃及。历史的滚滚洪流裹挟着他的一生,但他也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吉光片羽。

《上山——中华文明的万年奠基》

蒋乐平著,稻粱工作室|东方出版中心

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的横空出世,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黄河中心论”,人们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我们的文明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共同基础。

21世纪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队扎营于浙江金华的浦阳江上游,在这里开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由此开启了上山遗址的发现之旅,也将以跨湖桥、河姆渡、良渚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间上限,拉长到了万年之前,奠定了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版图中的突出地位。20年多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持续努力,上山文化体现在稻作、定居、彩陶等方面的证据链已经日臻完整、完善,成为万年中国的重要符号。

《无声胜有声:中古中国墓葬音乐文物与礼乐文化》

周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以中古中国墓葬所见音乐文物为研究对象,在礼乐制度与礼乐文化的视野下,从墓葬与现实礼俗的互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时代风尚与观念的形成等不同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学方法综合梳理,本书将这些音乐文物归纳为鼓吹乐、燕乐、百戏—散乐、高士雅音等不同类型,并指出其音乐属性和功能指向。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文献史料,进一步归纳了各类音乐组合的形成逻辑、不同类型组合出现、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契机与内在原因,由此提出了中古时期礼乐文化发展的“雅俗关系”与“胡汉关系”两条线索。循此线索,本书围绕“礼制”与“礼俗”这两个用乐传统,总结了中国礼乐文化在中古时期经历的重塑与转型。

《三代遗风: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复古》

许雅惠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在世界文化史上“复古”与“创新”往往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作者论述了从北宋到晚明六百年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复古”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其实这也正向读者展示了宋元以来古代艺术与物质文化上的创新与流变。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涉及宋代宫廷与士大夫的金石收藏与礼制改革、宋元礼器图式在印刷文化中的流传与翻新、晚明文人的铜器知识、仿古与鉴赏等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延伸到东亚艺术的研究,作者还讨论了宋代复古艺术和中国古铜器在高丽和朝鲜时代的韩国和现代日本的接受与发展。

《走近敦煌》

张涌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问学”丛书之一。全书凡四编,师泽编记述作者跟随郭在贻、项楚、裘锡圭、蒋礼鸿诸先生问学、治学的经历;序跋、评论两编收录著作序跋、专业书评及学术史回顾、学科建设建议等文章二十余篇;感思编收发言、杂感七篇,指点治学门径。

    责任编辑:方晓燕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