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16区文旅调研|崇明:用艺术与自然驱动节事旅游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倪瑜遥
2024-08-30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的话】

今年来,上海持续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上海共接待国际旅游入境旅客30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43.5%,其中外国旅客220.43万人次,同比涨191.5%。访沪外国旅客人数位居中国大陆第一。

入境游客激增,对入境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8月,上海文旅局组织专家、媒体、企业密集调研16区文旅,了解各区文旅资源,为上海都市游、入境游优化旅游产品,提升文旅体验。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也受邀参加了此次调研。

即日起,澎湃城市观察推出“上海16区文旅“调研笔记,为16区文旅新发展提供参考。

近日,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一部分,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这为崇明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与此同时,东滩自然保护区申遗成功,意味着更严格的保护责任。如何打造生态友好与游览体验并重的精品文旅,是崇明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要务。

根据《崇明区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崇明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岛。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实现年旅游接待人次2500万,实现年旅游收入70亿元。数据显示,2023年,崇明全区接待游客超过17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42亿元。可见,目前距离“十四五”目标尚有差距。

在此次的调研中,市文旅局及各方专家学者表示,崇明自然、乡野等资源禀赋优越,但旅游资源零散,缺乏整合联动和优势深挖。尚未形成主题鲜明的游览线路,且文旅宣推力度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开发节事旅游产品或许可以成为打造精品文旅的一种思路。一方面,可依托传统节日氛围打造应景的节庆产品,另一方面可营造艺术节事,以共生理念重塑地方活力。

崇明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与乡野田园

崇明生态环境良好。今年初,崇明西沙明珠湖景区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上海首个以生态为底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外,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地理景观独特。

除了湿地、河湖和森林公园之外,市场主体还发挥本地自然优势,打造田园农场、采摘园、露营基地等景点,为游客提供农事体验、水上运动、农业科普等生态旅游项目。目前,崇明已形成“五区三带一环”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文旅发展掣肘:交通不便、缺乏文化品牌影响力

《崇明区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到,崇明文旅发展面临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拉动、文化市场活跃度不够、对外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结合本次调研,交通不便和缺乏文化品牌影响力依然是崇明文旅发展的两大掣肘。

崇明岛与上海市区的距离是客流受限的一大因素。景区周边缺乏住宿设施,更放大了这一局限。上海东滩国际湿地有限公司总经理管永健在调研中谈到,“如果游客选择一日游,通勤时间过长;如果选择两日游、三日游,周围没有可以住下来的地方。”

目前已在建设中的上海市轨道交通崇明线或将改善崇明对外交通不便的局面。如果要吸引更多客源,增加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举措。

此外,崇明岛内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明珠湖等景区体量大,景区之间距离较远,如何规划合理的导赏路线,配备交通接驳工具,也需要主管部门考虑。

在调研过程中,研究员还注意到,一些建成时间较早的景区(如海上花岛前卫村、江南三民文化村)面临设施和业态老化,景区规模大但缺乏精细化规划,难以吸引年轻游客等问题。

节事旅游:打开崇明精品文旅新方式

针对崇明区文旅缺乏品牌影响力、旅游资源缺乏精细化、产品化打磨的问题,节事旅游或许可以成为打造精品文旅的一种方式。学界认为,节事旅游具有塑造目的地品牌形象、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弥补淡季客源需求不足等作用。利用文化、艺术元素和活动,串联零散的旅游资源,可形成体验感较强的旅游路线。此外,营造节事有助于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区域知名度。

具体而言,一方面,可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氛围,结合本地特色,推出应景的节庆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可营造艺术季、赏花季等周期性节事活动,利用艺术和自然元素激活乡村环境,吸引特定客群。

近年来,崇明区在节事旅游方面已有所计划和实践,项目涵盖传统民俗、自然教育、艺术实践等领域。

东滩湿地公园毗邻崇明岛最东端的东滩保护区。近年来,公园利用自然禀赋开展了观鸟、摄影、观星等游览项目,同时与多所学校合作开展研学项目。公园连续多年举办“湿地夜游季”,其中包含探寻扬子鳄和昆虫、湿地观星、看日出等活动。

去年11月,以“自然的节律,共栖的生命”为主题的2023年东滩生态艺术节在东滩湿地公园、光明东滩源、瀛东村等地举办。此次节事是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一部分。来自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院校的师生利用公园内的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搭建生态科普装置。艺术节还涵盖了展演、集市、科普等活动。

艺术节事的要旨:尊重本地生态和文化

在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依托乡野的自然胜景和人文风俗营造艺术节事,吸引年轻观众到访,或许可以成为重塑本地社区活力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乡村振兴、打造地方文旅品牌的一种途径。

但值得注意的是,崇明东滩生态环境脆弱。东滩保护区成为自然遗产地,意味着更严格的生态保护,以及平衡环境保育和旅游开发的责任。驻地艺术创作和旅游发展都应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避免过度开发。

事实上,通过艺术节事带动地域振兴已有先例。在国内有近年来兴起的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而国际则有延续二十余年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始于2022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举办地设在广东佛山南海区。艺术家们依托在地调研进行创作,将岭南文脉融入创意。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则始创于2000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节事以“自然拥抱人类”为理念,以“地方重建”为目标。将艺术力量与本地智慧和资源结合,激活农村面貌。

打造成功且可持续的艺术节事,策划调研、统筹协调和后期执行缺一不可。可将生态保育、本地民俗、艺术实践等多元素进行整合,以丰富节事内涵。而在硬件上,政府和相关管理者需要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配备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

在具体执行层面,可邀请本地餐饮、民宿从业者成立商户联盟,对节事进行支持;此外,可吸引年轻化且与本地风格相符的知名品牌在节事期间入驻。管理者也需要对观众进行引导,维护地方秩序,避免游客活动影响本地生活和自然生态。

对于艺术节事等生态文旅项目在崇明的发展前景,崇明区文旅局宣传推广科王超在接受澎湃研究所采访时谈到,崇明区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生态新文旅的奖励扶持办法,主动招商引资,积极推动文旅新业态、新产品落地。

东滩湿地公园等景区此前已有科普、艺术等节事旅游的实践经验,对于未来如何实践和创新,上海东滩国际湿地有限公司总经理管永健表示,希望寻求与更多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互动、合作,以开放的态度挖掘自然保育的公众意义。

艺术节事发于山野和乡村,其核心旨意在于尊重本地生态和文化,传递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地域文旅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