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将于9月7日至8日在昆明举行
8月2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赵嘉 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
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查看
接下来
跟小编一起看发布会上的
精彩内容
↓↓↓
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
将于9月7日至8日在昆明举行
今年是第二届
目前
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去年活动共签约382个项目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强调创新跨地区产业协作和优化布局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李强总理在云南调研时指出,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同,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努力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沿边产业园区。云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论述,立足全省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聚力推进“四大支撑性工程”,扭住“八个关键性抓手”,强化“五项保障性措施”,持续推动现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举办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云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推进云南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聚焦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硅光伏等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开展对接。
- 共签约项目382个
- 计划投资3966亿元
- 其中,投资类项目305个
- 省人民政府与高校合作项目8个
- 省(市)工信部门东西部产业转移合作项目5个
- 园区合作项目38个
- 金融服务合作项目20个
- 其他合作项目6个
- 截至2024年6月底
- 投资类项目已开工140个,开工率达到46%
-开工项目总投资额为1410亿元
安排“1+4+9+N”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以“共享产业转移新优势、共建国际合作新高地”为主题,旨在把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作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机遇和“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常态化长效性承接机制及更具活力的沿边开放新高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为加强组织领导,由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组织委员会全面统筹,确保活动筹备工作顺利进行,结合云南实际设计安排了“1+4+9+N”系列活动,主要分为综合活动1场、省部专题活动4场,活动同期举办省地专题活动9场,并在前期组织开展多场对接活动。
本次活动凸显四大特点
(一)抓住关键、做实前期。把前期招商引资和对接工作作为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之举,围绕28条产业链,突出云南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聚焦重点方向,坚持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贯通推进,深入研究产业链重点招引目标企业,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和前期对接系列活动。
(二)立足优势,聚焦产业。此次对接活动突出云南能源、资源等优势,围绕绿色硅、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链,瞄准产业转移重点承接方向,组织系列活动,活动更加精准、务实。
(三)突出载体、优先承接。以落实好国家发展战略为核心,将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作为沿边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既要突出磨憨、瑞丽、河口等沿边产业园区作用,同时,按照“2+3+N”的格局,更要发挥好昆明、曲靖等滇中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四)链主引领,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等链主企业龙头引领作用,依托链主以商招商,形成大中小融通发展,上下游协同推进的产业集群。
云南将全力做好活动组织保障工作
本次活动规模大、规格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组委会及时召开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各项筹备工作,印发活动总体方案,多次专题研究、齐心协力推进筹备工作,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多方联动,确保各项筹备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目前,邀商招商工作还在持续推进,参加活动的客商踊跃报名,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制造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等重量级企业。此外,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兄弟省份、重点高校、重要行业协会的领导嘉宾也将出席活动。活动宣传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重,线上与线下联动,多种媒体渠道和形式并举,组织开展全周期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全面展现云南形象,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场馆安排、接待预案、志愿者招募、客商迎送、食宿安排、车辆调度等工作已基本就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公安厅等部门制定预案做好安保工作。省通讯、电力、消防、交通、卫生、食品、民航、铁路等部门在省政府协调下做好统筹部署。
云南作为东道主,将全力做好活动组织保障工作。以举办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为抓手,围绕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落实落细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指导意见和制造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强区域对接协作,创新对接模式,着力共建国际产能合作新高地,打造产业转移新样板,推动云南新型工业化新发展。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云南省在抓实招商引资,在促进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去年以来,全省投资促进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发达地区,积极协同昆明、曲靖和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及中老铁路沿线等重点承载地,围绕绿色铝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及储能、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强力推进产业招商,推动外来投资稳步增长,积极促进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2023年,全省产业招商省外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6.3%,其中新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159个;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73%。今年1-7月,全省产业招商到位资金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固投类招商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长7.2%。
一是开展“点穴式”招商,组织精准招商对接活动。选定纺织服装、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等产业赛道作为招商重点方向,组建招商专班,高频次赴省外开展“点穴式”招商工作,高效精准对接目标企业。举办云南低空产业发展大会、云南省与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座谈会、南博会产业专题对接洽谈活动、滇粤沿边产业合作发展推介会等一系列“投资云南”活动。
二是强化对粤招商工作,助力承接湾区产业转移。成立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精准招商专班,充分发挥驻外办事处桥梁纽带作用,精准对接重点目标企业,先后组织10余批湾区企业来滇投资考察,促成东鹏饮料、森茂电子等一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来滇投资。
三是大力开展以商招商,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紧密联系商协会,开展“以商招商大竞赛”活动,联合商协会组织“助力口岸经济发展德宏行”“粤滇先进制造产业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全力推动粤商滇中科技产业园、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瑞丽粤商五金机电产业园、吉利控股集团绿色低碳甲醇产业园等项目。其中,粤商滇中科技产业园项目于8月16日正式开工,一期7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入驻,总投资约6.5亿元。
四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建设上线“云南省外来投资企业签约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举办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在推进及落地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自今年5月上线以来,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了20多件关于项目要素保障、注册申请的问题诉求。
下一步,省投资促进局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招大引强的同时,注重引进一批“小而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昭通等地优化提升“扶贫资产”质效,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助推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云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发展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持续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立足资源、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实施系列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沿边产业园区建设、举办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举措,有效承接了一大批绿色硅、绿色铝、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服装纺织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云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加速扩量提质。
近年来,立足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承接引进了魏桥、隆基、裕能等一大批项目,将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打造成为云南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标识度高的、具有云南特色的优势产业。云南工业“新三样”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硅光伏成为千亿级产业,2023年绿色铝成为千亿级产业,2023年“新三样”产值达到2610亿元、超过电力行业产值,增加值占比重提升至8.9%,对规上工业增速的贡献率达到54.2%,今年上半年达到38.9%,云南工业新的增长极地位持续巩固提升。同时,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绿色铝产业加快向精深加工发展,云南宏合、中信戴卡、云南友升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硅光伏产业加快向电池片、组件等下游环节延伸,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建成电池片38.5GW、光伏组件13.5GW,6月份云南省第一块光伏玻璃成功下线。新能源电池产业加快向电芯、储能电池环节延伸,储能电池产品实现零的突破。“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是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立足产业集聚发展,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引导转移产业企业及项目向园区集中,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的园区加快发展、后劲十足。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依托云南砚山产业园区、云南富宁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今年上半年全州绿色铝产值占全省绿色铝产值的53.2%。再比如,立足沿边优势,承接引进了雅戈尔、凯喜雅、正信丝绸、江苏业勤、华夏帽业、恒田服饰、上海中昊一批重大项目,云南保山产业园、红河河口沿边产业园、德宏瑞丽沿边产业园等纺织鞋服专业园区加快发展,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已累计引进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达65家,上半年签约生产加工项目19个。此外,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方面的昆明高新区(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曲靖产业园区、安宁产业园区、大理祥云经开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通过持续承接引进产业转移项目,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三是落地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全力打造快捷办事的云南效率、热情周到的云南服务、说到做到的云南诚信,为企业在云南的发展、为项目在云南的落地做好服务。企业不断扩大在云南的布局。隆基在云南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硅棒、硅片生产基地,今年5月份投产的云南通威二期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是全球首个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继楚雄、文山后,宇泽半导体在昆明东川区的20GW单晶硅拉棒项目今年上半年点火投产。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隆基在TOPCon、HJT等不同技术路线上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晶科下线云南省首片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宇泽半导体率先实现110微米210“小金砖”量产,突破了90微米薄片化的技术壁垒;康乐卫士成功登陆北交所,通过在重组蛋白疫苗领域的持续创新,成为国内HPV疫苗开发第一梯队。云南创视界光电建设了国内首条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的硅基OLED生产线,落地企业在云南的发展得到快速提升。
四是社会效益持续显现。
随着云南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显现。工业税收成为全省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撑,企业落地发展持续带动拓宽了就地就业渠道,创造了云南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在税收方面,如文山州涉及铝产业企业入库税款从2020年的4780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14.37亿元,2024年一季度入库税款4.53亿元。在拓展就业上,如隆基绿能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德宏州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文山州铝产业发展带动新增就业人数达1.4万人,曲靖亿纬锂能陆续六条产线达产后将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在光伏扶贫上,昆明岩头村“阳光银行”帮助村民创收,扶贫光伏电站全年可为关联各村带来发电收益达20万元以上,“光伏+”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实际载体。
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载体,云南省在推进园区改革发展、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3815”战略发展目标,作出了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的部署,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发展。园区经济作为“三大经济”之一,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园区经济发展,把园区改革发展作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园区改革发展方面大胆创新,推动各类园区快速发展。园区已成为云南省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面积贡献了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50%的营业收入和利润、60%的税收、70%的工业增加值。
一是推动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制定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措施,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推动开发区理顺与所在地政府权责关系,80%以上的开发区制定并公布了权责清单。印发开发区管理办法,推动开发区申报设立、规划建设、调整变更等规范化管理。出台全省开发区和滇中新区赋权指导目录,全部开发区和滇中新区完成省级委托、下放的74项行政职权的选取承接。
二是推动园区运营机制不断优化。推动园区成立市场化运营平台,支持开发区建立第三方市场化运营模式,85%以上的开发区成立运营公司或与第三方签订运营协议,加快推进“管运分离”改革。探索政企合作、专业运营、企业主导等多种运营模式,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出资成立运营公司,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园区发展。
三是推动园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2023年安排省预算内投资15亿元、申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60亿元,支持园区不断完善水、电、路、通信和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四是推动园区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创新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对园区重大项目“保姆式”服务,推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园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89个开发区共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278.7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77.3%;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达20%,工业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全省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数达2991户,同比增长15.3%。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履行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持续推进园区改革发展,推动开发区振兴和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各地、各开发区加快推进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内外之间、条块之间职责关系,推动开发区所在地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开发区管理机构合理确定职责边界,健全沟通协调和配合协作机制,构建高效运转的行政架构,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是着力提升园区运营服务水平。推进管运分离,做实做强运营公司,全面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化公司,提供投资运营、招商引资等专业化服务。优化园区金融配套服务,选派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特派员进园区,切实帮助解决融资问题。
三是着力推动园区亩均效益改革。定期公布全省开发区亩均营业收入、亩均投资强度等热力图,根据亩均效益实行要素优化配置,引导开发区树立亩均效益和度电增加值理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是着力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优化明晰园区主导产业,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一图两库三清单”,聚焦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重点产业,推动一批产业链标志性项目落地园区。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和招商引资规划布局,聚焦开发区主导产业,加强东西部产业协作、园区合作共建。
五是着力抓好园区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园区发展报告,全面评估全省园区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根据不同体量、不同类型,精准分类全省开发区,并研究制定高质量分类指导若干措施,引导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争先进位发展,树立典型标杆。
昆明市作为活动举办地,请问此次活动的筹备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今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继续在云南、在昆明举办,这是展示昆明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作为活动举办地,昆明市高度重视对接活动的筹备工作,认真总结去年的经验,踏实履行属地责任,举全市之力,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招商邀商组、专题活动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组、安全保卫组、宣传工作组、医疗保障组7个工作组,建立联动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压实责任分工,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高效务实、协同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方面,通过“治乱、治污、治差、治堵、增绿、添彩”等举措,完成滇池国际会展片区绿化提升、照明提质、围挡治理、道路净化、非机动车停放治理、临时厕所设置等核心任务,同步全面做好城市主要道路、参会人员驻地、会场、交通沿线等重要区域周边的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安全保卫方面,成立有关警种和属地公安机关组成的工作专班统筹安保工作,对重点会议场所和接待场所开展实地踏勘检查。同时,围绕会场、驻地、路线、系列活动做好交通疏导工作,确保社会面交通秩序良好。宣传及氛围营造方面,在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省委、省政府区域周边重要道路通过灯杆道旗宣传,在海埂宾馆、震庄宾馆等几个主要接待酒店的户外LED屏刊播大会宣传标语和宣传片,为活动举办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此外,还积极落实食品安全、医疗保障、防汛排涝、消防、电力及城市运行等各项工作,确保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不留死角、落实到位。
三是精心准备专题活动。精心准备由昆明市承办的2场专题活动,既立足昆明实际、又突出昆明特色。有色及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以“共享产业转移新优势,共建高端材料发展新高地”为主题,结合有色及稀贵金属方面的优势开展产业推介、科技成果推介、主题报告、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昆明市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政策优势;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专题对接活动以“深化沪滇产业合作·共创数实融合高地”为主题,围绕探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将充分展示沪滇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和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这一昆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接下来,昆明市将以此次活动开幕时间为节点,倒排工期、压实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涉及昆明市的各项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今日推荐
原标题:《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云南)将于9月7日至8日在昆明举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