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库克,“比利时号”上的非正统英雄

2024-08-29 1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但更令人着迷的是探险队队医这个角色,弗雷德里克·艾伯特·库克,他一方面被称为美国最无耻的骗子之一,一方面又凭借不懈的精巧策划使探险队避免了灾难。

我一直被非正统的英雄人物所吸引。

*上文节选自《世界尽头的疯人院:“比利时号”南极之旅》作者后记

作者朱利安·桑克顿对库克的偏爱简直一目了然。

在《世界尽头的疯人院:“比利时号”南极之旅》的主线故事之外,作者尽力完整呈现了库克一生的传奇经历,让读者看到一个天才,一个骗子。

*图源:书鬼

01

不安分,心碎,前往北极

库克早年的经历是构成“美国机会”集体神话的故事之一。

用他自己的话说,库克的童年“吃得不足,上学过度”。从少年时期开始,他就展露出不安分的天性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才能,这种天赋为他日后跌宕起伏的人生埋下深深的伏笔。

库克出生在19世纪后叶的纽约州沙利文县,少年时期的贫困并没有让他自怨自艾,从12岁开始,他就学会了自己挣生活费。“他曾在一家玻璃厂玻璃熔融液的亮光中埋头苦干,也曾做过街灯点灯人。他和哥哥威廉后来还在曼哈顿区的富尔顿集市经营过一个水果蔬菜摊。”虽然他的医生父亲早早就因病去世,但父亲对库克的影响毋庸置疑——他决定去医学院上学。

没钱上学对他来说不是问题。搬到布鲁克林以后,库克和哥哥们一起,先是买下一台印刷机制作海报、传单,接着用攒下的资金买下一条送奶路线,送奶之余也在暴风雪的恶劣天气里运送煤炭。同时,他也没有落下纽约大学医学院的课程学业和青春岁月里的恋爱,在1889年春天,库克与速记员莉比结婚,9个月后,他将从医学院毕业,到那时,他会成为一名医生,和妻子一起抚养小孩,共建一个典型的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家庭,安定的生活似乎已经近在眼前。

可惜,库克似乎从没有获得过在安定生活中找到幸福的可能性,当他顺利通过考试,刚出世的孩子和妻子却接连因病离开人世,也带走了他能从平淡世俗中寻求的最后的慰藉,而这时,他才刚刚25岁,留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络腮胡。

*库克肖像,图源:挪威福洛博物馆

25岁的库克在曼哈顿开了诊所,却第一次感到无事可做。在这段几乎没有病人造访的时间里,他成天翻阅关于地球上鲜少被探索的角落的书刊,心里逐渐生出一种去远方旅行的欲望。“一种渴望开始滋生,想要远行,探入世界各地的未知之境,开拓新路线,把一生献给有用的冒险。”

1891年,库克的人生轨迹开始转向极地,在罗伯特·E.皮尔里所发起的前往北极圈的探险志愿者招募中,他以远征队外科医生和民族学家的身份成功登上了驶向北极的“风筝号”(Kite)。

在这次探险中,库克第一次领略到极地的无情——还没下船,船身和冰层相撞的碎片就把皮尔里压在了甲板下;登上高原后,一场猛烈的暴风雪差点让同行三人永眠于冰雪的坟冢里。作为民族学家与北极原住民因纽特人的相处让库克学会了大量实用的极地生存技能,比如驭狗,建造冰屋,鞣制毛皮。除了在身心和技能上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冒险家,因纽特人的万物有灵、尤其是“光有神力”的信仰,随着库克亲眼所见的极夜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开始根植于他心中,并在日后的多次极地探险中生根发芽,变得坚定不移。

从“风筝号”的北极之旅回到布鲁克林之后,即使报纸对这次探险的刊登为库克招揽了不少病人,但库克已经知道自己无法再安于做一个城市中的医生,“他渴望大口大口呼吸北极的空气,渴望再见广袤无垠的白色天地——与之相比,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显得太小。最令人迷醉的或许是那种骗过了死亡的感觉。没有别的选择:他要回到冰上。”

库克打算自己组织一次极地探险,并把目光投向了几乎没被探索过的南极。为了筹款,他举办讲座、组织游轮旅行、博眼球,为了让计划成行想尽办法。正是在这段时间,库克开始在公众面前表露出作为“骗子”的一面:夸大其词地渲染过去的经历、足以蛊惑人心的巧言令色、为了推销自己而下意识地扭曲真相。

历经了多年无果的努力后,他几近放弃。转机出现在1897年8月,库克读到了《太阳报》(Sun)上的一则短讯:由德·热尔拉什上尉带领的南极远征队即将乘坐“比利时号”从安特卫普港出发。

*启航前的“比利时号”,图源:比利时哈瑟尔特林堡图书馆林堡藏品

02

再次出发,“比利时号”的灵魂领袖

随“比利时号”进行的南极探险无疑是库克生命中的一次高潮。

库克当然不知道德·热尔拉什在启航之前也经历了更甚于他的波折,既然通往南极的梦想之门就在眼前,他立马拍去电报表达了加入远征队的意愿。虽然库克的毛遂自荐起初遭到了拒绝,后来又因未婚妻安娜的身体状况短暂退缩,最终,在同年10月底,库克作为队医、人类学研究者和摄影师真正登上“比利时号”后,他内心剩下的只有兴奋和幸福。

“我终于踏上了去往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大陆的路——神秘的南极洲。”他如此写道。

直到次年1月底,“比利时号”才真正到达南极大陆,在1月23日至2月12日期间,探险队在这片水域的岛屿上进行了20次独立登陆,在此期间,库克得到了大副阿蒙森发自真心的认可。“阿蒙森逐渐看出库克在极地事务上非常在行,抓住一切机会研习他的方法。”他们同样怀揣着对极地探险的巨大热情,经常结伴进行冰上徒步和冰山攀登,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险况,但最终总能凭借库克的冷静从容和阿蒙森的坚毅勇敢化险为夷,两人后来几十年里持续不变的友谊在此时打下了深刻的基础。

*库克和阿蒙森,图源:美国国会图书馆弗雷德里克·A. 库克学会

在“比利时号”的旅途里,有三位核心人物:指挥官德·热尔拉什,大副阿蒙森,以及队医弗雷德里克·库克。往往只有最危急的险境才能凸显出天才们的能力,3月,当“比利时号”驶入浮冰动弹不得、被困于漫长极夜以后,如果说热尔拉什是名义上的领袖,阿蒙森是事实上的领袖,那么库克可以堪任灵魂上的领袖。

经过了一系列徒劳的努力之后,队员们不得不接受他们正无望地随浮冰漂流的现实。1898年5月17日,极夜笼罩了他们。库克注意到队员们的行为正在发生令人不安的变化,绝望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演愈烈,队员接连生病带来了死寂、互相猜忌、对长官的质疑,“降临在荒芜的冰冻世界上的漆黑幕布,也蒙住了我们的灵魂。”库克写道。

不过,库克对极地工作的好奇心和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展开了冷静且积极的行动。认识到这些男性身上有坏血病的迹象后,与因纽特人交往的经验发挥了作用。他制定计划,让病人吃新鲜的海豹肉和企鹅肉,用“烘烤疗法”,每天保持定量运动,最重要的是,医生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每个队员的深切关爱让他在船上仿佛是一位“有翅膀的、形似天使的救世主”。

7月22日,随着太阳的升起,极夜带来的绝望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也让队员们重新升起一股对求生的渴望。库克向指挥官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主动逃离浮冰。

*库克改良的浮冰切割式样

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比利时号”急需做点什么来缓解恐慌的情绪。指挥官首先想到的是随船携带的炸药,然而不管是经过数月旅途以后令人堪忧的质量,还是面对坚硬浮冰显得聊胜于无的数量,都不足以让这些炸药为船只开出生路。接着,队员们尝试着手动挖出一条运河,多次改良切割方式,最终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事实证明,从8月的第一次尝试,到次年3月,这支远征队已经用尽了所有方法,只能束手任命。

这一次,命运女神终于眷顾了这群勇敢者,一场暴风雨把“比利时号”拉出了浮冰的牢笼,远征队几乎可以说得上是胜利了。

03

危险又迷人的非正统英雄

若是被埋葬在南极的冰层里,或许“比利时号”和库克会跻身进最令人痛惜的那一类极地探险故事中去,可惜“比利时号”成功逃离的现实注定无法给库克带来他想要的那种持续一生的名誉和地位。

库克的日志和记录是作者还原“比利时号”经历的重要资料,但我们不免能从这些记录里看到库克的天赋如何让他同时成为一个天才和一个骗子。如同本书作者所说:“正是库克的魅力和说服人们的能力拯救了船员们的生命。而这些特质后来使他成为一个令人信服的骗子,并将他送进联邦监狱。”

库克头脑敏捷,颇具浪漫主义。他形容极光是“一件蕾丝织物,像帷幔一样垂在南方天空。不同的部位一会儿变暗,一会儿变亮,仿佛一股电火花照亮了布料。帷幔似乎随着阵阵光波而动,好像风从布料表面吹过,揉开了旧的褶皱,又堆起了新的。这一切赋予了这一幕全新的吸引力和难得一见的光辉”。这种浪漫和灵敏的另一面则是库克在后来的赞助征集中花样百出、大肆渲染,设下庞氏骗局,送自己锒铛入狱。

*库克的摄影杰作:月光下的“比利时号”,图源:© 德·热尔拉什家族藏品

库克冷静沉着、富有探索精神,于是他能够在队员们陷入疾病和绝望时通过直觉和行动力治疗他的病人们。然而在“比利时号”之后,这种品质被翻译成大胆好搏、盲目相信直觉,他崇拜太阳,发表了不少在探险中虽有效果,但并不正统也不严谨的文章。

库克的可靠性似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比利时号”上,他毫无疑问是一位拯救了全船人的英雄,但人性何其复杂,完美的英雄或许仅仅存在于最极端的环境中。在世事变迁以后,大概只有同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阿蒙森,库克医生最忠实的朋友,会永远记得“在更单纯的年代,当唯一要紧的只有生存的时候,他从医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他必须向救了自己一命的人致敬。”

《世界尽头的疯人院:“比利时号”南极之旅》

作者:[法]朱利安·桑克顿(Julian Sancton)

后浪&海峡文艺出版社

豆瓣书评人@洛兹尼茶

库克像救世主一样拯救了“比利时号”上船员的身体与灵魂,令人感动不已。可他居然没有完成人格上的升华,很难理解。在他接下来的人生里,他用他在地球两极“炫目”的经历吸引人进入了他的庞氏骗局,真是一个“疯子”……比较无奈的是跨越人类极限的事总是要由一些“酒性”充沛的人引领。

豆瓣书评人@Herring

比起库克真假掺半的叙事,第一章前对马洛里的引用(马洛里参见《珠峰史诗》)更为真实:有时候,科学是探索的借口。我认为,它很少构成理由。冒险精神的两面性在“比利时”号南极探险,或者说全书主角库克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好奇、探索、“好玩”(这里的好玩,是童真,如同他用动物防腐剂洗照片,同时也不负责的让队友轻微中毒),另一方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负责(两任妻子的死亡,第三任妻子的财产被挥霍)。功名可能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但无疑功名可以换来冒险的机会),但安稳的现实生活一定是他的绊脚石。……很好的二次非虚构叙事整理。读完想起了赫尔佐格,真实和虚构并没那么重要,传奇/叙事自有它的魅力。

豆瓣书评人@文小妖

……很喜欢读他们被困在冰川上苦中求生的那一段,似乎人类生存的极限在文字中声嘶力竭,让人感到一种令人恐惧的绝望,能生存下来,能精神保持健康,实乃不易。对库克医生后期的指责,让人有些心疼,毕竟在我眼里,他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要是没有他的思考与行动力,探险队的命运大概会被改写。

豆瓣书评人@猪头妖怪

故事讲得生动而精彩,略胜同类型的《世界最险恶之旅》一筹,且绝不逊于《熬》和《冰雪王国》。此外,比起南极的探险历程,作者笔下的那些主要角色们的复杂却极富魅力的性格,也是一点不逊色。从温文尔雅却优柔寡断的热尔拉什、机智沉着又欺世盗名的库克医生,到自律自虐到近乎冷酷的阿蒙森等等,即便每一个人身上的缺陷都和他们的优点一样令人无法忽视,可至少在我眼里,他们还是比诸如只琢磨着要如何才能从探险中盈利的卡耐基这样的人物要有趣而鲜活得多。无论在哪个时代,那样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界,总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那么一群非同寻常的人物。至于我们这些读者,或许只有借着这样的一类故事,才能欣喜地从自己内心深处找回一些失落已久的自我的碎片了吧。

*图源:书鬼

原标题:《库克,“比利时号”上的非正统英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