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丨心学之始 问道向黔——阳明文化在贵州

2024-08-28 2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贵州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曾有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因各种原因流寓驻足。名人们在贵州的活动,给贵州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风采,他们留下了遗迹,成了今天贵州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财富。这些财富,正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王阳明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佛、道家之学,还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全能大儒。他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极高地位,《明史・王守仁传》说他,“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王阳明出生在浙江,悟道在贵州,立功在江西,归葬于浙江,在长达五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行迹大半个中国,但他人生的“转”、思想的“悟”、创作的“高产”,都在他的“绝地”更是“福地”的贵州,就是这里诞生了“心学”。

明正德四年(1509年)秋,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一名瘦弱的中年书生,领着两名同样瘦弱的童子,艰难地行走在贵州龙场崎岖的山路上。中年书生瘦瘦高高、斯斯文文,仿佛与这荒蛮偏远的龙场、与这些丛生的荆棘、怪异的山石格格不入。他柔弱得不及这山坡上的一株树苗,然而他眼神中透射出的不凡气宇,又使他变得如高山、磐石一般刚毅了。

位于修文与六广之间的“蜈蚣桥”,是当年龙场九驿中的重要通道之一

先生,我们与他们素昧平生,何苦费此周折去安葬他们呢?一童子不解地问道,语气里含着些许抱怨。中年书生望了望小童子,随即将目光投向远处的群山。天空是阴沉沉的,荒蛮之地的秋天总是阴雨绵绵。两年多了,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气候,不过今天的阴雨却让他有些感慨,“吾与尔犹彼也”,他喟叹道。话音未落,泪珠却已从眼眶滑落。

原来,他们这是要去安葬客死龙场的一名小吏目以及吏目的儿子和仆人。吏目带着一子一仆,跟自己当年的情状颇为相似。闻此噩耗,中年书生不禁仰天长啸,悲痛不已。

将三人尸体埋葬后,书生流着眼泪,作《瘗旅文》凭吊三位死者。文中对客死路旁的主仆三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限感伤。但书生认为,为人应该义凛然,无私无畏,人生不应为升官发财去忙碌奔逐,为财丧身。不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应该忧心忡忡,垂头丧气,要力争自立。《瘗旅文》既文辞凄戚,哀婉动情,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又朴实深刻,脍炙人口,感人至深。而这个中年书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敬仰的王阳明。

时间回到明正德二年(1507年)春,彼时三十六岁的王阳明因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城)任驿丞,而离开故土,奔赴贵州龙场。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无三日平,天无三日晴”,彼时的龙场驿,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城,为奢香夫人所辟龙场九驿之首,仅有“驿丞一员,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特为传送公文的差役和来往官更小住、换马等提供方便。该驿地处万山丛岭之中,虫蛇怪兽横行,患毒瘴病弥漫,四境荒凉,人烟稀少,地势偏解,附近居民多是没有开化的蛮夷部落语言、习俗皆和中原汉族文明相距甚远。史称:“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在龙场驿安顿不久,就搬到了附近一处天然溶洞,在里面研究《易经》和程朱理学,悟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大道,并将此洞取名“玩易窝”,写下著名的《玩易窝记》。后又搬至龙岗山“东洞”居住,取名“阳明小洞天”。

阳明小洞天

王阳明虽是朝廷命官,可实际上是被贬于此,当地知府势利害怕得罪刘瑾,因此四处为难他,所以王阳明实则与平民无异,生活来源无所依靠。一介书生的王阳明只得带着仆人学着当地人刀耕火种,开辟园地,自给自足。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打击到他,乐观的他很快就和当地土著的瑶民、苗民、彝民,以及从中原流亡至此的汉人打成一片,给他们传经授道,论今道古;教会了当地人如何垒土固基、伐木建屋;替他们排忧解难、除疑去虑。

当地人渐渐将这位乐天先生视为贤人,远近学子也慕名而来,经常去山洞向王阳明讨教。为了不让王阳明继续受山洞湿寒之苦,淳朴憨厚的当地人按王守仁交给他们的建屋之法,在向阳的山坡为他盖起了新居。为发扬自己圣贤学说,王守仁为新居起名“龙冈书院”。居室起名“何陋轩”,客厅起名“宾阳堂”,凉亭起名“君子亭”。

宾阳堂

君子亭

在如此艰难环境下,他决心传授孔孟之道,龙冈书院成为王阳明传授圣贤学说的阵地,他在此授课布道,传经解文,讲儒家,授孔孟之道。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听说了王阳明创办“龙岗书院”,派人赠送米肉、金帛、鞍马给他解决生活困难,但他只留下生活用品,金帛鞍马推辞不受。

传习的同时王阳明也没有闲着,如今远离尘世喧嚣,龙场虽然生活环境困苦,但是僻静安谧,正适合他内省悟道。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阳明默背《孟子》感应到自己悟道的时机来临了,于是龙冈书院不远的小山洞成了王阳明自省悟道之地,这个小山洞后来被称为“阳明洞”。

一天夜里,山洞中寒意阵阵,夜风呼啸而来,王阳明慢慢睁开自己的眼睛,他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不久王阳明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向诸生传授八字“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正德四年(1509年),贵州提学副使毛科重建“文明书院”后,得知王阳明创办“龙岗书院” 讲学之事,便写信请他到贵阳 “文明书院” 任主讲。但因王阳明当时生病不能前去,于是写信用很客气的言辞婉言谢绝了。席书继任贵州提学副使后,到阳明洞往复四次,问王阳明朱熹和陆九渊学问的差别和共同点,王阳明不谈,只是把自己的体悟“知行合一”详细告诉他,后来席书突然间明白,说:“圣人的学问又从今天看见了。”在10月时,王阳明受席书之聘,到贵阳“文明书院”主讲他的“知行合—”新学说。王阳明在龙冈书院讲学时,拥趸中有蒋信与冀元亨等“楚中王门”名学者,到了贵阳的文明书院,更是从者云集。蒋信在嘉靖年间任贵州按察提学副使时,曾亲自讲授心学,并大力兴建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王门后学。

这年春天,王阳明受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之请,到黔西修复的象祠作《象祠记》,秋月五日,从龙场赶到蜈蚣坡掩埋客死他乡的父子和仆人,作《瘗旅文》凭吊。直至十二月接到朝廷任命,王阳明离开龙场,赴江西庐陵任知县。

象祠

贵州是王阳明一生中重要转折阶段,“知行合一”的创立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突破,“龙岗书院”的创办是贵州教育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修文龙场被当今中外学者称为“良知之源”,誉为“王学圣地”。从“绝地”到“福地”,从一路向“黔”到承“黔”启后,在贵州近三年,王阳明心学从贵州走向世界。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从中国一直远播到朝鲜、日本和欧美。

原标题:《文化丨心学之始 问道向黔——阳明文化在贵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