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玉屏箫笛:古韵悠扬,传承延续

2024-08-27 14: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贵州省铜仁市,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自然风光别具一格,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本期将为大家介绍铜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因“明设平溪卫,清改玉屏县”而得名,故也被称为“平溪箫笛”,又因箫笛上多雕刻有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

玉屏箫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关于玉屏箫笛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

传说在300多年前,有一位自称为“鹿皮仙人”的道人,云游至此,看见这里山清水秀、竹茂林丰,遂暂居于此。在这与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偶然的一天,道人用从山上采摘的竹子制作成箫,并兴致勃勃地吹奏了起来,引起了知交共鸣。不久之后,道人要继续云游,不舍这位莫逆之交,便把制作箫的技艺传给了这位朋友。郑氏也十分珍惜这段友情,又因其酷爱音律,便将道人传的制箫技艺代代相传,代代坚守其业。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因而,玉屏箫笛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

玉屏箫笛的历史发展历经波折。明清两代凭借精湛的箫笛制作技艺,使得玉屏箫笛声名远扬,便被皇室钦点为珍贵的贡品,进献于朝廷。在清代咸丰年间(1850至1861年),郑氏家族因面临生存压力,将其作为谋生手段,开始专制平箫并售卖。因质量出众名声大起,引得喜爱箫笛之人争相购买,所以郑氏家族决定改变传承方式,打破传统的家族传承限制,开始招收外姓弟子传授技艺,以扩大生产规模。大约在1931—1945年左右,玉屏箫笛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技艺得以传承,仅是玉屏县城就开设了三十多家箫笛店铺,从业人数达到了八十余人。1949年以后,箫笛制作技艺得到了国家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玉屏箫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产品连续多年荣获省级、部级优质产品称号,最高年产量达到五十余万支,产值超过八十余万元。至2012年,玉屏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箫笛之乡”。

玉屏箫笛历史发展曲折多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作为中国传统竹管乐器的卓越地位,其制作技艺精湛,流程复杂,全手工打造,非经年累月的磨炼难以胜任。且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玉屏县特有的水竹为材料,这极大地限制了生产规模。又因从伐竹到成品,箫需经过24道精细工序,笛则需38道,每一道工序都需匠人倾注心血,精雕细琢,传承与制作都极为不易。

在玉屏箫笛的精心制作历程中,每一道环节均凝聚着工匠们的辛勤汗水与卓越智慧。他们深刻认识到,唯有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极致雕琢,方能铸就这一承载古韵、悠扬久远的乐器之魂。故而,从甄选原材料之初,工匠们便不辞辛劳,深入茂密山林,精心寻觅那些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的水竹,这些竹子在大自然的精心培育下,挺拔而生,为箫笛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材既定,随即转入精细的制坯阶段。此阶段涵盖削平竹材外皮、细致清理竹节以保障气道畅通、精确修整头部形态、全面打磨表面以达细腻光滑、精准划线定位确保比例协调、上墨标记以明晰制作细节、以及最为关键的调音环节——钻孔调音。匠人们凭借多年积累的深厚经验与敏锐的听觉感知,对箫笛的每一个音孔进行细腻入微的调整,力求音准与音色达到至臻之境。此调音技艺,不仅要求高度的专业素养,更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是玉屏箫笛制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随后,通过更为精细的打磨与雕刻工艺,使箫笛的外观更显精美绝伦,同时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龙凤呈祥、山水花鸟等图案在匠人的巧手下栩栩如生,不仅提升了箫笛的观赏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寓意,让这一传统乐器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至此,玉屏箫笛的制作过程圆满结束,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得以完美呈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玉屏箫笛传承出现了人才危机,如何缓解当前现状,玉屏箫笛传承人刘泽松直言:“只要愿意学的,我都乐意教!”刘泽松多年以来积极传授箫笛制作技艺,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为玉屏箫笛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当地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举办民族音乐节,让更多人领略玉屏箫笛的魅力;建立博物馆,展示其历史与文化;在学校大课间增加别具特色的箫笛演奏活动,培养新一代对箫笛的兴趣。

当前,玉屏箫笛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铜仁市新型产融研究院致力于推动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研究院坚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玉屏箫笛将继续发扬光大其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来自古老土地上的音乐魅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