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媒湃|《甘柴劣火》撕裂的舆论场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2019-01-14 19:47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甘肃厅官火荣贵已在去年落马,这名曾因“抓记者”引发媒体行业一致谴责的腐败分子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的前尘往事还能在2019年继续引发媒体圈纷扰。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2019年1月11日,前媒体人黄志杰在自己旗下的自媒体“呦呦鹿鸣”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题为《甘柴劣火》的文章,迅速成为微信朋友圈“爆款”,引发刷屏的同时,也赢得国内媒体圈内人士一波叫好声。

呦呦鹿鸣微信公号截图

然而舆情发展随后出现变化。

财新传媒旗下知名记者王和岩在注意到这篇文章后,对该文发出了“洗稿”的质疑。她在微信朋友圈提出:“原来,作为爆款文章可以根本不用采访,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风险,利用付费阅读壁垒,就可以攒吧攒吧炮制出爆款来。只要声明‘文内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只要写出原作者,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无限制照搬,从而免责了。”

王和岩在这段话中提到的“文内所有信息,均来自国内官方认可、可信赖的信源”字样,正是来自于《甘柴劣火》一文开篇。在表示“敬请诸君知悉”后,“呦呦鹿鸣”在文章中通过摘录此前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及其他媒体的公开报道,对王三运、火荣贵等昔日甘肃官场显贵逐一盘点。

王和岩发出质疑之后,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转发的一些人纷纷开始删除各自朋友圈内对《甘柴劣火》一文的分享,并逐渐加入该文是否存在“洗稿”的争论之中。

例如,资深媒体人宋志标就在文章《许多个机巧的伪装 | 评甘柴劣火》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呦呦鹿鸣”发表的《甘柴劣火》一文是一种变相的洗稿方式:“我认同一个总体判断,那就是甘柴劣火一文存在着洗稿的手法,洗稿所占比例、在结构中的穿插存在,都是很明显的。”

不过,面对媒体同行的质疑,“呦呦鹿鸣”微信公众号12日午间发表了回应文章《社会在崩塌——关于财新网记者攻击呦呦鹿鸣一事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表不不接受对自己的“恶毒攻击”,并在开篇强调了《甘柴劣火》一文“是财新网团队写不出来的”。

在这篇《说明》中,“呦呦鹿鸣”列举了六点理由,证明自己没有“洗稿”之嫌。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说明》针对财新网方面的回应一共有两点:“财新网王和岩的报道,正如其他信源的报道,是这一万字文章的一部分事实支撑。上述信源中,多数报道,都在财新网之前……财新网提供了关于武威事件火荣贵的一部分事实,但是不等于它可以垄断新闻事实的传播。《甘柴劣火》在文中并未据为己有,而是三次注明来自财新网。”

爆款网文、记者质疑、强硬回击,争端就此升级。

“呦呦鹿鸣”也并非全然没有支持者。

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平台和部分自媒体公众号先后在1月12日就“《甘柴劣火》是洗稿吗?”发布选项调查。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调查页面上线两天之后,在凤凰网科技频道的调查中有29.17%认为是洗稿,50%认为不是,20.83%不关心;在新浪网方面的调查结果中,53.72%认为不是抄袭,46.28%认为是抄袭。

舆论场分裂。

两家门户的统计可以看出,虽然双方都没有取得舆论上的压倒性优势,但都有半数左右的投票者认为《甘柴劣火》并未洗稿或者抄袭,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中,依然可以看到不少非媒体从业者在转载、分享这篇文章。而在传统媒体平台上,从百度上搜索“甘柴劣火”“呦呦鹿鸣”等字样就会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媒体业内人士、学者通过长篇文章据理力争《甘柴劣火》存在洗稿或者抄袭。

例如,传媒观察学者魏武挥则在文章《在讨论宏大问题前,请以尊重私权利为前提》中对“呦呦鹿鸣”的《说明》回应:“甘文很滑头地说:我注明过出处了……这就叫耍小聪明、抖小机灵、‘机巧的伪装’。”

还有媒体人转而通过梳理各方观点的方式进行辨析。

例如,曾在财新工作多年的媒体人赵剑飞就通过微信公众号“飞言不可”集纳了自己在甘文爆红之后看到的各种不同观点:“观点一:财新的记者看到《甘柴劣火》成为爆款文章,羡慕妒忌恨,酸葡萄心理,想蹭热度。观点二:财新自己发的文章传播量太小,《甘柴劣火》帮助扩大了这个事件的影响,‘好的文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有利于社会进步。观点三:《甘柴劣火》的确是洗稿了,作者有错,但是财新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做不出爆款?观点四:《甘柴劣火》虽然用了包括财新报道在内其他媒体的内容,但是作者写作手法特别好,有独创性。”

上述赵剑飞归纳的四种观点可谓对《甘柴劣火》爆红之后各方态度的综合。他也在文末试问自己:如何才能避免在报道中不出现侵权或涉嫌抄袭?其实只需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要写的事件,有哪些事实是别人不知道而自己独家知道的?如果答案是没有或者很少,那么就不要下笔,要么就老老实实给出引用材料的来源,如果嫌文章里面有太多其他媒体名称不好看,也可以放在脚注说明,否则在下笔之时,就可能走在抄袭的道路上。

跳脱出媒体圈,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观察者正带着各自不同的视角“杀入”这场论战。

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小强传播”就用上了论文鉴别抄袭的专业手段,通过万方相似性检测系统检测《甘柴劣火》到底洗没洗稿。

不去细究检测过程,张小强教授的团队在结论中认为:“虽然本文只是用部分比对源做了检测,但可以初步认定《甘柴劣火》存在洗稿式抄袭和版权侵权。若扩大比对库,把财新的文章纳入,肯定能发现更多问题。”

丁金坤律师则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刊文《关于<甘柴劣火>一文版权纠纷的法律分析》认为,“窃以为《甘柴劣火》,独成一体,自有版权,但是其中引用的财新网报道是否侵权,则要具体分析。如果引用是时事新闻内容,譬如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等简单要素的,属于合理引用,不侵权。如果引用的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彩桥段或独一无二的情节,则应当经过作者同意,否则涉嫌侵犯版权。换言之,新作品引用新闻报道,要合理引用,论证观点,不可大幅度、实质性引用,以喧宾夺主。是否侵权,还是要对照两个作品来比较判断。”

还有不少自媒体援引了《科技日报》2018年5月的文章提出,用“区块链”技术来反洗稿:“区块链特有的‘分布式数据库’能为各类原创产品打下时间戳,并为每一类产品,提供不可篡改的跟踪记录,抄袭、洗稿、恶意篡改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了。”

不过,如今“区块链”技术尚且前景未明,一篇爆红的网文却已撕裂舆论场。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