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晋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绿水青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全国生态日特别策划

2024-08-22 1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绿发会讯】编者按:2024年全国生态日期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宣传部联合搜狐新闻·指尖行动,特别策划了「我们的家」系列报道。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艺术与科学院(WAAS)院士周晋峰作为对话嘉宾,在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中,结合多年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实践,围绕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生物多样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等话题,于细节中娓娓道来。希望通过解读和科普,激发更多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并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按/太阳审核/Cherry 编/angel

“网红”动物接连走红,“流量密码”背后有何隐患?

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古语哲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人类社会贯穿古今的永恒主题。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脚步,都与其他生命的脉动紧密相连。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搜狐新闻·指尖行动携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我们的家」特别策划,聚焦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共赏万物和谐共生之美。

荒凉的沙漠、泥滩,算不算“绿水青山”?“网红动物”的标签,对濒危动物保护是好事还是坏事?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能为它做些什么?为解开种种谜团,我们对话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一同走进他眼中的“绿水青山”。

Q1:生物多样性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重要?

周晋峰:很多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首先,基因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举例而言,所有的香蕉在基因上都是一样的,缺乏基因多样性。这就导致出现了一种香蕉感染的病毒后,世界上所有携带相同基因的香蕉都有可能会全部灭绝。因此,有句话说,“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有了生物多样性,我们才能够组成这个美丽的世界。如果没有基因多样性,许多物种就会走向彻底的灭绝,自然界多样的生命就不会存在。

其次,物种多样性也是如此。人类研究了地球上曾发生的前五次大灭绝,发现每一次灭绝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灭绝,而是会有少量的生物存活下来,正是因为物种多样性,第五次大灭绝时,很多生命灭绝了,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生命延续下来,这些生命就是新生命的基础,它们不断地适应环境、物竞天择,并不断地再进行多样性的分化。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其实物种数量的多少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比如,沙漠里面的生物数量虽然少,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它的生物多样性不好。正确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地方生物多样性丧失得没有那么厉害,或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放缓了、没有丧失,这才是“好”。

最后,生物多样性里最基础的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着不同的物种多样性。就像如果没有海洋,海洋里所有的生物也就不复存在,沙漠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是只保护热带雨林这样的地方,山水林田湖草沙,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我们应该保护的对象。有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能支撑物种多样性,进而维持基因的多样性。只有三个不同层面的多样性都关注到,才能够让地球的生命系统延续下去。

Q2: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生物多样性”这句话?设立全国生态日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何意义?

周晋峰:绿水青山是什么?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些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大规模生态系统。例如,“田”就代表了人类生活介入后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单个物种,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绿水青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表述,“山水林田湖草沙”则更具体、更深入地阐述了我们需要保护的内容,再往前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人把“绿水青山”狭义地理解为绿色的水和青色的山,但实际上,绿水青山的概念更为广泛。比如沙漠,虽然缺少水且植被稀少,但它同样是绿水青山的一部分。有的地方在海滩上挖坑种树,却忽略了海滩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泥滩里面有海蚕、小螃蟹等生物,如果将其全部种上树,原有的两栖生物就会灭绝,依赖于它们生存的海洋生物也会消失。

因此,不应该片面地从字面上理解“绿水青山”的含义,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挖坑种树这么简单,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做的是恢复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前提是绿水青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谈生物多样性,三言两语可能说不清楚;但把绿水青山比作金山银山,形象具体,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将“两山论”提出日设定为一个节日也是如此,能让理念更容易深入人心,更容易让人们形成习惯,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十分重要的。

Q3: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有哪些经验启示?

周晋峰: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在生产生活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同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电是我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能源,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立场上,可能只需要保证供电安全;但在倡导生态文明的当下,我们提出“护线爱鸟”的理念,就是既要保护电线,也要爱护鸟类。鸟类与电线是存在冲突的,每年因电线导致的鸟类伤亡和因鸟类导致的电网故障都十分可观。因此,在选择线路和运行线路时都应当加以保护,适当地进行避让,同时在远离线路的地方建立鸟类的保护小区,使鸟类远离风险,也能让供电远离风险,做到一边生产生活、一边保护。

此外,绿会保护地体系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也是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保护这一物种,国家在内蒙古图牧吉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大鸨仍然迅速走向濒危。为什么?因为一到冬天,这些鸟就要飞到南部去。飞起来后鸟儿并不知道哪里是国家保护区、哪里有风险,就落到了黄河岸边的农田里。由于它是能飞的最重的鸟,所以很容易被猎捕,数量急剧下降。对此,我们在河南长垣建立了第一个大鸨保护地,组织当地志愿者共同保护,此后持续在全国各地建立更多的大鸨保护地,大鸨的数量也从几百只,恢复到了上千只。

Q4:部分动物园中的“网红”动物近期走红,如大熊猫花花、白面僧面猴杜杜,这对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何影响?

周晋峰:如今人类进入了新文明的转变期,对野生动物的关注有一定提升,也出现了一些异化和误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绝大多数动物园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它们已不再符合新的文明标准,科普教育也有很多替代的方式。目前,不少动物园已经开始制定关闭计划,或订立时间表逐渐将已有的动物送回原栖息地。

我们不应该对某一类的“网红”濒危动物进行过度的关注,因为应该保护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和众多的物种。如果对单一物种进行大量繁殖或商业利用,产生的效果实际上是负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是基于栖息地的保护,而不是将动物关在动物园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濒危物种的关键是认真保护现有的栖息地,减少对已有自然的干扰,让自然仍然是自然。

还有一些网红明星动物可能会引发人们养异宠的冲动,或导致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猎捕和销售。例如,曾经发生一起100只斑海豹被非法盗猎的案件,非法猎捕背后的原因就是海洋馆的需求。尽管部分动物园有一些积极的做法,但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现今一些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迟早将成为历史。

Q5:哪些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较大?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周晋峰: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取得长足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人口大幅增加、改造土地导致的自然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有的地方建了森林湿地公园,可能原先有四五十种鸟类,包括一些濒危的物种,后来却只剩下四五种,为什么呢?因为原先的荒地有各种不同的草、不同的虫子,自然就有不同的鸟类。公园建成后,荒地的野草变成了统一的人工草皮,加上要打药防治虫子,一些鸟类失去了最后的家园,也就此消失。因此,生态系统消失后,依赖它生存的物种也会跟着消失,之后基因多样性也会消失,就形成了多米诺效应。

其次,人类食用或利用野生动物,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同时,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了数十亿只阿拉斯加的雪蟹死亡,珊瑚和很多其他生物也是如此。气候危机会对生物造成大规模影响,也是使用化石能源燃料等人类活动导致的。还有引入的外来入侵物种,比如互花米草、鳄雀鳝、福寿螺等。它们在缺乏天敌的栖息地中大规模繁殖,侵占了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导致本地物种灭绝。最后,环境污染,尤其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也会导致大量生物的丧生。

我认为,每个人、每件小事,都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比如,不观看动物表演,并慎重、负责任地养宠物,不要遗弃宠物或购买异宠,包括部分珍稀植物。同时,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和塑料污染。比如,减少外卖包装,循环使用图书,慎重对待密林探访、极地旅游等活动,都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益的行为。不一定非要去和那些珍稀美丽的动物拍个照,远离它就是最爱护它的方式。

原文链接:

https://www.sohu.com/a/800486922_585752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